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那些事:东晋风云人物谢玄及最强军队北府兵

谢玄(公元343—公元388),谢安的侄子,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著名的陈郡谢氏大家族。父亲叫谢奕,曾任桓温的司马,谢玄自己也做过桓温的部将。他的母亲叫阮容,和阮籍、阮咸同族,也是大家族。 说起谢玄,大伙肯定熟悉其在淝水之战的辉煌事迹,那是英勇无比力挽狂澜。

芝兰玉树,大放异彩。

话说一次,谢安和他的一群孩子们再一次聚一块交谈心得。谢安语重心长问道(看上去有点严肃又有点得意), “我家的子侄们并不一定都要出来为官参与政事,但为啥还需要你们学习知识技能呢?”一阵沉默。这真的不是好回答的问题,对那群小孩子来说,平时玩都来不及呢,还有啥精力想这人生哲学。“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我们总希望它们长在自己家的庭院子里!(暗示人也是,我们总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像芝兰玉树那样茁壮成长,有能力有才华)”一句嘹亮的声音打破沉默的气氛,让原本沉默低头思考紧张的孩子们一下子抬起头朝说话的人望去。这个说话的人就是谢玄。

这一句出来,让一旁闭眼焦急等待的谢安就露出了笑容,对谢玄就是一番夸赞。后来人把芝兰玉树比作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孩子。

晋朝那些事:东晋风云人物谢玄及最强军队北府兵

谢玄

建立北府兵

王夫之关于北府兵建立的论述:“ 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监江北军事,晋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权,以图中原,一举而两得矣”。桓和谢是东晋四大门阀之二,所以两者既有争权夺利的冲突,也有维护士族阶层权益的本能。

东晋所辖境土主要为荆、扬二州。 荆州位居上游,地广兵强,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据点,设有强有力的都督府,“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扬州为京畿之所在,乃立国根本。三吴及浙东是谷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邺拥天子以为尊而力弱,荆襄挟重兵以为强而权轻”(读通鉴论),这种“枝强干弱”的局面,就成为荆扬之争的根源。

继督荆州的桓冲把扬州的军权让给谢安,双方互相协作,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面对咄咄逼人的北方,谢安深知原来的世兵制军队腐败不堪,根本对付不了前秦的军队,于是选派“有经国才略”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北镇 广陵,组建北府兵。

在太元二年(377)十月,谢玄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 资治通鉴》孝武帝太元二年十月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 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晋书 刘牢之传》则对此记载较详:“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 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主要战例

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六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

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在有名的肥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更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还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晋朝那些事:东晋风云人物谢玄及最强军队北府兵

淝水之战

晋太元十二年,朝廷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镇广陵。谢玄从此失去对北府兵的领导权。此后,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相继任青、兖二州刺史,统领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晋,北府兵从此成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举兵反晋,司马刘牢之投降朝廷,倒戈击败王恭。朝廷乃以刘牢之代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刘牢之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安帝隆安三年,三吴地区爆发了孙恩起义。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前往镇压。不久,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成为镇压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五斗米道起义)。

元兴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夺去兵权,被迫自杀。北府兵遂为桓玄并吞。三年二月,刘牢之原参军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牢之外甥)等联络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级将领分别在京口与广陵举兵击灭桓玄,北府兵至此被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