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止園詩話》系晚清京東碩儒史夢蘭撰,附於他選輯的《永平詩存》中。史夢蘭,字香崖,號硯農,又自號竹素園丁,直隸樂亭人。同治十年(1871),史夢蘭“於桑梓間劬諮度、殫搜採”[1](序),歷經咸豐、同治兩朝的《永平詩存》二十四卷纂就付梓。光緒己丑(1889年)又刻成續編四卷。全書蒐亡訂墜,收清代順治至光緒年間永平府所轄灤州、遷安、撫寧、昌黎、樂亭、臨榆(包括清初之山海衛)、盧龍一州六縣一百八十一家詩人之兩千六百餘首作品。其中百一十七人名下列有史夢蘭所撰《止園詩話》。史氏詩話秉承清代地域詩話寫作傳統,“或以詩存人,或以人存詩”, [1](凡例),以紀人兼論詩體例,談遺聞、明交遊;彰懿行、導風雅;述選詩、萃詩章;賞佳句、評詩風。因是自家人說自家話、評自家詩,故語言親切有味,於漫錄賞評之中,禮致前賢之意、拳拳桑梓之情昭然可見。同時,其對於彰顯一方藝文,彌補志乘缺如,標領北地詩話都起到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一、《止園詩話》之紀人及事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詩話》中將詩話分為“論詩及事”與“論詩及辭”兩大類,這一分類方法,頗得當代詩話研究大家郭紹虞先生的稱許。他說:“論詩話,我常以為章實齋(學誠)說得最好。他把詩話分為論詩及辭與論詩及事二例,這確可看出這種情形。”[2](序)但對一部詩話而言,很可能是兼而有之,很難截然劃分。因此,郭紹虞先生在後來的《清詩話·前言》中便將之劃分為兩大流派和兩大支流:“論詩之著不外二種體例:一種本於鍾嶸《詩品》,一種本於歐陽修《六一詩話》,即溯其源,也不出此二種。其界於二者之間的,只能說是歐派的支流;至於專論詩格詩例或聲調等問題的,又可說是鍾派的支流。大抵這兩派,《詩品》偏於理論批評,比較嚴肅;《六一詩話》偏於論事,不成系統,比較輕鬆。”[3](前言)史夢蘭《止園詩話》紀人及事,長短不拘,隨筆漫錄,既類於史家之傳記,又與子部之雜家相通;論詩及辭隨感而發,摘取佳句以資賞評,筆調輕鬆,文風親切,故概屬歐派支流。但在這二者間,其更長於紀人及事。清末永平一地文人之嘉言懿行、美談勝事、心靈圖景、生活樣態,史夢蘭之導提風雅、發揚道統之舉皆由此可見。


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一)談遺聞、明交遊

史夢蘭十九歲從灤州畢梅先生遊,自道光辛卯(1831)至咸豐丙辰(1856)二十餘年間,雖入棘闈者達十餘次,但屢薦不售,故中年以後,絕意進取,於家鄉專心奉母教子之餘,課徒會友。這一情形《止園詩話》中多有記述。如“少從予學詩,下筆即迥不猶人,故所作多新奇之色”[1](P568)的從侄倪垣;慨嘆“自景君沒而吾道孤矣,惜哉!”[1](P530)的門人張山;“居恆從餘假閱藏書,日盡數十卷,往來更換,使者疲於奔命”[1](P327)的灤州王一晉。而對“恆與餘過從,樂數晨曦,亦時有唱和”[1](P489)的臨榆郭長清和“與餘相處最久,唱和亦最多”[1](P379)的樂亭常守方的記述則更是情味綿邈,筆韻深長。當我們讀到史夢蘭欲邀守方相度昌黎止園,而守方突然病亡時,能感到史夢蘭筆端流出的深深傷痛和遺憾。而史夢蘭在記述違例將非蓋棺定論之人從侄倪垣的廿餘首作品附刊於《永平詩存》卷末時,叔侄間那種自嘲諧謔之態亦生動呈現。這些都是還原史夢蘭晚年生活樣態的珍貴記錄。

