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人的殘暴和文化有關嗎?

曾經有日本的民俗學者質疑:日本原本作為溫和的農耕民族,其本性並非殘虐。但是如何去解釋日本軍隊所犯下的不可饒恕的有組織、大規模犯罪呢?二戰期間日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殘暴,當然不能排除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二戰日本軍隊制度的內在缺陷以及軍紀敗壞所造成。對於這一點,日本學者已經有相當深刻的反省,建議大家參看著名日本史研究者藤原彰所著的《天皇の軍隊と日中戦爭》,其中開宗明義地從追究“大屠殺與性暴力”的角度對日本軍隊的特色加以深入分析。

(1)日本軍隊的起源與原罪

在明治維新之後,以天皇親率的名義建立了西歐式的近代軍隊,其模本是學習法國的陸軍,學習英國的海軍。眾所周知,因為法國大革命而誕生出了現代徵兵制度,由此前王政的僱傭兵變為徵兵,從農奴身份獲得解放的農民為了保護國家以及自我的身份與土地而積極參加革命,極大地激發了愛國心與戰鬥意志,這是拿破崙在初期連戰連勝的重要原因。而相比於法國大革命,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雖然進行了地租改正廢除了年貢,但是仍然要繳納地租,負擔依然很重;加之地主小作制度的保留,產生了大量小作農。日本學了法國的徵兵制,但是農民的社會地位並未提高,而且在初期,一些官員、地主以及資本家可以通過交錢免兵役以及請人代為服兵役。因此,最初的日本軍是一種以貧困小作農為主的集團,很難保證其擁有自發的戰鬥意志。那麼如何激發這些人的戰鬥力就成為日本軍隊的重要課題,強調軍隊服從、進行嚴格的規制與懲罰、進行殘酷的訓練,絲毫不重視士人的人格教育。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毫無人性,只會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的戰鬥機器。

(2)近代日本社會的特徵與軍隊

明治以後,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近代轉變,在此過程中,日本本來應該模仿歐美主張自由與人權,但是明治維新卻過分強調“富國強兵”以及“海外雄飛”,對於試圖獲取自由與人權的自由民權運動實施了殘酷的鎮壓,最後建立了天皇制國家體制。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1889年發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將國民稱之為臣民。這種無視人權的做法在強調絕對服從的軍隊內部就更加明顯,通過1871年制定的海陸軍刑法,針對將校採取“自裁、奪官、回籍、退職、降職、閉門”等六種處罰,對於兵卒採取“死刑、徒刑、放逐、杖刑、笞刑、禁錮”等六種處罰,通過這種嚴格的刑法對士兵進行非人道管理,自然而言培育的都是充滿暴力的戰爭機器。

(3)天皇制的日本軍隊從最初開始就是為了侵略亞洲鄰國而創建的。

從1874年藉口琉球“牡丹社事件”侵略臺灣開始,經由1882年壬午兵變、1884年甲申政變之後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出兵鎮壓義和團、隨後是日俄戰爭、每隔五到十年,日本必然要侵略亞洲鄰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對鄰國推行殖民化的過程中,日本人開始產生對韓國人、中國人的歧視意識,一直以來受中華文明之恩惠的日本人本來應該對中國心懷敬意,但是明治以來主張“脫亞入歐”的日本人一邊在歐美面前非常自卑,表現得就像一個小學生,而在亞洲領國面前確有強烈的優越感。這種複雜的雙重人格導致日本人對於亞洲的強烈厭惡與歧視,在軍隊中也普遍存在。因此,在戰爭中對於被被佔領地區的人民實施殘暴行為也就不難解釋了吧。

由此可見,日軍的這種源頭上對生命的漠視、自身接受的非人道教育以及對於亞洲人的歧視是造成其對鄰國民眾進行殘酷屠殺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必然遭到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亦是必然的。(歡迎大家一起批判和揭露日軍的罪惡,留言討論吧)


