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首屆朗讀大賽指定篇目和薦讀文章(小學組三-四年級)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小学组三-四年级)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小学组三-四年级)

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上冊

臥薪嚐膽

【原文】

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願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僕。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後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

勾踐夫婦來到吳國,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受盡了屈辱。他們在吳國整整幹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

回國以後,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報仇雪恨。白天,他親自下田耕種;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還在屋子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前,總要先嚐嘗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敗會稽的恥辱。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出奇兵滅掉了吳國。

薦讀

讀一段歷史,悟一種精神

——《臥薪嚐膽》薦讀

《臥薪嚐膽》改編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一個歷史故事。講了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奮發圖強,臥薪嚐膽,時刻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最終,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國轉弱為強,消滅了吳國。

這段歷史,我們似曾相識,但細細咀嚼,就能感悟到在勾踐身上的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發憤圖強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同於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趙子龍的單騎救主,是一種智慧、一種勇氣。

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最精彩、最值得細細品讀的部分。從“勾踐穿上粗布衣,住進石頭房,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到“白天,他……;晚上,……”雖只有簡簡單單幾十字,但足以讓我們穿越時空,看到越王勾踐為了不讓自己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甘願過艱苦的生活,時刻不忘報仇雪恥、發憤圖強的每一幅畫面。這一幅幅畫面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細細品讀,我們一定能領悟到“臥薪嚐膽”真正的內涵——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堅持不懈。

讀史可以明理,讓我們記住《臥薪嚐膽》這個故事,領悟勾踐別樣的智慧、別樣的勇氣。

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上冊

軍 神

【原文】

1916年的一天,一位頭纏繃帶的年輕人走進了重慶城裡一家德國人開的診所。他對診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醫生沃克先生說:“我的眼睛被土匪打傷了,請您給治治。”沃克醫生查看了他的傷勢,冷冷地問:“你叫什麼名字?”“劉大川。”“幹什麼的?”“郵局職員。”“不,你是軍人!”沃克醫生有些不悅地說,“我當過軍醫,這麼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

要動手術了,可年輕人卻堅決不願意使用麻醉藥。他懇切地醫生說:“眼睛離腦子太近,我擔心使用麻醉藥會損傷腦神經。”沃克醫生楞住了:“你,你能忍受得了嗎?”年輕人平靜地說:“能。”

手術中,一向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卻雙手微微顫抖。他對年輕人說:“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聲來。”

年輕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白色床單,汗如雨下。手術結束,嶄新的床單竟被抓破了。

沃克醫生擦著汗,對年輕人說:“我真擔心你會暈過去。”年輕人臉色蒼白,勉強一笑:“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數。”沃克醫生嚇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沃克醫生不禁失聲喊道:“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

沃克醫生關上手術室的門,俯下身子親切地注視著年輕人:“請告訴我,你的真名叫什麼?”“劉伯承。”

薦讀

“一塊會說話的鋼板”

——《軍神》薦讀

《軍神》作者是著名電影編劇畢必成先生。課文主要以沃克醫生和劉伯承的對話展開敘述,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細細品讀沃克醫生說話時的神態和情緒的變化,清晰地展現了沃克醫生複雜的心理過程,從側面烘托出劉伯承如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超出常人的從容鎮定。寫青年劉伯承的動作也是細緻入微,讀來彷彿身臨其境。

神,非常人可比!軍神,是軍人中的卓越代表!讀完《軍神》,劉伯承意志剛強、無所畏懼的硬漢形象會深深地印在每一個人的腦海中。

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

古詩兩首

【原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薦讀

李白的月亮

——《峨眉山月歌》薦讀

都說“文人相輕”。但若唐代就有追星者,李白粉絲眾多。前有詩聖杜甫寫《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以遙寄思憶,後有都官鄭谷作詩“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間伴月明。”來表白偶像。李白的詩源遠流長,李白的月照耀古今。李白作詩千首,吟月者近三百,甚至最後也是“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月因有李白而浪漫千年。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第一首寫月詩,早年初離蜀地時寫下,後“峨眉山月”與李白詩中“曉月、夕月、風月”等成為經典月意象之一。秋高氣爽,山長水闊,月華吐輝。“秋”字因入韻的關係倒置句末,卻恰巧以“秋”字形容月色,令人耳目一新。月雖只“半輪”,但與峨眉山相擁,山影月影同映水中,實在空靈入妙。山在眼前,水在腳下,月在心中,年輕的李白站立舟上,此刻僅山、水、月而已。

