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出一上联,大臣却对不上,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实在是妙!

对对联不只是文人才子的专属,有时朴实无华的老农和没什么学问的婢女也可以对出千古绝对,这大概就是对联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吧!

老农出一上联,大臣却对不上,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实在是妙!

清朝时,发生了一件与对联相关的趣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朝堂大臣张英、老农和婢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英。张英自幼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康熙六年,张英考中了进士,被大学士李霨赞赏。之后,张英就进入翰林院工作。同年十一月,张英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奔丧。守孝期间,张英专心研究清书,每次馆试都考第一名。

守孝期满后,张英重新回到官场,当了翰林院编修。张英在官期间,还担任过太子胤礽的师傅。张英为人厚重,很得康熙的赏识,一生多次被提拔。张英最后官至相位,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

康熙四十年,年过花甲的张英上奏请求退休。七年后,张英病逝在家中,享年72岁。

老农出一上联,大臣却对不上,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实在是妙!

张英在当官期间很喜欢微服私访,体验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天,张英带着一个丫鬟,出来体察民情。张英路过一片稻田的时候,看见一个正弯着腰在插秧的老农。张英停下了脚步,跟老农聊起天。

张英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官,就算再怎么伪装,也不像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一点,老农自然也看了出来,老农对他说:“我一看先生就不是普通人,我这里有一个上联,可以请先生看一下吗?”

张英表示十分乐意,但当老农说出上联时,张英有点懵了。老农给出的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

老农出一上联,大臣却对不上,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实在是妙!

老农的这个对联很写实,描绘了父子收稻子时的场景。

张英在一边苦恼了很久,都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这时,他带的那个小丫鬟笑出声。张英被自己的丫鬟嘲笑,有点羞恼,问丫鬟:笑什么,你可以对出来吗?

丫鬟说,这有什么难的?随即,她说出了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丫鬟对的这个下联也十分的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炫酷的技巧。但上下联一结合,就是一个字“妙”,十分经典!

不过,这也并不是因为张英才疏学浅,而是婢女和老农都是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更能理解彼此的处境,才可以对的出来。

老农出一上联,大臣却对不上,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实在是妙!

不过,话又说回来,各位看官可以给出比这个更加妙的下联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