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上課了!”6月的一天,60歲的老師王樹銀站在教室外面,衝著正在滑梯上玩鬧的4名學生喊了一嗓子。

幾個娃娃立刻從滑梯上跳下,蹦躂著進了教室。

王樹銀所在的學校,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毛溝鎮舍坪村毛坪村小。兩個年級,4名學生,1位老師,是這個小學的全部配置。

毛坪村小是諸多村小的一個縮影。在湖南乃至全國的鄉村,尤其是貧困地區,山村小學生源連年減少,冷清的課堂讓正常的教學氛圍都難以維持,能夠堅守的教師普遍年齡偏大;交通不便、信息落後,又讓年富力強的優秀教師不願來、留不住——在精準扶貧戰役的決勝階段,這些關涉到教育民生的“空心村小”該如何幫扶?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今年,老師王樹銀與他的四個學生度過了一個開心的“六一”兒童節;明天,從教40多年的他就退休了。

今年,老師王樹銀與他的四個學生度過了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明年,從教四十多年的他就退休了。

留在村小的孩子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借不到算盤,當慣了“多面手”的王樹銀最終自己動手打造了個“簡易版”,希望讓教學更直觀。

4個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好,王樹銀開始上課。這節是數學課,教學內容是“算盤”。

王樹銀本想找個算盤給孩子們演示一下,但問了很多人,都沒有算盤。無奈之下,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試圖讓孩子們認識這種現實生活中已經很罕見的古老計算工具。

“誰能告訴我這是多少?”畫出幾顆不同位置的算珠,王樹銀提問。他想讓孩子們通過算珠所在的位置,回答出其所表示的數字。

孩子們望著他,沒人舉手。

場面一度有些尷尬,王樹銀只好“點將”:“小林,你來答!”

“學生越少,書反而越難教。以前學生多的時候,上課提一個問題,下面舉手搶答的學生一大片;如今提一個問題,下面非常冷清,經常大眼瞪小眼。”課間休息,望著操場上奔跑追逐的4個孩子,王樹銀有些無奈。

8歲的小林是王樹銀的孫子,王樹銀沒有讓他去毛溝鎮上的中心小學就讀,而是把他帶在身邊。另外3名學生阿成、薇薇、小似,都是因為家庭貧困留在了這裡,“在鎮上讀書的孩子,就算是寄宿,家長大多也會在附近租房陪讀。孩子太小了,一個人走這麼遠的山路也不安全,鎮裡的小學又沒有校車接送孩子”。王樹銀說,一個學期下來,房租水電伙食費已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很多貧困家庭難以承受”。

村民李樹葉就是這樣一位“陪讀爺爺”。他的兒子兒媳在外打工,3個孫子都在毛溝鎮讀書,“一個讀二年級,一個學前班,一個幼兒園。在鎮上租房,一年要幾千塊,再加上水電、生活費就更多了。沒辦法啊!如果村裡的學校能多幾個老師,我們都還是想把孩子放在村裡讀”。

孩子大了,學校“小”了

從教41年的王樹銀,時常回想起22年前他剛到毛坪村小任教的情景。

當時為了提升,已經當了近20年民辦教師的王樹銀又考到永順民族師範學校深造。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家鄉毛坪村小任教。

“剛來那會兒條件苦啊!教室地面高低不平,操場也坑坑窪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年富力強的王樹銀幹勁滿滿,教學、課改、活動……忙得團團轉,“那時候學生多,十里八寨的孩子都來這讀書,忙得有勁兒”。

王樹銀的辦公室抽屜裡藏著一大摞榮譽證書,它們見證了這位紮根鄉村小學一輩子的教師的光榮與夢想。他的家離毛坪村小不到兩公里,但就是這兩公里,成了王樹銀一輩子跋涉的人生路。

校舍破舊不堪,王樹銀找到愛心人士捐資,建起了新校舍,如今校舍一側的牆壁上留有一塊黑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著愛心人士和單位的名字;缺少文體活動設施,王樹銀又想辦法為孩子們找來一副籃球架和一張乒乓球桌,甚至還有一個帶滑梯的小型“淘氣堡”;學校的課桌使用多年,王樹銀輾轉聯繫上愛心團體,捐助了一批輕便牢固的新型課桌;為防止孩子們因貧失學,王樹銀又與長沙理工大學聯繫,幫扶了50多名貧困學生……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中午,孩子們會在閱覽室裡看書。這些書籍,豐富了他們小小的心靈。

學校的條件漸漸改善,學生卻慢慢越來越少。“以前是一到六年級都有,現在只剩下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王樹銀說,因為從三年級開始,需要開設英語和電腦課程,“下面的教學設備和師資都跟不上”。

