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由国酒茅台独家冠名赞助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甄选出的50多封信件,是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挑选的,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众多明星担当信使倾情演绎,字字传深情,句句诉力量。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一封“说劝信”,成就“大国工匠”

灯在光天化日下不能引人瞩目,只有在黑夜才显示它的光辉,你要像灯一样发挥光亮,照亮前程!

这封信的故事从一个名字说起,李万君,从1987年到2017年,三十年的时间,他从一名焊绿皮火车厕所水箱、饮用水水箱的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

新加坡人见识了他高超的技艺之后,称“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工人”,并开出了十倍高薪,却被他毅然拒绝。三十年如一日,李万君用坚持诠释了工匠精神,他说:“技能报国是自己的终生夙愿!”

而这些荣耀源于三十年前李万君的父亲---李世忠写给他的一封家书: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人不能忘本,咱们得报效国家!”

在张嘉译跌宕起伏的念读下,无数观众忍不住为平凡而又伟大的李世忠、李万君父子致敬。正是他们靠着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才成就了中国高铁这张“中国名片”,更成就了当今的“中国速度”!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藏在墙缝未寄出的情书,还原一个立体的杨开慧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1930年,年仅29岁的杨开慧被敌人枪杀。52年后,她写给爱人毛泽东的信在墙缝中被发现,信中除了关心和思念丈夫,也表达了对革命的决心。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韩雪深情朗读信件:“我要吻你一百遍......" 可惜,收信人终生都没能收到信件。幸运的是,信件得以保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爱为信仰而生的伟大女人。

如此炽烈的爱,那种深深的爱恋,万般的思念,一字一句刻在了我们的心上。忍不住想,如果当年毛润之读到这封信件,是怎样的心情。旁人已经触动得泪流满面。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想起《爱与孤独》里面的一段话写道:

“身为中国人,若因懒于作书,而放弃了这分最温暖的享受,实在太可惜了。尽管在此忙碌快节奏的工商业社会中,有电话录音可以代替笔,可是笔墨文字所传递的灵犀一点,意味情趣与 ‘闻其声如见其人’ 的电化工具究竟不同。古人说 ‘书信是千里面目 ’,并不一定指书中文笔之美、书法之工,也是指的那份亲切感。不然的话,为什么旧时代的人写信,一开头都要说 ‘如握 ’ ‘如晤 ’ ‘奉书快如觌面 ’呢 ?”

无可置疑,智能科技便捷了我们日常的沟通,现在也早已过了“家书抵万金”的那个年代。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说“信是千里之外的眼睛”。虽纸短,但情长,见字如面。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倘若真的要往家里寄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也许一瞬间是语塞,或苦思冥想,或沉默无语;良久,或热泪盈眶,万语千言却无从下笔。那种难以开口的问候,那些关于思念的极致和不敢当面诉说的爱与千丝万缕,顿时涌上心头。交织凝练,汇聚的是一份厚重的爱和深情。

爱侣之间,我们习惯热烈地表达爱;而面对自己的父母,却总羞于倾诉,话到嘴边,又噎到喉咙,往往忘了,父母才是第一个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的人。

很多人看过这个节目后,都表示忍不住想提笔写信。但愿我们不只是“想写”,而是马上执笔,把这一刻的情感传达给你心里挂念的那些人。

“爱需要及时,只差一秒,心声都已变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