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黃弘綱(1492~1561),字正之,號洛村,江西于都人。明代著名理學家,王守仁的“四大弟子”之一。舉正德十一年鄉試。在贛州從學於王陽明,為王陽明高足。王陽明歸越,四五年時間裡黃弘綱不離王陽明左右。陽明去世,黃弘綱居於王陽明家中三年,為其打理家務與處理王陽明後事。嘉靖二十三年,任為汀州府推官,升刑部主事。年七十去世。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黃弘綱從小就壯志超群,甫讀書便能通會大意。既長,就鄉塾,教以舉業文字。但他卻認為舉業文字是“雕蟲小技”,曰:“吾儒之學,須以聖賢為歸耳”,主張讀聖賢書。於是,苦心刻索,追其微芒而探其原始。久之,認識到聖賢千言萬語,其大要不外乎“主敬”二字,平常處世要謹言慎行,不做非禮之事。

正德十一年(1516),黃弘綱應鄉試中舉人。是年九月,王陽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撫南贛和福建的汀州、漳州等處,鎮壓這些地方的農民起義軍。第二年(1517),王陽明在先征服了汀州、漳州等地起義軍後,回師贛州,在休整待戰的間隙,在贛州開府講學,立即在南贛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黃弘綱聽說後,立即從家鄉于都趕到贛州聽講,並正式拜王陽明為師。黃弘綱聽講三天後,就領悟到了王陽明“心理合一”的深刻道理,深受王陽明的讚賞。從此以後,他的一生,跟定了王陽明,從其為學,學其為人;王陽明死後,千里迢迢護送其靈柩至餘姚,為其守靈,為其料理家務,為其伸冤,傳播其學說,可以說,黃弘綱既是王陽明的一個好學生,也是一個孝子;既是一個從學者,也是一個衛道者,在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像黃弘綱這樣的弟子,其數不為多。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倉卒接受平叛任務,率領軍旅從南贛匆匆趕到南昌。黃弘綱在王陽明的左右,寸步不離,為其出謀劃策,成為王陽明的得力助手。王陽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平定了宸濠叛亂,黃弘綱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德十五年閏八月八日,黃弘綱和王陽明的另外幾個弟子劉寅、周仲、劉魁、王可旦、王學益、歐陽德、劉瓊治、王一峰等,來到贛州市郊通天巖,聽王陽明講學,並賦詩、題刻。

通天巖在贛州城區西北10公里處,是一個風景名勝地。這裡發育著典型的丹霞地貌,巖深谷邃,丹崖絕壁,因“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而得名。自唐代以來,這裡便被開創為石窟寺。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寺,也是我國江南最大的一處石窟寺。歷代名人學者慕名來到這裡,吟詩作賦,並在巖壁上題刻。王陽明當年也在通天巖裡的“觀心巖”結廬講學。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那一天,王陽明的興致極高,眾弟子也受到了感染。講學完了以後,王陽明一氣寫了四首詩,其中一首寫道:

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

但得此身閒,塵寰亦蓬島。

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

醉臥石床涼,洞雲秋未掃。

注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訪鄒陳諸子於玉巖題壁。陽明山人王守仁書”。這首詩,至今還清晰地刻在通天巖裡的“忘歸巖”的巖壁上,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然散發著王陽明智慧的光芒。其題刻高110釐米,寬145釐米,共8行,行字不等,行書。字徑約為10釐米。

黃弘綱一生的許多時間都在講學,講解先生王陽明的理學,傳播先生的哲學理念。其中有一部份時間,是在家鄉講學,講學的地方是于都縣羅田巖。

羅田巖與縣城隔江相望,這裡依山傍水,巖深洞幽,風景宜人。自唐宋以來,這裡一直是文人墨客、名士高流興會聚談和吟詩作賦的地方。歷史上,岳飛、文天祥、洪邁等在為時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和摩崖題刻;特別是宋代理學創始人周敦頤來這裡題詩、講授理學,並把他的千古傳誦的名篇《愛蓮說》拿到這裡刊刻出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理學奠基者,就在羅田巖建立了“濂溪祠”。濂溪祠建成後,後學也把它作為講學、授徒的地方,因之又改為“濂溪書院”。明代的理學大師王陽明,當年在任南、贛、汀、漳巡撫,帶兵剿平福建汀州、漳州的農民起義軍,班師路過於都時,也在這裡留下了詩作和摩崖題刻。黃弘綱作為王陽明的學生,周敦頤的理學承繼者,非常留戀這個地方,在這裡講學並同邑人吟詩、唱酬。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明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在兩廣巡撫任,因病奏請回浙江餘姚養病,途經江西南安(今江西大餘縣,為古代兩廣與中原的通道),舟行大餘縣青龍鋪,王陽明問是什麼地方,大餘推官門人周積說:“青龍鋪”,王陽明說:“吾去矣”。周積聽王陽明這麼一說,不覺流下了眼淚,問王陽明:“先生還有什麼話要交代麼”?王陽明很坦然地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就瞌然長逝了。

黃弘綱聽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撫著先生的靈柩,痛哭不已。他從南安開始,扶著先生的靈柩,經贛州、南昌、上饒、衢州,一直到先生的家鄉浙江餘姚。至江西弋陽時,王陽明的另兩個弟子王畿、錢德洪迎喪至上巖瀨,遂一同歸越。黃弘綱和王陽明的弟子們、家人,妥善地安葬了王陽明,並像孝子一樣為王陽明守墓,幫助其家料理家務。

