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区块链避雷指南

“信用体系是金融的核心,而区块链能够解决基本的信用问题,在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企业与人之间形成互信机制。”中国银行金融技术创新办公室主任王世辉认为,尽管银行对区块链的运用还处于早期建设阶段,但未来10年可能具有变革金融行业的潜力。

但在实践中,区块链却暴露出种种风险。“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行业有所差异,其能否在短期内取得预期效果值得商榷。”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说。

机遇:区块链为何成为“香饽饽”?

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张秀萍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受到了多行业的重视,它很可能成为银行未来融入商业活动的最佳基础技术。”

“区块链不再局限于数字货币,而是在跨境清算、积分管理、供应链管理、资产托管、数字票据等多个金融领域发挥作用。”张秀萍进一步分析。

李虹含认为,与传统交易不同,区块链内数据信息的交换不以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作为信用背书,可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区块链网络的价值交换通过互联网进行,大幅度简化了相关的金融服务流程,既节省了交易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也让银行可以触及到那些无法获得银行账户但是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客户,创造更多的利润途径。

此外,李虹含还表示,若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运用区块链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以及高度共享与可追踪的特点,就能对账户的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这在降低因传统监管的审计需要而推高成本的同时,也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

银行系对区块链的运用可谓各显神通。工行完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原型的系统建设,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金融资产转移和交易服务;农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上线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产品“e链贷”,并推进金融数字积分系统建设,打造区块链积分体系;中行在创建金融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区块链电子钱包、用区块链实现精准扶贫、KYC金融联盟链等有关方面进行规范布局;建行则探索“区块链+贸易金融”技术,在雄安新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租赁住房平台。

挑战:区块链运用尚未成熟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难以应对高并发、高时效、大流量的金融应用场景。”张秀萍表示。

李虹含亦认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体系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尝试都是以设想和实验为基础,并未投入实际应用。

将区块链技术整合到现行的银行体系中所需成本较大。“这不仅需要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还需要与传统的银行业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进行良好的对接。因而去中心化的技术要进行重新部署,除了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必须对银行自身和相关部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这会遇到较大阻力。”李虹含表示。

同时,李虹含表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受到各部门相关制度的限制。“监管部门对于这项新技术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与肯定,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无法及时跟进。相关的制度规范以及法律保护的缺失在无形中会增加商业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主体风险。”

而在技术层面上,区块链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区块链所建立的网络系统中,每一个区块所能承载的数据信息都是有限的,对用户的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这就无形中将一部分用户排除在外。同时,对市场参与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这也可能减少市场参与者对区块链技术的接受与应用。”李虹含分析。

此外,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存在缺陷。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分析TheDAO事件时指出,现有区块链缺乏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在遇到问题时,只能通过软分叉或者硬分叉解决问题,最终将导致混乱和分裂。

应对:避开“雷区”理性发展

“在当前阶段,业界对区块链技术过于吹捧。但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区块链技术的评价会归于理性。区块链技术会给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包括风险和挑战。对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理性地去看待它。”李虹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