“缺少同學和朋友,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比較內向,也會導致課程改革難以推行。一個班就那麼幾個學生,連分組討論的人都不夠,學生很難積極起來。”王樹銀說。

到今年春季報名時,毛坪村小的學生數量達到有史以來最低值。

孫子小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王樹銀拉到這裡讀書的。剩下的3個學生中,6歲的阿成其實還只能上學前班,他的兩個哥哥正在鎮上讀書,妹妹也在鎮上讀幼兒園,父母無暇照看他,便送到了這裡;14歲的小似早已過了讀小學的年紀,但因智力三級殘疾,父母不放心他一個人出去讀書,便也放在了村小,“有王老師看著,至少不會出事”。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多年後,4個孩子還會不會記得老師當年諄諄教導的模樣?

“一個頂兩”的老師

雖然只有4名學生,但王樹銀所教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複式班——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的內容都有;語文、數學、音樂、體育、勞動、自然……王樹銀坦言,他的能力有限,但還是竭盡所能,“希望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音樂室裡,破舊的風琴是王樹銀剛來時配備的。偶爾,他會彈起《北京的金山上》《讓我們蕩起雙槳》《我愛北京天安門》,帶著學生們一起唱;打得一手好乒乓球、“在縣裡比賽拿過獎”的他,還會教孩子們怎麼正確握拍,發輕柔的球給他們接。但孩子們跳繩時,他完全不是對手。8歲女孩薇薇能一邊跳一邊往前走,王樹銀跟在她身後跳,每次他笨拙地踩到繩子,就會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

除了教學,王樹銀還是孩子們的保安、保姆和廚師。以前,到學校要穿過一條小河,王樹銀每天留意天氣預報,一到雨天就早早來到河邊,把孩子們一個一個抱過河。如今雖然不用涉水過河,但雨天路滑,他還是放心不下,放學時會打電話讓家長來接,家長來不了的,王樹銀會帶著孩子們回家。

臨近中午,王樹銀在食堂裡開始給孩子們準備午餐。菜是王樹銀清早騎著摩托車去鎮上買的,“天氣熱,一次也不敢買多”。

6月5日這天的食材有豬肉、雞蛋、豆腐乾、茭瓜和空心菜。煎炸烹煮一番後,香噴噴的飯菜端上了桌,孩子們大口大口地吃,王樹銀不時給他們夾一些葷菜,“他們正在長身體,營養要全面”。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小小的學校裡,身兼多職的王樹銀一到中午就變身廚師,給孩子們做飯。

吃飽的孩子們陸續跑去廚房找水喝,廚房裡裝著一臺反滲透飲水機,以前,孩子們喝自來水,很不衛生,王樹銀找到愛心人士,終於在3年前的“六一”兒童節為孩子們裝上了這臺飲水機。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是王樹銀和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只有這一天,才有更多的人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學校,短暫地看望和陪伴他們。

“這是我在學校過的最後一個兒童節了。”等到暑假到來的時候,王樹銀就將退休,他希望上級能多派一些年輕的老師到毛坪村小,讓這所荒草叢生的學校恢復熱鬧和生氣,“教育是百年大計,沒有教育代代貧困,不能耽誤了娃娃”。望著校門外連綿的山坡,王樹銀有些悵然。

小似似乎並不知道,教了他7年、“比爸爸陪我的時間還多”的王老師即將離開。他和三個小夥伴一道,熱切地期盼著暑假的到來。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天真爛漫的年紀,孩子們在由愛心機構捐贈的乒乓球檯上玩耍,並熱烈期盼暑假的到來。

天真爛漫的年紀,孩子們在由愛心機構捐贈的乒乓球檯上玩耍,並熱烈期盼暑假的到來。

聲音>>

“空心村小”缺些啥

英語老師則是毛溝這樣的貧困山區學校更為稀缺的。“很難招到,我們現在有兩名英語老師就是學區聘用的。”向文榮表示,聘用的老師存在薪酬較低、穩定性差的問題,“只有1500元一個月,留不住人啊”!

湘西大山深處的小學:一個老師四個娃

資源均衡,才能讓村小茁壯生長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造成“空心村小”最主要的原因,是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

“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並不是城鎮化導致村小空心化,而是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懸殊所致。”儲朝暉認為,要留住學生,不是撤點並校,而是提高當地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師資力量。“如果村小學、鎮學校和縣學校的教學質量一樣好,家長定然不會捨近求遠。所以,我們應該從學生基本權利這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