傳網貸備案延期一年,究竟是哪些“絆腳石”阻礙平臺備案

傳網貸備案延期一年,究竟是哪些“絆腳石”阻礙平臺備案

傳網貸備案延期一年,究竟是哪些“絆腳石”阻礙平臺備案

現在網貸行業,需要將腳下的三塊“絆腳石”搬走,才能順利抵達備案合規的終點。

自4月初確定網貸備案延期,時隔一個月,近日,市場上終於又傳出勁爆消息,網貸備案難度超出預期,相關部門決定再給網貸行業一年甚至是18個月的備案過渡期。

此次備案延期已經是整個網貸行業第二次延期了,二度延期的背後究竟反映了網貸行業哪些問題,回顧網貸行業的整個備案歷程,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備案二度延期

傳網貸備案延期一年,究竟是哪些“絆腳石”阻礙平臺備案

網貸備案又延期了。

近日,行業內有人爆料,相關部門再給予網貸行業一年甚至是18個月的備案過渡期。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和4月的《資管新規》有關,《資管新規》同樣給予金融行業漸進整改不合規資管業務的過渡期,過渡期也是一年半即18個月。

網貸行業過去積累的存量資管業務也屬於《資管新規》管理的對象,所以,可能為了和《資管新規》保持一致,相關部門同樣給予網貸行業一年至18個月的過渡期。

儘管事出有因,可是這也已經是網貸行業二度備案延期了。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該文件規定了網貸機構不能涉及的12類金融業務,包括不得從事自融,不得為出借人提供擔保或保本保息;不得發售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不得吸收公眾存款等。

此外,《辦法》還限制了貸款的上限,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平臺借款餘額上限不得超過20萬元人民幣,不同借款平臺總額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借款上限在同一平臺則為100萬元,不同平臺不得超過500萬元。

至此,通過給網貸行業設置負面清單和貸款上限,正式明確了監管層對網貸在金融市場上的定性:以小、散為主,作為金融市場的補充,滿足農業、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需求。

《辦法》在最後給予網貸行業12個月的過度期,表明官方曾一度將2017年8月24日定為最初的備案大限。

到2017年8月24日,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主導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登記服務平臺上,僅有76家平臺披露信息,可以說這個《辦法》實施得並不順利。

首先,各地區監管部門沒能及時公佈關於備案流程的具體操作文件,讓市場和網貸機構沒有明確的準備方向。

此外,在備案的條件中,部分條件的落地時間超過了監管部門預期,比如在資金存管方面,銀行的系統和網貸平臺系統兼容和磨合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2017年底,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規定2018年4月底之前,各地應當完成轄內主要網絡借貸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對於難度極大、情況極其複雜的個別機構,最遲應當於2018年6月末之前完成相關工作。

當各平臺正在為備案做準備時,2018年3月底,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29號文),在網貸行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屬於特許經營業務,必須要有牌照才能做,沒有牌照的網貸機構必須在6月將存量資管業務壓縮至零,否則就不給備案。

同時,監管層還把網貸機構剝離資管業務衝“備案”的路死死封鎖住了,29號文規定,對於網貸平臺將互聯網資管業務剝離出去,分立為不同實體的,應當將分離後的實體視為原網貸平臺的組成部分,一併進行驗收,承接互聯網資管業務的實體未將存量業務壓縮至零前,不得對相關網貸平臺予以備案登記。

整改時間如此短,再加上鉅額的違規存量業務,網貸行業哀鴻遍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綜合上述原因,延期備案也算是合情合理,意料之中。

◆ 備案的絆腳石

傳網貸備案延期一年,究竟是哪些“絆腳石”阻礙平臺備案

現在網貸行業,需要將腳下的三塊“絆腳石”搬走,才能順利抵達備案合規的終點。

第一,是平臺要逐漸消化存量不合規業務。

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稱,紅嶺備案的唯一障礙,就是原有的大額存量資產,被定義不合規的資產,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存量資產處置。

且根據紅嶺創投總裁項旭透露,截至目前,紅嶺大額資產存量約為110億元。如何處理這些存量資產,無疑成了紅嶺創投備案的最大難題。

要消化這些不合規業務,要用漸進的原則,既不能馬上搞突擊清退,也不能到備案節點前才開始斷崖式清退,兩者都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第二,是監管層要保持政策的穩定,並且也要保證全國政策的一致協調。

監管層在備案的具體細則上不穩定,非常容易導致平臺延緩執行規定的“拖延症”心理。以存管銀行為例,一開始監管層並沒有規定存管銀行的範圍,導致很多平臺傾向找綜合實力較弱的銀行,這樣可以更容易備案成功。

後來,監管層重新要求平臺備案銀行“屬地化”,近來又推出白名單,這一系列的政策變化,讓很多積極備案的平臺失去了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於是,很多平臺不願意當“小白鼠”,想著先觀望再執行,這樣就導致很多平臺備案進度緩慢。

另外,在此次備案中還出現了大量監管套利的行為,中央把網貸的備案權下放到地方,各地監管政策鬆緊不一,平臺或向監管放鬆地域聚集套利。

比如部分地區要求銀行存管屬地化、山西要求債轉次數不超過3次、重慶部分區縣要求“雙清”才能備案,而湖南攸縣等地則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各地的政策差異,導致了突擊異地註冊、買殼、多地備案等套利現象的湧現。

所以這次延期的一個因素,是中央要協調地方制定全國統一的備案標準,這樣可消除監管套利。

第三,銀行對於存管網貸平臺的消極態度和審核趨緊,讓網貸機構的資金存管遇阻。

據上海銀行提高了資金存管合作的門檻,並對接入合作的P2P平臺都做了一輪盡調,此外還暫停了部分P2P平臺的合作;3月底,貴州銀行宣佈徹底退出P2P資金存管業務,對外表示是出於業務轉型的需要。

但據瞭解,實際上海銀行和貴州銀行對於網貸存管業務趨緊,主要原因是受平臺事故的影響。據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3日,全國共有755家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系統,佔全部正常運營平臺的39.45%。其中,已有47家上線網貸資金存管的P2P平臺出現問題,共波及16家銀行。

網貸平臺的危機事件頻發,加深了銀行對網貸機構的警惕。這個網貸行業需要加強自律,和銀行業保持積極溝通,這樣才能推進和銀行的存管合作。

備案是網貸機構走向合規的必由之路,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網貸機構只有積極響應監管政策,切實調整,才能度過監管的寒冬。

真正優質的平臺不會害怕備案,它們一定可以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