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36岁中弹身亡,李鸿章说,他若不死,甲午战争日军不足为虑

历史上,甲午战争清朝是失败了的,当时参战的除了李鸿章的心血北洋舰队外不乏一些名将。究竟是哪个人如此厉害,以至于李鸿章都认为他若不死,甲午战争中的日军不足为虑?事情还得从太平天国运动时说起。

此人36岁中弹身亡,李鸿章说,他若不死,甲午战争日军不足为虑

咸丰元年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一开始的时候清军一度失利,后来情况才逐渐有了好转。就在咸丰十一年的时候,曾国荃遇上了麻烦,虽然包围了安庆,但是几次攻城失利烦躁不已。就在他坐卧不安的时候,二月十九日这天晚上,有一个人率领几十号人前来投降,听闻此讯,曾国荃喜上眉梢。来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程学启。

程学启是安徽桐城人,史书上记载身材五短,相貌却似一文弱书生。虽然看上去是读书的材料,可是家里世代穷苦,又因为从小不喜欢读书,爱好舞枪弄棒,程学启也就和科举无缘,后来也就加入了太平军。

靠着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程学启在太平军中很快就闯出了名堂。不仅获得了弼天豫的职位,还深受上司的器重,安排了一门好亲事。就在开头我们提到曾国荃攻打安庆受挫一事,程学启就出了不少力,为何会剧情反转投降清军呢?说起来还真有《三国演义》的味道。

此人36岁中弹身亡,李鸿章说,他若不死,甲午战争日军不足为虑

程学启小时候双亲早亡,是由族人程惟栋之母养育成人,对于这段恩情,程学启是铭记在心,视其为亲生母亲。《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利用徐庶侍母至孝的性格设了个套,当时程学启就和徐庶同病相怜。

不忍心看到恩人受到拖累,加上当时守城愈发艰险,又被上司猜疑,程学启不得已投降了清军。历史上像程学启这样的降将,来到一个新环境自然是很难适应融入进去的,更别提战功了,可是程学启靠着自己的勇猛善战打开了局面。

被太平军杀死妻儿后,程学启悲愤不已,安庆之战献北门穴地攻城之计,身先士卒攻入城中,打消了曾国荃的疑虑又屡立战功升为正三品参将,扩军开字营。而程学启的投降,真正获益匪浅的则是李鸿章了。

此人36岁中弹身亡,李鸿章说,他若不死,甲午战争日军不足为虑

当时在李鸿章组建淮军的时候,曾国藩怕淮军新成立人手不足调来了一些湘军将领。就在淮军被上海乡绅和洋枪队以貌取人被嘲笑的时候,程学启率领开字营挫败了太平军攻势,让灰头土脸的洋人刮目相看。

之后东下初战,虹桥、泗泾、四江口三捷,程学启都是以少胜多,获得勃勇巴图鲁称号,晋升总兵赏穿黄马褂。历史上李鸿章之所以能守住上海,迭克江南数名城,创立前半生的伟赫功名,这是与程学启的谋勇精勤是分不开的。

程学启戎马一生,爱将如命,挥金如土,这在曾国藩看来就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淮军创立初期,不懂行军作战的李鸿章更是对程学启甚为倚重,即使是洋枪队的戈登都对程学启这位清军将领敬重有加,返国之时,清廷赐给他的万两白银推却不要,唯独带了一面程学启营的军旗。而这样一位猛将却英年早逝。

此人36岁中弹身亡,李鸿章说,他若不死,甲午战争日军不足为虑

同治三年在进攻嘉兴的时候,率领敢死队几次攻城的程学启被洋枪击中头部左太阳穴,虽然成功攻下嘉兴,可是身受重伤而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因为李鸿章的表奏,程学启被追赠太子太保,身后极尽哀荣。面对甲午战争淮军诸将的表现,李鸿章不禁叹道:“程方中若在,何忧劲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