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政策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却也为它的衰落留下了祸根!

宋朝很富,富得流油。可以说,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没有之一。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清朝的财政状况在元明清三代里是比较好的,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年)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年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一两银子=一贯钱)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清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而且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但是隐藏在宋朝光鲜外衣下,却是广大穷苦农民无尽的痛苦!

究其根源,是由于宋朝错误的土地政策造成的。

一个错误政策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却也为它的衰落留下了祸根!

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国家不再执行强化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国家不再干预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自由放任的态度。

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也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土地兼并,其实就是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后果就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受到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矛盾长期积累,往往引起民变乃至起义,严重者还会导致现存的政权覆亡。(可以说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归根结底都是土地兼并导致的)

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宋朝的土地矛盾,可以说是各个朝代中最为尖锐的。

一个错误政策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却也为它的衰落留下了祸根!

而产生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首先,赵匡胤上台后,总结了唐朝覆亡的教训,认为应当削弱地方军事长官的实力,因而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剥夺了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的军事指挥权。作为补偿,赵匡胤对于这些高级官员对土地的大肆占有始终持放任态度。

其次,宋代沿袭了唐代中期开始采用的两税制,按照土地而非人口收税。这样一来,土地兼并非但不影响政府的收入,反而降低了收税的难度。因此抑制兼并短期内并不会给政府带来太多利益。而且制定这一政策的赵匡胤认为,不管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再次,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这种经济发达的形势下,土地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一个错误政策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却也为它的衰落留下了祸根!

富者有财可以占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者、贫者只能带着一家老小为富贵者劳作。

宋朝政府将农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少量土地,需要纳税和维持公共秩序;而客户没有土地,亦不需纳税。但大地主阶级事实上不受此等级划分,也免于劳役和纳税,上述义务全由小农承担。

总之,宋朝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特权阶级手中。

宋神宗时,王安石试图通过变法改变这一情况,但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改革以失败告终。

宋朝土地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土地中被解放,进入城市做工),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产去税存"状况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梁山好汉和方腊的起义就是最好的例证)

本文就到这里,大侠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一个错误政策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却也为它的衰落留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