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一共有多少期?

Chrisyi



首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事实,完整意义上的黄埔军校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黄埔军校只是一个统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创办的学校从来就没有叫黄埔军校的,并且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停的改变名称和地址,但都统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最开始的名字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死后,又马上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后,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军校先后搬迁到了武汉和南京。1929年刚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再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苏联支持之下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对于历次革命总结的产物。

孙中山从建立同盟会以来,发动数十次武装暴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连辛亥革命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当时的军头袁世凯支持共和,那次就也真的失败了。没有自己的军队,就没有国民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孙中山几十年得出来的多么痛的领悟。

正是黄埔军校和黄埔学生军帮助孙中山统一了广东,完成了北伐,垫定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的走向。



黄埔军校从创办到1949年在成都最后宣告在大陆停校,共招收了23届学生。

其中对中国后来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前七届,这七届的学生最后成长为了国共两党军队的高级将领的主力。

这23届学生合计人数共计30多万,其中有20多万刚毕业就走上抗日前钱,再没有回来过,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大业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整个抗日战场上,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刚毕业的黄埔军校学生都充当了基层干部。


在战场上,士兵都是看基层干部的表现才决定自己怎么打的。黄埔军校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忘记黄埔军校的名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在与日军作战时,时时冲在第一线和队伍前边,激励自己的士兵向前冲。这就是抗战中国民党中央军基层军官伤亡率相当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导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中央军的基层军官严重影响战场进程的发展,就在于基层军官青黄不接,缺少实战经验。



黄埔军校的学生之所以在后来的命运和结局不一样,都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黄埔军校的教官最开始的主力是苏联支援的教官,加上保定军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应该说师资力量并不强大,其最主要的目的培养国民党军队的中低层干部,因此也不可能设置多高深的学科。

而前七届的学生,尤其是前六届的学生,都在学习的同时,参加了无数次战斗,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以前我们在学习哲学时,有这么一句话:再丰富的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也是苍白无力的。后来在一家全球五百强上班时,老板也强调“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习比学重要”。


事实上的确如此,理论是死的,而战场形势是活的。没有战场形势的历练,学再多的理论也白搭。企业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出来的。同样真正的军官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淘汰出来的,而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虽然黄埔军校的后边十几期学员学到的知识更专业更丰富,教官质量更高,有不少是德国的教官,结合二战中德国的表现,我们就明白德国的教官有多牛逼。但后边的学员较前几期的学生缺少了太多的历练,在地位和成就上就差出了许多。但就对中国伟大的抗战而言,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

黄埔军校在1950年又在台湾重建,黄埔精神永远激励两岸人民前行。用一句名言也是老话说就是: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新知传习阁

从狭义上来看,黄埔军校应指1924-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地区开设的军事学校,而从广义上看,1924年以后,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在各地兴办的分校也属于黄埔军校的范畴。黄埔军校是近代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所军事院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成果之一的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北伐乃至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的影响之深远、巨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从1924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黄埔军校总共录取了二十三期学生,培养出了多批步兵、炮兵、工兵乃至空军学生。1949年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1949年初入学的第二十三批学生被迫提前结业,少数师生被运往台湾地区,其余则被歼灭。在这之后,台湾当局曾于1950年在台湾高雄复建陆军军官学院至今,黄埔军校可以视作其前身。

实际上,严格意义来说的黄埔军校应只存在于1924年至1927年间,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培养了六期学生。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广州、武汉、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汉分校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七一五政变后,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武汉军校暂时解散,在宁汉合流之后迁往南京。而广州的黄埔军校坚持到1928年,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毕业,其余散往各地,是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此后,随着国共关系的日益紧张,蒋介石将黄埔军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其意义与之前的黄埔军校已大为不同,故纯粹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学生应为六期。


国家人文历史

黄埔军校只是一个通称,因为从来就没有哪个军校的正式名字叫做过“黄埔军校”!

