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冤案平反的关键因素在哪里?

文︱陈卿美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是晚清最著名的一起案件,经过影视剧等各种文艺作品的演绎,如今已经妇孺皆知。人们在对此案男女主角抱以同情的同时,也会对晚清司法制度的腐败唏嘘不已。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平反了,也算是正义不会迟到。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仔细梳理这场旷日持久、轰动全国的官司,到底哪些因素是平反的关键因素呢?笔者以为,至少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杨乃武冤案平反的关键因素在哪里?

影视剧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第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老乡的帮忙。同乡,是一种乡情力量,这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尤其如此。杨乃武被余杭知县抓捕审讯后,他的妻子詹彩凤就开始了上访。最初的上访地自然是杭州。随着冤情持续得不到平反,詹彩凤又带着儿子与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也有说叫杨淑英)先后北上千里进京上访。她们身背黄榜,在都察院门口击鼓鸣冤。但上访结果并不顺利,案件又被发回杭州,詹彩凤与杨菊贞又回到杭州,在省府上访。四处鸣冤,深陷绝望,其情可怜。

真正的转机首先来自杨乃武的同学胡以同。关于胡以同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胡雪岩的家庭教师,也有说是杨乃武的好友,还有说法是在浙江籍京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胡以同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否则他也不会招待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夏同善是浙江籍京官,正好回乡探亲。胡以同便向夏同善转告了此事,夏同善愿意相助。

1874年,杨乃武的姐姐赴京。赴京前,得到了胡雪岩200两银子的资助。赴京后,有老乡夏同善的接待。杨乃武姐姐的上访,至少在经济上没有压力。夏同善如何帮助伸冤的呢?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脉,继续找浙江籍在京老乡帮忙。在官场上,叙乡情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在这次浙江老乡大拜访中,或是夏同善带杨乃武姐姐登门拜访,或是杨乃武携带夏同善的介绍信登门拜访,总之,都是登门拜访。一共有28位浙江籍高官对此案表示高度关注,愿意尽力相助。这些人包括如钱塘籍的太仆寺卿朱智与翰林院编修汪鸣銮、绍兴籍刑部尚书桑春荣等人。

28位浙江籍高官一起行动,联名致信都察院,详陈案件疑点,要求将此案移交刑部重新审理。尽管案件再次重审,抵制力量仍然很强大,因为浙江的执政官员大都是湘军留下来的势力,湘系势力自然会官官相护。四川总督丁宝桢还曾为此大闹刑部。可见依然阻力重重。关键时刻,江南籍官员又对此案给予了大力相助。这同样是老乡的力量,只不过这份乡情跨出了省。在此案中,真正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此冤案最终得以平反,应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众多京官老乡的大力推动。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媒体的宣传。媒体的作用是扩大传播、制造影响,宣传造势,争取舆论。晚清时期,最发达的媒体便是报纸。其中尤以上海的《申报》影响力最大。当时的报纸,敢于批判朝廷、官员,敢于揭露,也非常喜欢揭露各种官场腐败、黑暗。

对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申报》报道最早,也是最多的。刚刚案发一个月,即1874年1月6日,《申报》以《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细情》为题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形式为600字的新闻通讯,但在文中未用真实地名、人名,以“禹航”代指“余杭”。最初的报道,完全是源于媒体的一种责任,也并不存在炒作的因素。因为此案开始影响很小,没有多少人知道。《申报》作为大报,炒作这个没有意义。从杨家来说,也不明白媒体的意义,更不会借此炒作。但随着案件的影响逐渐扩大,性质慢慢就发生了变化。

据事后统计,《申报》对此案跟踪报道了三年之久,发表了近80篇报道,有通讯、有评论。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全国舆论的关注,这无形中又为朝廷,尤其是涉及案件的官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后来,杨家人也逐渐意识到了媒体的力量,便主动给《申报》爆料。《申报》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不断披露案件真相,甚至连杨家的申诉材料也会全文照登。此时,堂堂大报,《申报》几乎就成了杨家的宣传工具。不过,《申报》也乐于服务,毕竟如此举国关注的大案,热点是不能错过的,何况还有当事人给喂料。

由于《申报》的持续报道,清廷在审理此案时饱受批评。《申报》就直接进行了抨击:“惜乎审办此案,仍然秘密而不令人观瞻,上难副朝廷秉公为民之深忱,下难解浙省旁观众人之疑惑。……谣言又将大起矣。何也,因其秘密而不使人皆知也”。杨乃武出狱后,曾亲自到报社感谢《申报》。如此大力监督,促使案件越来越公开透明,同时也将此案的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为清廷最高统治者干预此案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因素便是最高领导人的干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持续多年,涉及大小官员百多人。一个谎言包着一个谎言,为了一个错误,用更大的错误掩盖上一个错误,被裹挟进去的官员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关键时刻,还是慈禧果断出手,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做出重要批示,不解决都不行。当然,慈禧的干预不是出于对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同情,更多是平抑官场斗争的需要。因为湘系势力在江南太过牢固,以至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为了打压湘系势力,慈禧正好以此案为借口。最终,三司会审,开棺验尸。刑部向慈禧汇报审理结果,并提出处罚意见。慈禧一怒,摘掉了一百多位官员的顶戴花翎。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两个女人的力量。一个是杨乃武的老婆詹彩凤,一个是杨乃武的姐姐。正是这两个女人多年坚持上访,不断奔走鸣冤,才能让她们碰到了老乡,遇到了众多愿意相助的人。女人的力量是柔韧的,也是非常坚韧的。她们在持续上访过程中,自然也没少受罪。至于影视剧中的滚钉板,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如果换作男人,那结果可能就不同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只有坚持上访才有平反的希望。

杨乃武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晚清的司法腐败,冤案平反需要众多老乡的合力帮助,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需要最高领导人的雷霆一怒。这些关键因素,不是每个受冤案都能幸运碰到。一个国家若没有健全的法治,对谁来说都是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