(二)彰懿行、導風雅

史夢蘭品端學粹,志趣風雅,為人純孝。他雖以養親不仕,絕意進取,但時以士紳身份關注地方吏治,通過著述、修志、詩文唱和等導提風雅、賡續道統、諷喻世事、臧否官吏。他在《袁大令仲賓以紈扇見貺詩以謝之》中寫道:“驕陽如酷吏,威逼汗交流。忽惠清風至,全教畏日收。”[4](卷三)其《曾文正公輓詩二首》亦云:“中興事業出儒生,附翼攀麟萃眾英。撥亂頓教寰海靜,撐天何意泰山傾。”[4](卷五)對此,其同裡子侄孫國楨在《爾爾書屋文鈔》序中評曰:“先生於尋常應酬之作,皆有切理饜心之致。其於正人心、扶世教,與夫褆躬應務之體,要昭然若揭。”[5](序)基於這樣的思想根基,史夢蘭《止園詩話》在紀人之時,對人物的孝道善行,廉風政績大加稱頌,廣為撰錄。如為人方正,言笑不苟,事親以孝聞的樂亭李陶山和卓犖有至性的昌黎崔子玉。陶山“侍父疾,累月不解衣帶。父嘗泣謂曰:‘人言久病床前無孝子,今吾以病久知孝子矣!’”[1](P162)“子玉八歲失怙,一哭頓絕,日凡數次。……及母卒,送葬匍匐八十里,觀者皆墜淚。”[1](P504)還有願減己算以益母壽的臨榆王樸,和母卒後廬墓三年的李明生等。對這些孝友純篤之人的記述,起到了表彰懿行,弘揚世風的作用。

除了純孝之士,史夢蘭對潔己愛民,興利除弊,以維世道、正人心為己任,且做出不凡政績的才名藉甚之人更為欽佩,記述時也更詳實、生動。從其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實心任事,在郾囹圄空虛。後以辦災勞瘁,卒於官。民自四鄉來吊者累月不絕,喪歸之日,有送至三百里外者”[1](P500)的灤州王鳳森;歷任藍田、涇陽、渭南等縣,所至愛民教士,興利除弊,被譽為“陝西第一好官 [1](P154)的遷安馬學賜;居官瘠省甘肅合水、環縣,待民“誠意感孚,如家人父子。租賦比不登,捐奉代民完欠”的遷安李昌舒。昌舒於大旱之時,“免冠徒跣,稽首城隍祠,共神荷校以禱”[1](P199-200)的所為,不僅令民叩頭環泣,讀來也令我們動容。此外,還有練團勇,修軍械,以勇武和智謀擊敗粵東海盜的遷安高繼珩等。史夢蘭對這些歷有循聲,深得紳民愛戴的廉明之士的描述,對於成人材、振文教,維護、校正“政統”,規範、廓清地方吏治都發揮一定作用。

二、《止園詩話》之論詩及辭

《止園詩話》共計117則,每則據其所見,長短不拘,最長為卷十四馬恂目下2146字,最短為卷三張坦目下37字。117則中58則只紀人事,59則人事與賞詩、論詩兼之。這些論詩的部分,反映出史夢蘭的詩學傾向和審美追求,也為我們勾勒出《永平詩存》的選輯路徑。

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一)述選詩、萃詩章

史夢蘭在《永平詩存》凡例中說:“吾郡文人刻有專集者甚鮮。佘一元《潛滄集》已久佚不傳。編中所錄,除林山人徵韓《忘餘草》……得見全稿外,餘皆採諸總集,訪之故家。後有同志君子,尚其搜廣遠寄,匯成大觀。”[1](凡例)這段話為我們簡略地勾勒出史夢蘭編纂《永平詩存》時的選詩路徑。而其具體的採錄、訪問、搜求情形則記錄在《止園詩話》中:“所錄數首,乃從郭廉夫比部搜討而得者。”[1](P411)“所錄三詩乃得諸昌平楊復庵學博少抄本。”[1](P162)“歿後其妹德華手輯寄示,亟登一首。”[1](P406) “其元孫女蕙卿適吾邑姜生文德,藏有詩稿一冊。餘索觀之。”[1](P471-472)也正是由於史夢蘭的不憚勤苦和潛心訪羅,除《永平詩存》採錄的2500餘首作品外,《止園詩話》中還存錄了59位詩人602首作品的佳句或完篇。這些作品與《永平詩存》一起,匯成了清末永平一地詩歌創作的勝景。

