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遲散文|我的丈母孃——謹以此文獻給天下最偉大的母親

我的丈母孃

——————謹以此文獻給天下最偉大的母親

在我們陝南安康一帶,將岳父、岳母對外稱呼為外父、外母娘,以便讀者能夠理解,我就隨大流,將外母娘稱為丈母孃。

我的丈母孃解放前生於漢濱區原石轉區牛蹄鄉(今牛蹄鎮)一個地主家的後代,解放初期,丈母孃家被劃為地主成分被打倒,家境從此落魄;但是丈母孃的父母親堅持讓子女們要上學,不管解放前的私塾、還是解放後的社會主義學校,如論如何都要讓丈母孃他們兄妹們識文嚼字、知書達理,家境如何落魄都不能丟了文化知識;所以丈母孃從小聰明賢惠、知書達理,並且學會了會計知識、能雙手打算盤,繡花納鞋、縫紉裁衣樣樣精通,同時也是十里八鄉的美人胚子。

我的老丈人也生於原石轉區五龍鄉(今洪山鎮)的一個地主家、大戶族人家的後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安排在當地區公所郵電局上班,主要跑牛蹄片的郵線,那個時候牛蹄鄉不通公路,全部靠郵遞員肩挑背馱給當地群眾千家萬戶送信件、送報紙、送匯款、送電報、送包裹等等,我的老丈人每個周步行三次到牛蹄跑郵差;也許是出身的緣故,還是月老的抬愛讓兩個心心相印的年青人走到了一起,婚後丈母孃生了一子四女,幸福的一家人快快樂樂的生活在石轉區街道上,而且丈母孃還當選上了街道居委會主任,兼任街道縫紉組的會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我的老丈人因得癌症不幸去世,由於我老丈人他們一家子是居民戶口,再加之,老丈人又是在職病逝的,按照當時的國家的政策規定,我的老丈人後人可以安排一個子女頂班,老丈人腳下一子四女,兒子是老大,也正好17歲,按照當時中國人“重男輕女”傳統觀念,肯定是兒子頂班,但是這個時候,我的丈母孃不按常理辦事,卻讓大女兒頂了班,使很多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理解,甚至我的大舅哥還和我丈母孃賭了一段時間的氣,面對社會上和親朋好友的冷言冷語、老丈人家族上的挖苦等等,我的丈母孃選擇了沉默是金。

第二年冬季徵兵開始了,丈母孃立即去給兒子報了名,通過一系列的上站體檢、政審、接兵部隊幹部的家訪等等,我的大舅哥終於入伍了,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規定,居民戶口當兵復原後政府要安排正式工作,幾年後我的大舅哥復原也被安排在市郵電局工作。僅此一件事,可想而知我的丈母孃是多麼的聰明、多麼的睿智,一次將兩個兒女的工作按照政策都給解決了,在當時的環境、當時的壓力,一般人是想不到的,也是做不到的。這個時候好多不理解丈母孃的人,大跌眼鏡,紛紛向丈母孃豎起了大拇指,由衷的佩服丈母孃的智慧和能幹。

雖說兒子、大女兒的工作解決了,家裡還有三個小女兒要生活,要上學,我的妻子最小,當時才幾歲,老丈人的去世,等於天塌下來了,在當時那個年代,一個遺孀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女兒生活在街道上,又是居民戶口,沒有一寸土地,僅靠國家每個月供給的口糧,遠遠不夠家庭的開支,於是,丈母孃辭去了街道居委會主任和縫紉組的會計職務,回家開了一個經銷店來維持家庭生活,很多人勸丈母孃再向前走一步,再找一個老伴再組合一個家庭,但是丈母孃堅決不答應,怕自己的三個女兒受苦受欺負,怕自己改嫁兒女們被別人瞧不起。我懂事的大姨姐每個月省吃儉用,將工資一分不少地交給丈母孃,大舅哥也在部隊將津貼省下來寄回家裡,減輕了丈母孃的壓力,同時,子女們的聽話、懂事、孝順也是對丈母孃最大的安慰。

風風雨雨幾十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越來越好,丈母孃的兒女們一個個都成家立業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丈母孃被兒女們強行從石轉鎮街道接到安康市城區居住,要讓她好好享受幸福的晚年,但是她堅決不給子女們添麻煩,堅持一個人居住,只讓子女們把每個月的水電費交了就行了;她經常做一些好吃的,叫孫子、外孫子、外孫女們來吃來喝,特別是逢年過節她的的小房子被兒孫們圍的水洩不通、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她還給孫兒孫女們發紅包,有時候我們“吵”她不要給紅包,但是丈母孃樂呵呵地說:“我能孫兒孫女們發紅包,這是我的福分、是我的福氣”,如果哪個孫兒調皮搗蛋損壞了她的東西,她非常高興,她說:但願有孫兒孫女損壞我的東西,這就是我的福分,我的福氣,兒孫繞膝是多麼幸福的事啊。這就是我丈母孃的樂觀人生,從來不抱怨生活,從來不去計較別人的冷嘲熱諷,從容一輩子,樂觀一輩子,大度一輩子。

正當丈母孃安享天倫之樂之時,一場癌症讓丈母孃於2006年底離開了我們,如今她的重孫子也出生了,告慰她老人家在天有靈,兒女們、孫兒孫女們、重孫兒都過得平平安安,幸福快樂,只是經常想念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