最早的黄埔军校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我党的协助下创立的,地点位于广州黄埔,因此也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名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早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到后来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以及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的办学地点也不是一直都在黄埔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黄埔军校从黄埔一路迁移到了武汉、南京、成都,以及后来的凤山。

广义上的黄埔军校在大陆一共创办了23期,本校和分校加起来培养的学生达到了32万人次。

而在这一段时期中,黄埔军校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黄埔时期、南京时期、成都时期。

1、黄埔时期:1-4期

黄埔时期为1924到1927年,期间一共招收了6届学生,其中1-4期是在黄埔校区毕业的,5、6期则是一部分在黄埔校区毕业,一部分在南京校区毕业。

毫无疑问,黄埔时期是整个黄埔军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不论是学生和教师,黄埔1-6期中都产生了很多牛人,蒋介石旗下的核心集团黄埔系大都出自这个这阶段,比如说胡宗南出自黄埔一期,王耀武出自黄埔三期。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也有多人出自黄埔军校,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出自黄埔时期。

2、南京时期:5-13期

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的入学地点则是在黄埔校区,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南京建立新的国民政府之后,第5期的学生便转入南京学习。而第6、7期则是在黄埔校区和南京校区都有招生。

黄埔军校的南京时期对于蒋介石来说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段时期。这这一段时间内,蒋介石的主张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一个主张也同样被灌输到了军校当中,蒋介石在军校中举行清党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所倚重的军统大魔王戴笠是黄埔6期生,先就读于黄埔校区,后离校,未能参加毕业典礼。

3、成都时期:14-23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童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南京沦陷。在南京沦陷前夕,黄埔军校也随之内迁,最终落在了四川成都。

成都时期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历史最长的一个时期,从1937年迁入开始,到1949年,一共举办了10期。

第23期是黄埔军校在成都所开办的最后一期,同时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所开办的最后一期。这一期的学生入学时已经是1949年10月初了,此时的新中国已经成立了。蒋介石为了集聚力量反攻,在1949年12月便强令第23期学生提前毕业。

最终,蒋介石用飞机带走了第23期学生的200多人,也宣告黄埔军校在大陆的历史正式结束。至于蒋介石1950年在台湾重建黄埔军校,那已经是后话了。


小镇月明

黄埔军校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在广州黄埔岛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以蒋介石为校长,在这里黄埔一共开办了七期,培养军官生13000余人,由于早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参加了北伐战争或中原大战,升迁较快,所以成就了一大批我们熟知的国共双方名将。



广义是指,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宁沪杭之后,建立了武汉和南京政权,统治中心北上,黄埔军校随之迁移,首先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本质上说,仍然是黄埔一脉。宁汉合流后,武汉分校取消,成立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仍兼南京中央军校的校长。而在广州黄埔岛上的学校,则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已不是黄埔军校正统。

抗日战争爆发后,宁沪杭很快沦陷,南京中央军校内迁至四川成都,也称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46年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抗战后期以关麟征接任校长,名誉校长蒋介石后来逃离大陆前,最后一站就是住在成都的军校里。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黄埔毕业生伤亡,各战区为补充基层军官,又分别建立了九所分校,比如西安分校和昆明分校等等,从血脉上讲,都算黄埔军校。到1949年国民党逃台止,黄埔军校及各分校一共开办了23期,培养基层军官高达32万余人。

蒋介石最后一次到访黄埔军校,是1949年10月,这时候黄埔岛军校原址已经不再办学。



(黄埔军校校旗)

1947年孙立人往台湾训练新军,又成立了中央军校第十分校,位于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国民党丟失大陆前 ,蒋介石下令将国民党政要子弟200余人空运台湾进入凤山分校,后来成为台湾的正统军校,但再称之黄埔军校已经不合适了。

(黄埔军校校徽)


度度狼gg

黄埔军校是顺应时代而出现的,孙中山在武昌起义胜利之后,获得了非常隆重的威望,但是与此同时他的权力、军队非常捉襟见肘,虽然手下有着不少的警卫护卫,但与当时立足在各省各地区的大军阀们是远远无法相比的。