(二)賞佳句、評詩風

史夢蘭門人張山在《爾爾書屋詩草》序中寫道:“故其為詩也,性情溢於詞章,經籍煥為文采。不染叫囂之習而聲調自高,不矜馳騁之能而情景俱盡”[4](序)這雖是對其恩師詩歌創作的評價,我們由此也可略見史夢蘭的創作追求和詩學主張。基於此,史夢蘭在《止園詩話》中對詩歌的評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清麗妍綿,無塵埃氣;二是不拘聲律,格調自然;三是吐囑風雅,比類唐宋。如他反覆以詩筆、詩才清麗、清健,不染塵囂、俗囂、浮囂,無塵埃氣、非躁心人所能領取之語評王冊、藺士元、臧維城、王瑞徵諸人;以不為聲律拘、格調自然、志和音雅、風人吐囑評李潤林、高繼珩、王樸、王鳳森等。而以晚唐風味、唐人三昧、唐人宋調、唐宋風韻、嗣響唐音來品評詩人更多達十餘處。被史夢蘭當作典範拿來比類的唐宋名家亦有隨州(劉長卿)、青蓮(李白)、許丁卯(許渾)、樊川(杜牧)、昌谷(黃庭堅)等人。這些論詩之語雖言簡意賅,但均為有感而發,出自胸臆。同時也是史夢蘭詩學主張和審美追求的具體體現。

三、《止園詩話》之價值

史夢蘭《止園詩話》作為清末北地詩話的翹楚,在弘揚一方藝文,彌補志乘之缺,標領北地詩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詩話作為一種敘述文體,具有“存人”、“存詩”的文獻傳播功能。“在大眾傳媒缺如的前報刊時代,能夠傳播(即今所發表)單篇作品的載體只有兩種——詩選和詩話(包括筆記)。不只是清代,實際上在以前漫長的歲月,詩話都與詩選一道充當了文學期刊和雜誌的角色,為作品提供了一個發表和被閱讀的公共平臺,充當了作品的保存者和傳播者。”[6](P19)史夢蘭《止園詩話》共計117則,3萬餘字,它為我們真實地記錄了清末永平一地詩人為官一方、造福於民;幽潛鄉邦、課徒講學;槖筆從遊、交遊唱和等生活圖景和或純篤恬淡、直諒耿介,或散淡瀟灑、疏狂不羈的性情風貌。同時,它還為我們留存下59位詩人602首作品的佳句或完篇。這些珍貴的記錄,可使清末永平一地誌行高潔、文學優長之士藉以不朽,永平閭里鄉間絃歌鄒魯的彬彬藝文之盛得以彰揚。

清代地域詩話的編撰大多與修志有關。史夢蘭曾應府、縣之聘纂修了《永平府志》、《樂亭縣誌》、《遷安縣誌》和《撫寧縣誌》,對永平一地的文獻極為熟悉。因此,在撰寫《止園詩話》時他可以根據所需,自如地選用資料。或與志乘所記相彷彿,或補志乘之缺。如《永平府志》載遷安高繼珩治居廣東電白,練團勇、退海盜後即將歸家,“瀕行,民士泣送者滿路。”[7](卷六十四)對此,史夢蘭《止園詩話》補上士民獻扁聯一事,並錄其一聯:“煮海著賢聲,小試鹽梅手段;籌邊昭偉略,早儲兵甲胸中。”[1](P212)對楊在汶夢見自己前身為女子而作《感舊夢》一事,史夢蘭也補錄了自己所和的《感舊夢》:“儀容不為輪迴改,怪得留侯似婦人。”[1](P359這類補錄材料,因皆為作者親身經歷或寓目所見,故顯得非常真實生動。《止園詩話》中還有諸多未能進入志乘之人的記述,如“才福相兼”、“閒靜工詩” [1](P458)的灤州王太宜人竇氏;“臨大節乃能從容剛絕” [1](P464)的灤州陰烈婦李氏; “平喜吟詠,善絲竹,書法亦極秀整”[1](P317)的臨榆布衣王權;“工書善畫,晚年書多以指或以木筆為之,而蒼勁尤絕。作詩不講聲律,出語頗有奇氣” [1](P444)的樂亭布衣袁嘉敖等。這些記錄為我們瞭解晚清婦女及布衣平民的生活樣態提供了可靠材料,故更富史料價值。

