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这当然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业趋势。在技术、政策利好,以及各类公司追逐风口而来的巨额投注下,无人驾驶可谓迎来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春天”。但一片向好的情况下,似乎也不是没有问题存在。

花样繁多的智能驾驶Demo演示背后,观者可能还是会质疑:到底这个听起来超神的东西有没有实锤?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也许有人会奇怪,无人驾驶又不是定时炸弹,早点晚点有什么区别呢?可能,还真有…

行业乱象?多数企业只做Demo没有量产

老司机们都有这么一个常识:车开的太快了当然容易出危险,但很多时候车速太慢了,反而更容易引发危险事故。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真的车。

在无人驾驶产业周期里,似乎也在验证这条汽车通则。无人驾驶产业跑的太快,甚至以安全为代价那当然不行,就像不久前Uber的惨剧,事后证明完全是技术不达标所致。但无人驾驶的进度太慢,其实也是相当危险的。毕竟这是一个新产业的诞生,事涉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准备周期,如果科技企业与车企这两个排头兵太慢,迟迟停步于Demo和美好的资本想象,那可能会对整个产业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拖延与损坏。

比如说,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环境下,美国的无人驾驶领域虽然看似波折,但波折也意味着高速发展。实车路测、量产计划出炉,以及共享自动驾驶商业化,都已经率先在美国市场上推进。回想中兴引发的芯片之痛,一旦无人驾驶领域也被美国公司完成技术与专利通吃,那么中国科技行业的损失将是长远乃至不可估量的。大环境下,无人驾驶进入量产阶段可谓迫在眉睫。

针对于此,工信部自去年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反复强调到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普及化是红线。这关乎于国家战略评估和AI产业的顺利推进。在明确的国家需求面前,今天假如还是以Demo卡位,似乎在2020这跟红线面前太过乐观了。时至今日,在CES Asia上仍然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再用Demo甚至图纸“跟风”最近流行的新技术,可发展无人驾驶更需要的是经过反复测试,对于技术经验的累积和产品的打磨。如果只顾反复调整Demo,很可能会错过累积测试经验的黄金期。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另一方面,造车与无人驾驶风潮,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刮了几年。有过很多实锤进展,同时也有乐视这种近乎闹剧的戏码。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对无人驾驶的期待,以及公众对无人驾驶的情绪,都可以说十分复杂。快速而有证明力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似乎是回馈这些期待的唯一方式。

综合来看,对无人驾驶量产的需求已经十分急迫。而已经顺利推进到量产阶段的Apollo ,也确实拿出了一系列成果。

量产时代,需要的是矩阵化产品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习惯这样一个现象:一次无人驾驶量产发布会上,发布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大堆技术、硬件和解决方案,甚至“周边”。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进入量产时代的无人驾驶车辆,需要解决的是实际场景、实际交通空间中的细节问题。就像电力设备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需要从发电到传送再到维护维修等各种新设备来满足需求一样,无人驾驶的量产进程里,也需要矩阵化产品来满足各个节点的新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这次Apollo 展示了一系列围绕无人驾驶大命题的矩阵式产品。其中有运算平台,也有针对场景的解决方案,也有智能地图产品。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而多种产品当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搭载全球首款AI人车交互系统——Apollo小度车载系统的智能驾驶舱。语音控车,是个值得更多聊聊的话题。

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一切战略的基础

无人驾驶量产化的另一个需求,是对产业链的期待。无人驾驶不是一家公司,几个开发者就可以撬动的东西。各种驾驶问题、车型、路况和地域需求都让无人驾驶这个命题充满了复杂性,所以我们看到国际范围内,各种车企与科技企业、零部件企业、解决方案企业的合纵连横。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工业体系与资本的开放合作,是人类通向无人驾驶的唯一方案。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不止开启量产时代:Apollo在CES Asia的惊鸿掠影

至此,Apollo已经完成了百家以上产业合作伙伴的生态搭建。而产业链的下一步,是行业规则的制定、监管机制的明确,以及技术互惠平台和垂直解决方案开发平台成为行业基础设施。无人驾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透明度、有清晰标准、有万众参与,距离翻天覆地的驾驶迭代才能无限缩短距离。

无人驾驶需要的,除了真量产还有全能力

毕竟在2020年量产这个越来越近的时间点下,真车出镜才能给予人们一步步梦想成真的观感。

除了真车之外,Apollo展示出的小度车载系统、Apollo Pilot等等围绕无人驾驶大命题下的多项技术能力,也是当前行业最需要看到的东西。无人驾驶绝不可能是一两家厂商的独奏曲,而是数个产业链共同进化的大合唱。

只有拥有跨产业的全能力,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自动驾驶软硬解决方案,进一步给予整个行业足够的信服力。

接下来的7月,很大概率将是中国无人驾驶历史中值得记住的时刻。更多量产化方案与产品将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至此而后,下半年的科技+汽车风潮似乎已经开始弥漫。或许高等级自动驾驶车闯进人们的生活,就在这半年也说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