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敵方都不會對俘虜友善,尤其是特工人員或者間諜,被囚禁或者審訊都會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2008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附近地堡被改為克格勃主題公園,任何遊客只須支付25英鎊買門票,便可進入地堡參觀,體驗被蘇聯克格勃“特工”強制搜身、關禁閉、抽皮鞭以及恐怖威脅的滋味。

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蘇聯情報部門克格勃常用刑訊逼供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剝奪睡眠:犯人會被一連多天不許睡覺,白天勞動,晚上生物鐘最脆弱的時候展開車輪審訊。

撒謊誘供:在隔壁房間播放女性遭受暴力對待所發出的呻吟和慘叫錄音帶,然後告訴嫌疑人那正是他的妻女(其實是預先定製好的專用錄音帶)。但接著已經不是弄虛作假,而讓你通過玻璃門看到,你的妻子悲傷地低著頭默不作聲地走著。其實她只不過是用傳票傳來辦理某項微不足道的手續,在約定的時刻放她通過走廊,但吩咐她,頭不要抬起來。

強光:防空部隊專用的探照燈24小時擺在囚室窗外,整個房間全部粉刷成反射效果一流的白色,讓人避無可避。不久眼皮發炎感染,淚如雨下,久而久之便是失明。

臭蟲隔離室:在漆黑的木板釘的匣子裡,繁殖了成百隻、也許是成千只臭蟲。關進去的人身上的外衣或軍便服要扒掉,頓時間飢餓的臭蟲從牆上爬下來。從天花板上掉下來,紛紛落到他的身上。

燕子飛:用一條粗布長巾勒住你的嘴(上勒口),再從背後把兩端系在腳後跟上。就這樣像個輪子似地,脊背咯吱作響,沒有水喝,沒有東西吃,讓你肚子貼地趴上兩晝夜。

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與蘇聯相比,美國情報部門的刑訊手段並沒有更溫和,強光、臭蟲隔離室這樣的審訊方法也被中情局所使用,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如下手段:

噪音摧殘法:利用一些毫無意義的噪音長時間進行騷擾,忽然又使之陷入寧靜,徹底剝奪其睡眠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十幾個小時,被審訊人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

使用藥物:審訊用藥主要的原理是致幻,此時通過審訊專家誘導性的提問可以在對方不設防的情況下套出情報。除了極少數受過專門抗藥物訓練的特工之外,正常人很難抵擋這種手段。

撞牆:審訊人員將囚犯推撞一堵假牆,讓囚犯的肩胛骨發出撞擊聲,使他誤以為撞擊效果十分大,事實上並非如此。囚犯的頭和頸墊著毛巾,以免受傷。

手指頂牆:囚犯離牆五呎站立,腳與肩齊,雙臂前伸,手指抵牆,手指承受身體的全部重量,時間一久,會使肌肉疲勞。

壓力姿勢:各種令肌肉疲勞姿勢,與“站牆”類似。比如,囚犯坐在地上,雙腿伸直,雙手置於頭上;囚犯跪在地上,身向後仰,呈四十五度角。

坐水櫈:囚犯躺在一張特製的長櫈,此種長櫈為腳部略高於頭部。並固定其雙手雙腳,在頭部蓋上布後,在頭部持續澆水。如此會讓被偵訊者產生溺水的錯覺而心生恐懼,以達到吐實的目的。

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但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特工人員往往把刑訊逼供視為一種博弈,常用的手法是假裝受刑不過招出一些不重要的情報騙取信任,然後公佈一些假情報來迷惑敵人。隨著戰後現代醫學以及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國家發現對付嘴硬的特工用心理攻勢輔以酷刑是最管用的。二戰時期,英國軍情五處有一位間諜審訊官史蒂芬斯一直倡導非暴力審訊。據說,他通過施加心理壓力,不需要任何身體接觸就能讓落網的德國間諜說出一切,5年中他先後審訊了500餘名間諜,這個記錄直至今日無人能破。

美蘇情報部門的變態酷刑

在審訊工作要點中,史蒂芬斯寫道:“使用暴力一點也不明智,犯人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就會信口開河,這樣得來的情報都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他為此閱讀了大量心理學著作。史蒂芬斯曾經在報告中寫道:“審訊者是天生的,這種技能沒法培養。犯人會因為審訊者的性格特點、語音語調和詢問速度感受到壓力,連續主動地發問容易使犯人不知所措。”和其他的審訊官不同,史蒂芬斯對一些繁瑣的細枝末節問題會表現出格外的興趣。他經常會要求犯人始終保持清醒超過48小時,之後他再進行審訊,喜歡就一些細節問題反覆盤問,以此來印證這些間諜是不是在講真話。有時,他還會對犯人實施心理上的關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打一棒子,給一甜棗”。

他將審訊的地方與外界環境隔離開來,營造了一種詭異的安靜氛圍令犯人們恐懼。守衛一律穿著網球鞋,從而消除腳步聲,造成他們隨時會出現的假象。所有房間都裝有竊聽器,嚴密監視犯人的一舉一動。犯人們被相互隔離,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犯人的食物單調乏味,他們沒權享受香菸和咖啡。剝奪睡眠在這裡是家常便飯,從而破壞犯人的時間感,讓他們在這裡度日如年。有些犯人的牢房燈24小時保持照明,有些人的牢房則是終日不見光亮,個別犯人甚至一連數月不許穿衣服。除了這些常規的精神折磨手段,史蒂芬斯還利用了法律提供的便利條件。根據規定,戰時被捕的間諜如果拒絕合作就會面臨極刑。

正是用這些手段,史蒂芬斯從這些間諜中收穫頗豐。送來的500餘名間諜中,120人被鑑定為具有重要價值的人員,移送給軍情五處總部用作迷惑德國情報組織,或是作為反情報資源予以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