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在水果产业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果农贱卖水果,另一方面消费者却大呼吃不起,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果农的水果为什么卖不上价?

原因一:空间不对称

例如某种水果在山区农村滞销,但有需求的城市离那里太远,运过去运费昂贵得不偿失,那就很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那种情况,产地便宜到极点也卖不出,销地市场却很贵。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原因二:时间不对称

本地大部分水果都是应季上市,全年集中供应、销售的时间比较短。像今年的荔枝,遇上气候良好的丰产期,产能上来的同时,产地的加工能力、保鲜存储能力并未跟上来,这就造成了供货过剩,收购价格自然比往年要下跌一些。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原因三:信息不对称

果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不能灵活的感知到市场需求,往往是看到一部分人由于种植某种水果获得丰厚回报后,受到当前价格的引导,跟风种植。大部分消费者又不知道果农在贱卖水果,产地与销地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某种水果在当地滞销,外地采购商可能并不知情,即使知情出于市场风险考量加上运输、保鲜、人工成本太高,并不会大量进货“赌果”。所以走完该走的量,为了果不烂在手上,剩余的果只能在当地低价出售或卖给加工厂。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原因四:果农没有定价权

果农没有定价权,果农虽然是产业链的上游,但经营销售这一块儿几乎没有自己的渠道,传统采购商要承担的资金风险较大,所以在价格上给果农的让利也并不多。电商的竞争又异常激烈,大部分都是以低售价抢流量抢市场,本身利润就不高的情况下,自然不会给果农太多的价格空间。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原因五:自身原因

农户各自为战、跟风盲从、靠天吃饭的情况没有改变,没有规模化的集中生产资料、科学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统一的种植计划,导致商品果率不高,次果却滞销频频。果价自然卖不上去。

“果农卖不出,消费者买不起”水果产业怪圈如何打破?

普通消费者为何买不起?

原因一:商品价值高

果农是好果坏果一起卖的,但走正规渠道进入超市或者商城的水果大都经过了分拣、分级处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所以到消费者手上的鲜果,几乎没有病虫害,且比较新鲜的情况下,外观和品质都较有保证;水果的商品价值越高,价格自然就越高。

原因二:中间商成本高

鲜果到消费者家中要经历五至六个环节。依次包括农民种植户,地头采购商,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最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流通的环节越多,成本就越多,层层加价后进入零售市场,零售商还要承担各种费用(店租、人工、水电等)加上其劳动所得,使得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差价逐渐提高。

原因三:电商运营、流通成本高

电商比传统销售渠道减少了很多中间商,消费者可以以较为实惠的价格买到对等品质的鲜果,但逐年增加的人工成本、营运费用、运输成本、中间环节的大量损耗赔付等,使得消费者购买高品质的鲜果依然需要高价才能买到。总而言之,从产地免费赠送的水果,消费者也不可能低价买到。

“怪圈”如何打破?

一、增加销售渠道

现在之所以农产品大量滞销,果贱伤农,最重要的原因是销售渠道单一,农民面对强势的中间商议价能力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规范的产业协会或者产销联盟对接外地市场,或者是学习日本的拍卖制度,让农民直接面对需求方。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发展旅游采摘园,为农民提高议价能力和附加价值。

二、减少流通环节

传统的分销模式,层层经销商既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增加了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可以利用新兴的互联网电商,多连接需求方,减少流通环节,创造农民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使价格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政府支持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更新种植观念,提升种植技术。引导规范化种植,指导计划性生产,制定标准化分级,引进现代化加工技术,打造产销对接平台。让果农种好果,买好价,消费者也能吃上放心果、平价高质果。

更多交流讨论,请在文章底部留言。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