孙中山以及国民政府一直在军阀的夹缝中生存,处境非常危急,正是因为黄埔军校的出现,才改变了国民政府时刻会被军阀们吞并的可能。

在1924年,黄埔军校就成立了,黄埔军校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的,苏联方面提供了很多师资设备上的帮助,还有着他们创办军校的宝贵经验。

而随着苏联在创办黄埔军校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方”当时也在黄埔军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地位上和国民政府几乎是五五分的。



黄埔军校在双方合作中办了六期,在败退台湾前办了二十三期

当时双方合作的黄埔军校总共办了六期,从1924年到1927年为止,在这三年中,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参与了东征北伐,经历了南征北战,为蒋介石权力的上升推起了巨大的波浪。

正是在黄埔学生们的帮助下,原本在国民政府中地位不是很高的蒋介石被推到了权力的最顶峰,因此黄埔学生们也格外受到蒋介石的眷顾,前六期很多学生在后来都成为了将军级别的人物。

黄埔军校的前六期是在广州黄埔区创办的,所以才有了黄埔军校的别名,但是实际上黄埔军校的官方名字并不叫黄埔军校,而是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在1927年之后,黄埔军校迁过几次校区,也开展过几次分校,虽然后来开办的学校已经不在广州黄埔区了,但实际上这些学校和黄埔军校是一衣带水、同本同源的,所以人们还是习惯将其称为黄埔军校。

一直从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到蒋介石败走台湾为止,黄埔军校一共创办了23期,为抗日战争、内战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

被时代造就的黄埔前六期学生

而在这23期的学生中,最有权势、名气最大的是前六期的学生,这并不是说黄埔军校越办越差、越到后来越不如从前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六期开外的学生们错过了一个最佳的历史时机。

在刚成为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蒋介石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影响力的,但是后来凭借着黄埔军校学生军们的东征北伐,蒋介石获得了绝大的影响力,如同一匹黑马一般将汪精卫、胡汉民等人从最顶端的位置震落,让自己坐上了国民政府第一号大佬的位置。

这段时期是蒋介石很重要的攀登时期,可以说,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们对蒋介石是有着从龙之功的。

他们都是蒋介石握稳自己权力的重要功臣,所以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才能凭借着特殊的资历,最终纷纷成为了占据国军九成九江山的顶梁柱,一般只要运气不是很差,他们都是能妥妥拿到一个少将军衔的。

前六期的学生们教学质量不够,靠战场时间和时代运气来凑

而实际在教学上,前六期学生们的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如后面许多期学生们的,黄埔军校刚创办的时候时间非常紧迫,所以前六期的学生只受到了一年的教育。

其中半年是在军队中学会如何当士兵的,剩下的半年则是如何在学校中学会当一名军官的。

后来蒋介石逐渐巩固权力之后,教学质量就提高了起来,学生们在学校里面受到的教育时间就大幅度翻倍起来,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前六期与后面许多期的优势并不是因为教育质量拉开的。

最重要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从龙之功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六期的学生们是成长于战场之上的。

他们在受到基本的军事知识教育之后,就开始投入了战场之中,慢慢接触了军事实操知识,在这方面他们比后面的很多期学生们是有着独天独厚优势的,他们是成长于战场之中的,正是因为这这两个原因,黄埔学校前六期的学生们,成就才远远超过了后面的学生。


所以说黄埔军校最位高权重的只有前六期,他们都是时代的骄子,他们遇到了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年代,当然除了运气的成分之外,他们个人的军事能力也是他们功成名就的最重要条件,而六期开外的黄埔学生们虽然没有前六期学生那么大的功名,但是他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因为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率达到了95%,这95%的概率中,大多数是六期开外的学生们。


孤客生

黄埔军挍从1924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招收六期学生,总人数12000多人,来自全国26个省,