有人說當年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君”所言是友人,山月千里蜀江行相隨,慰藉了“思君不見”的遺憾;亦有人說,“君”是“峨眉山月”,就是指家鄉之月,五個地名的接連入詩,道盡路途長遠,以此詠月抒懷。

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

桂花雨

【原文】

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桂花樹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找細花。桂花不與繁花鬥豔,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

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雨吹打下來,那就溼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佈,雲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樹下鋪竹蓆,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淨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嫋嫋,兩種香混合在一起。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竹蓆上,曬上好幾天太陽。桂花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滷,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以後,我從外地回家時,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

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薦讀

故鄉的桂花雨

——《桂花雨》薦讀

《桂花雨》是旅居臺灣的琦君寫的一篇優美散文。是作者六十歲時寫下的作品。文章以“桂花雨”為題,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也是留在作者記憶裡關於故鄉最美好、迷人的印象。

文章開頭,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迷人的香氣,“香飄十里”,溢滿全文,彌而不散,深深銘刻在記憶深處,魂牽夢縈。接著寫搖桂花的童年的快樂,真切而寫實,而又清新自然。那種動容的喜悅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多少年逝去,世事變遷,琦君早已告別母親,遠離故土。然而,她依然牢記著母親的話語:“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飄零的歲月,芬芳而懷舊,難以割捨的童年,依然歷歷在目。

作者以童年特有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文章語言清新質樸,通篇體現一個“真”字,向讀者真實再現了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誠地袒露了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達到了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可謂花香、人樂、語蘊、情真。

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

開天闢地

【原文】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整個宇宙混沌一團,像個大雞蛋。

有個叫盤古的大神,昏睡了一萬八千年。一天,大神醒來,睜眼一看,周圍黑乎乎一片,什麼也看不見。他一使勁翻身坐了起來,只聽“咔嚓”一聲,“大雞蛋”裂開了一條縫,一絲微光透了進來。大神見身邊有一把板斧,一把鑿子,他隨手拿來,左手持鑿,右手握斧,對著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陣猛劈猛鑿,只見巨石崩裂,“大雞蛋”破碎了。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後,盤古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著長高。這樣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體也長得極長了。

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長柱子似的,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

幾千萬年過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盤古也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會合攏,就含著微笑倒下了。

臨死的時候,他的身軀化成了萬物:口中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雲,發出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左眼變成了光芒萬丈的太陽,右眼變成了皎潔明媚的月光,隆起的肌肉變成了三山五嶽,流淌的血液變成了奔騰的江河,筋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大道,皮膚變成了萬頃良田,就連流出的汗水也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甘霖。

就這樣,盤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

薦讀

一首創世之歌

——《開天闢地》薦讀

《開天闢地》的故事最早見於《藝文類聚》,在民間流傳甚廣,直到明末周遊所著的《開闢衍繹》,盤古手裡有了兩樣工具,故事也變得更加完整。

《開天闢地》是一個神話故事,講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來是混沌一團的,後來大神盤古憑藉他的神力把天地分開。盤古死後,他的身軀又化生出世間萬物。

神話故事是先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天真的解釋和美好的嚮往,富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從結構來說,創世神話共有三個母題:混沌的大雞蛋,創世英雄,垂死化生。故事從混沌的大雞蛋開始講起,到盤古如何“開天闢地”,最後化生成世間萬物。

從文字來看,因為神話故事多為口耳相傳而來,所以語言是“活本”而不是“固本”,語言靈活,生動形象,適合講述。本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更是將漢語的節奏感、形象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文的魅力,體現在故事的神奇和語言的魅力上,兩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更多你關心的話題

關注我們

和通城媽媽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