王陽明去世後,正逢有人進讒言,朝中對王陽明有異議,把王陽明所提倡的理學斥之為“偽學”,“爵陰贈諡諸典不行”,要革除其封爵世祿,且下詔禁“偽學”。王陽明的兒子被放逐。黃弘綱聯絡王陽明的其他門人黃綰等,以身周旋,多方調護,“使之倖免於難”。

嘉靖十年五月,黃弘綱與王陽明的另一個弟子黃綰在金陵相會,“以先生胤子王正億請婚”。黃綰剛剛升任南京禮部侍郎,黃弘綱同他商量,如何為王陽明的兒子請婚。黃綰很爽快地說:“吾室遠莫計,有弱息,願妻之。情關至戚,庶得處耳”。當月,王陽明門人錢德洪、王畿到金陵為王陽明的兒子王正億問名。黃綰說:“老母家居,未得命,不敢專”。其後,錢德洪、王畿“復走臺,得太夫人命,於是同門王艮遂行聘禮”。可以說,王陽明兒子王正億的婚事,是在黃弘綱的張羅下促成的。

王陽明去世以後,“同門既襄事于越”。黃弘綱居越三年,以禮自衛,內外大小,鹹相信服。史稱“越中學者,莫不以為可宗也”。三年之後,歸散四方,各人根據各人的學識和熟悉的地點立教,“合併無時”。嘉靖十二年,黃弘綱和王陽明的另外幾個弟子歐陽德(崇一)、季本、許相卿、何廷仁、劉暘等講學於東南,錢德洪也來到了金陵;於是四面八方的志士又聞名而來,“類萃群趨,或講於城南諸剎,或講於國子雞鳴。倡和相稽,疑辯相繹,師學復有繼興之機矣”。可以說,黃弘綱在繼承了王陽明的遺志,不忘師訓,繼續傳播王陽明的理學。在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像王陽明這樣盡“孝”、盡“忠”的,確實不多。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王陽明去世後,黃弘綱和何廷仁、薛侃、歐陽德、王畿、張元衝等門人要集成王陽明的年譜。於是,“使各分年分地蒐集成藁,總成於鄒守益”。

嘉靖二十三年,黃弘綱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依法令辦事,不徇私情。不久調任刑部主事,因剛正不阿,為宰相所不容,乃棄官歸鄉,一心一意致力於講學,傳播先生的學說。每年乘舟到吉安青原書院與王陽明的另外幾個弟子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人,研究和講解王陽明的理學。史志稱王陽明的諸弟子中,深究王陽明學說的“首推黃弘綱,與何廷仁齊名”,“新建之傳乃獨歸弘綱矣”。

黃弘綱性簡嚴,未嘗假人色笑。有所請質者,瞠目注聽,等到大家的議論結束了,才慢慢地以一、二言以喻之,不竟談以炫所知,意態含蓄。吉水狀元、理學家羅洪先對黃弘綱有過極高的評價:“正之持守甚堅,言動必與心協而後發,不致纖毫之力,一以自然為主。倉猝不撼,可以鎮躁心;瑣屑不入,可以消鄙見。蓋望而知為有道,不待其言之出也”。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黃弘綱論學,本自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說,強調的是“君子之學,以明其心”。他非常重視自我的修養與實踐,為鄉梓和其他地方培養了一批恪守節操的學子,而且使王陽明思想得以在贛南傳播。贛南理學,源自周敦頤與“二程”,其後一直長盛不衰,歷朝歷代迭有傑出學人;到王陽明主政南贛,黃弘綱傳播鄉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

《明史》稱黃弘綱和何廷“廷守仁之門,從遊者恆數百,浙東、江西尤眾,善推演師說才稱弘綱、廷仁及錢德洪、王畿。時人語‘江有何、黃,浙有錢、王’”;“然守仁之學,傳山陰、泰州者,流弊靡所底極(指以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及其傳人顏鈞、何心隱),唯江西多實踐”。其評價不為不高。

黃弘綱一生著述,有《洛村集》。《明史》為其列傳,府、縣誌也為其列為記傳。黃弘綱卒後配祀陽明祠,又合祀於濂溪祠,可以說對他一生的理學追求有了一個正確的註腳。

贛南客家理學家——黃弘綱

黃弘綱於文學也頗有造詣,多寫散文,詩不常寫,行文長於說理,相互厚重,有大家之氣,如《修城記》雲:“雩都居贛屬十邑之中,由牛嶺隘南接信豐而連龍南,由豐田隘東接會昌而迫安遠。山澤不逞之徒,間道竊發,則紛亂急遽不可為備,故所恃者惟城……”,“古之有治行,史書於其傳者,各有其一事表而見之。蜀郡以興學書,南陽以溉田書,渤海以弭盜書,膠東以增戶書。愧餘非史氏責耳,侯之修城,固宜表而見之者也……”。

作 者:周建華,教授,贛南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出版《宋明理學是江西之學》,《王陽明南贛活動研究》,《王陽明與崇義》,《周敦頤南贛文學與理學研究》,《南贛理學及其影響》,《王陽明的世界》,《江南宋城》,《朱喜江西文化研究》,《春天,一個城市的故事》,《客家民俗》,《王陽明在江西》等專著三十多部,在《光明日報(學術版)、《東南文化》、《文獻》、《中國典籍與文化》、《東南大學學報》、《南昌大學學報》、《求素》等報刊發表有關陽明學、宋明理學的論文120多篇,完成有關陽明學及宋明理學的課題20多項。

攝 影:來源網絡

主編:邱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