第一期1924.3.27新生考试筛选,6月16开学典礼,11月30毕业。有635人毕业。第二期1924.8至1925.9毕业449人。三期1924冬,到1926年1月毕业1233人。四期1926.10毕门口2654人。五期1927.8毕业2418人。六期1926秋招了4400多人,因大革命失败,学生们各奔生路,只有少部分留校学习,到1929.2月毕业时才718人。

大革命时期黄埔在全国各地设分校,(一)潮州分校,1926.6.1毕业第一期,毕业348人.1926.12毕业380人,分到国民革命军各军,参战北伐,此后潮州分校结束。(二)南宁分校,毕业一批后,因战事校址先后迁桂林,柳州,百色等地,到1945.10撤消。(三)长沙分校1926年12月建立,招1200多人,马日事变后,长沙校转向反共,百余名教员学生中的共产党逃散,'剩下的有的加入了南京中央军挍,有的毕业,后此校结束。(四)武汉分校1926.10建立,1927.7结束。

大革失败后,黄埔军校主校又招了第七期于1930.9毕业后,老蒋下令将黄埔军校停办,广州址的黄埔军校结束。

最后说一点有趣的事,黄埔军校奠基时第一铲土是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叶帅铲的。


爱穿越的香辣花生哥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大陆办了二十三期(1924-1949),若加上迁台,至今已办七十八期。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蒋介石为首任校长。

1929年9月10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南京),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期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

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都就读过黄埔军校或担当重要职责。

1949年10月1日,中华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7日,蒋介石政府宣布,国民政府迁都台北,蒋介石下令将少数人(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空运到台湾,其余被歼,大陆学校停办。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加上大陆创办期数,至今已七十八期。


24帧半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它的诞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在整个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基本上都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在相互较量,所以也有人说“一部近代史,半部归保定,半部归黄埔”,这句话不无道理呀


军校在1924年成立之时就旨在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为中国贡献一批自己培养的将军,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它也的确做到了。随着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的胜利,黄埔军校也迁址到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这所意义非凡的学校也随之前往台湾高雄凤山建立。

从黄埔军校在大陆正式建立,到台湾觅址再建立,黄埔军校一共收了23期学员。在台湾,黄埔继续办学到今天,已经有七十八期了。


作为一个学校,黄埔军校无疑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开国元帅中有四人毕业于黄埔,开国大将和上将有11位,在中共方面都有这么多人,不要说国民党那边了,黄埔系一直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产物,虽然最后国共分家,但在中华民族的危机时刻,在东征,在北伐,在析口会战,在台儿庄战役,在武汉会战,黄埔师生都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呀。


一树梅花一放翁

黄埔军校,全名叫做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建在广州黄埔区为名。它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国共很多高级军官基本上都出自于这所军校,如我党的林彪、陈赓,国民党的胡琏、胡宗南。

那么黄埔军校自开办以来已经有多少期呢?严格意义上,已经有75期了,只是分阶段:

国共第一次合作,也就时北伐战争期间,共办了6期;到了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将黄埔军校迁到了南京,到国民党逃到台湾为止,这里就办了23期;从1949年一直到2006年,是46期。总共加起来75期。

不过真正意义上,黄埔军校一共只有6期。1924年的黄埔军校,其实是国共双方共同建办的产物,这6期学生大部分成为北伐战争的骨干力量,再后来成为国共双方的高级军官。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就将共产党和侵占共产党的人清除了黄埔军校,并且将其迁至南京国民政府,并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此后抗日战争爆发,又迁至重庆,并在西安等地建立了分校,直到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到台湾,所谓“黄埔军校”,招收了23期学生。



所以,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的时候,一般都指1924年到1927年这6期,这才是正宗的老黄埔。而在国民党看来,1927年以后的,就是黄埔军校的继承者-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但是这时候的“黄埔军校”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灵魂,与当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的理念背道相驰。


青史回声

真正的黄埔军校有23期,后期去台后办的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黄埔军校,只能算是黄埔精神的延伸。虽然台湾陆军军官学校一直办学至今,但真正得黄埔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而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