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清代詩話較之前代具有文獻豐富、作者眾多、流派豐富的特點。據蔣寅在《清詩話考》的統計,“清詩話存世書籍已知977種,亡佚待訪書籍隨手記錄,也有506種……綜合現有的資料,僅見存書目和亡佚待訪書目,已得書1438種,清詩話超過1500種是沒有問題的。”[8](自序)在這數量龐大的清代詩話中,地域詩話又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類。因為隨著明清以來區域經濟的普遍開發,人們的地域文學觀念也日漸清晰。伴隨著地方誌與文學總集、選集的編纂,地域詩話創作也趨於繁盛。但由於北方詩學遠不及南方興盛,北人所著詩話甚為稀少。我們以張伯偉和蔣寅統計的清代地域詩話為例:張伯偉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一書中列出清代地域詩話30人,37部[9](P503)。蔣寅在《清代郡邑詩話敘錄》一文中為30部清代郡邑詩話寫了提要[10](P177-204 )。除去二者間的重複,可見清代地域詩話48部。這其中,屬於北方詩話的僅有樂亭史夢蘭的《止園詩話》和民初仿其體例的昌黎李夢花《碣陽詩話》。具體情況,列之如下:

作者

籍貫

書名

作者

籍貫

書名

裘君弘

江西

新建

《西江詩話》

杭世駿

浙江

仁和

《榕城詩話》

趙知希

安徽

涇縣

《涇川詩話》

吳東發

浙江

海鹽

《澉浦詩話》

陶元藻

浙江

蕭山

《全浙詩話》

李家孚

安徽

合肥

《合肥詩話》

戴 璐

浙江

烏程

《吳興詩話》

鄭王臣

福建

莆田

《蘭陔詩話》

阮 元

江蘇

儀徵

《廣陵詩事》

單學博

浙江

慈溪

《海虞詩話》

曾 燠

江西

南城

《西江詩話》

楊希閔

江西

新城

《鄉詩摭譚》

童庚年

江蘇

常熟

《台州詩話》

鄭 傑

福建

侯官

《注韓居詩話》

梁章鉅

福建

長樂

《長樂詩話》

鄭芳坤

福建

建安

《全閩詩話》

《南浦詩話》

《兩蜀詩話》





《東南嶠外詩話》

張懋延

浙江

定海

《蛟川詩話》



《雁蕩詩話》

戚學標

浙江

太平

《三臺詩話》



《閩川詩話》

《風雅遺聞》





《閩川閨秀詩話》

許喬林

江蘇

海州

《榆山房筆談》



《三管詩話》

顧季慈

江蘇

江陰

《蓉江詩話》



史夢蘭

直隸

樂亭

《止園詩話》

李福祚

浙江

興化

《昭陽述編》

潘衍桐

廣東

南海

《緝雅堂詩話》

李夢花

河北

昌黎

《碣陽詩話》

呂光錫

湖南

桃園

《桃花源詩話》

屈向邦

廣東

番禹

《粵東詩話》

林正清

福建

侯官

《榕海詩話》

徐祚永

江蘇

華亭

《閩遊詩話》

白石先生

安徽

望江

《滇南草堂詩話》

張青標

湖北

漢川

《楚天樵語》

陳廣文

浙江

歸安

《全浙詩話》

秦蘭徵

江蘇

常熟

《松江詩話》

顧 鴻

江蘇

南通

《紫琅詩話》

薩玉衡

福建

閩縣

《續全閩詩話》

徐傳詩

江蘇

崑山

《星湄詩話》

顧仰基

江蘇

南通

《囂隱詩話》

丁 芸

福建

侯官

《歷代閩川閨秀詩話》

張 道

浙江

錢塘

《全浙詩話刊誤》

《閩川閨秀詩話續編》

王 松

臺灣

新竹

《臺陽詩話》



《止園詩話》在清代北方地域詩話創作中的一枝獨秀,使之毋庸置疑地具有標領北地詩話創作的重要地位和價值。但由於文獻庋藏深蕪,人們閱讀不便,加之《止園詩話》刊附在《永平詩存》中,未被輯成單冊,因而至今除蔣寅先生在《清詩話考》和《清代郡邑詩話敘錄》中為之寫過300餘字的提要外,尚無人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如今,借《永平詩存》的點校出版,《止園詩話》亦得以面世,對其研究也會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石向騫等點校.永平詩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郭紹虞.宋詩話輯佚.[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夫之等撰.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史夢蘭.爾爾書屋詩草.[M].續修四庫全書:第15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史夢蘭.爾爾書屋文鈔.[M].續修四庫全書:第15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蔣寅.清詩話的寫作方式及社會功能. [J].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7]史夢蘭纂.永平府志.光緒五年刊本.

[8]蔣寅.清詩話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 [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0]蔣寅.清代郡邑詩話敘錄,載中國古典文獻研究1993-1994年合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刊於《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王雙:史夢蘭《止園詩話》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