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真吃還是假吃

前不久,我聽一位三年級教師講授自然課,課題是《果實的共同特徵》。聽後我發現了課堂“作秀”的問題,感慨良多。

授課的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她準備得很充分,除了課件,還準備了蘋果、香蕉、石榴、西紅柿、核桃、黃豆等實物。前半節課,學生在她的引領下觀察、討論、探究果實的特徵,她教得很精彩,學生也學得饒有興趣。

沒有想到的是,後半節課卻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女教師說:“現在,請每個小組的組長把你們面前的水果切開。”學生一聽,個個滿臉疑惑,有的笑了出來,有的竊竊私語、互相觀望。女教師急了,走到學生中間說:“切開,快!不過要小心,不要傷到手!”然後,她親自拿起小刀切開了第一小組的西紅柿。

學生見狀,這才紛紛動起手來。女教師又說:“現在,每位同學拿起切開的水果,嘗一口,說說有什麼感覺?”學生仍是一臉猶疑,面面相覷。一個小男生實在按捺不住,站了起來小聲說:“老師,是真吃,還是假吃?”“當然是真吃了,趕緊吃吧!”女教師說。

老師,真吃還是假吃

聽完這節課,我就在想學生為什麼會問“真吃還是假吃”這樣“不著調”的問題。後來學生告訴我,這課堂他們已經上過5次了,每次“彩排”時,老師只是讓大家模擬動作,並沒有真正的水果以及切水果吃的動作。

這已在他們那顆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認“假”不認“真”。他們從這節課上得到的最大“收穫”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學會了作假與說謊,如果不加以引導,這兩個詞彙將如毒草一樣在他們純潔的心田上瘋長。

老師,真吃還是假吃

是的,課堂不能作秀,不能變成供人賞玩的工藝品、塑料花,雖然看上去很美,卻感覺不到一點價值和芬芳。作為教師,要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而不能為了一節公開課或者一己私利誤了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