越後湯澤


東亞戰爭文化向來以無條件順從主上、以及不畏死著稱於世,不論是日本的武士還是蒙古草原騎士、甚至古中國的勇士都以取敵寇首級、建功立業為畢生目標。



在這樣的文化裡,忠心侍奉主上即為最大仁義,戰場嗜血死戰、封侯拜將乃至馬革裹屍即是最大光榮。只要是為了君主以及帝國的最大利益,瘋狂的戰士甚至不惜自裁。連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還會在乎敵國“賤民”的草命嗎。君王大義在上,武士即使雙手鮮血淋漓,也不會感到罪惡。由於這樣的政治正確,東亞古代歷史屠城、滅絕種族的慘案屢見不鮮。


但是這種曾經風靡東亞大陸的文化由於其諸多不合理性、以及與中國儒家“仁”思想的激烈衝突,逐漸退出中國的思想政治領域,只保留了儒家大力宣揚的忠君愛國思想以及異化的“仁”思想。在這種在以儒文化為主導的時代裡,皇權天授,君若不仁不愛護百姓,民眾有權推翻舊君主、推立新皇帝(這使得我國王朝興亡廢立二三百年輪換)。在封建社會里,這可以說是一種極好的政治文化,這成為了我國千年以來全民的政治共識。正因為這樣我國才能保持數千年不滅種、不亡國。

反觀日本,日本建立在太平洋西岸的島國上,歷來學習強者。在與古中國碰撞的幾次戰爭中慘敗至極,因此幾乎全盤學習唐文化。而眾所周知的是唐時古中國剛從漫長的內鬥和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擺脫出來,戰爭留下的血腥味依稀可聞,這一定影響了唐中前期文化的形成,這樣的文化是難能稱得上成熟的。再有唐帝國稱霸宇寰,遊獵民族於漢民族激烈融合,儒文化正處於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中,真正流傳至今的儒文化尚未真正形成(大約是宋代,決定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儒文化才真正完善,說洋一點就是宋代形成了完善的普世價值觀)。

因此日本只是學精了看似磅礴實則雜亂的唐文化,對中華真正普世價值觀卻一竅不通、總的來說就是學到了光鮮亮麗的皮毛,底子卻破破爛爛。選擇這樣的道路,很容易走彎道路,因此日本在幾個天皇光輝後,又重新回到戰國割據中。

日本武士以早已被中國人拋棄的愚忠和戰爭嗜血文化為榮,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取得被佔領地人民的支持,在這一點上日本人甚至做得比女真人還差。至少滿人在入主中原後、見勢不妙,力止大規模的屠殺行徑。


南京聞故事

有直接的關係。

受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的影響。

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講究的是忠誠和勇敢,它奉行把主公敬若神明,不管主公的對與錯,只體現對主公的忠誠。但武士道也被日本演化為無條件的服從,這樣就很容易成為統治者強權欺壓弱者的工具。這也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日軍對大屠殺沒有任何負罪感的原因之一。



受日本長期軍國主義教育的毒害。

日本把軍國主義的教育滲入到日常國民的教育體系中,殘忍冷血的思想和殘酷無情的訓練在日本國民中已深入人心,日本國民由上至下已經形成冷酷無情輕視敵方生命的畸形發展中。

是對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長期毒害的宣洩。

二戰中日本人對俘虜慘無人道、對平民大肆屠殺的殘忍行為不但是獸性的體現,而且完全是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教育下宣洩的惡果,在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的長期毒害下日本軍人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他們把這種毒害的不滿發洩到敵對者和弱者身上也就不難理解。

以上這些就是二戰期間日軍殘暴的根本原因。


鏟史倌

當然。人類任何現象皆取決於文化。

當時日本雖經明治維新,擺脫幕府封建時代,全面開始進入西化時代,向現代社會轉型。當時在進入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後,剛剛起步的工業遭受嚴重打擊,在懷疑和恐慌中民族主義抬頭,認為亞洲事物應由亞洲人自行管理,於歐美對抗觀念中走向軍國主義,導致戰爭爆發。

在這個歷史時期,西化思想與傳統思想混雜交織過程中,傳統而殘暴的東方文化並未與現代而文明的西方文化完成融合,日本亦未加入日內瓦公約,導致在戰爭中還常常暴露出失去文明人性時殘暴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