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武冤案平反的關鍵因素在哪裡?

文︱陳卿美

“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是晚清最著名的一起案件,經過影視劇等各種文藝作品的演繹,如今已經婦孺皆知。人們在對此案男女主角抱以同情的同時,也會對晚清司法制度的腐敗唏噓不已。不過,最終結果還是平反了,也算是正義不會遲到。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仔細梳理這場曠日持久、轟動全國的官司,到底哪些因素是平反的關鍵因素呢?筆者以為,至少三個因素是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

楊乃武冤案平反的關鍵因素在哪裡?

影視劇中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第一個關鍵因素便是老鄉的幫忙。同鄉,是一種鄉情力量,這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尤其如此。楊乃武被餘杭知縣抓捕審訊後,他的妻子詹綵鳳就開始了上訪。最初的上訪地自然是杭州。隨著冤情持續得不到平反,詹綵鳳又帶著兒子與楊乃武的姐姐楊菊貞(也有說叫楊淑英)先後北上千裡進京上訪。她們身背黃榜,在都察院門口擊鼓鳴冤。但上訪結果並不順利,案件又被髮回杭州,詹綵鳳與楊菊貞又回到杭州,在省府上訪。四處鳴冤,深陷絕望,其情可憐。

真正的轉機首先來自楊乃武的同學胡以同。關於胡以同的身份,說法不一,有說是胡雪巖的家庭教師,也有說是楊乃武的好友,還有說法是在浙江籍京官。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胡以同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否則他也不會招待翰林院編修夏同善。夏同善是浙江籍京官,正好回鄉探親。胡以同便向夏同善轉告了此事,夏同善願意相助。

1874年,楊乃武的姐姐赴京。赴京前,得到了胡雪巖200兩銀子的資助。赴京後,有老鄉夏同善的接待。楊乃武姐姐的上訪,至少在經濟上沒有壓力。夏同善如何幫助伸冤的呢?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脈,繼續找浙江籍在京老鄉幫忙。在官場上,敘鄉情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在這次浙江老鄉大拜訪中,或是夏同善帶楊乃武姐姐登門拜訪,或是楊乃武攜帶夏同善的介紹信登門拜訪,總之,都是登門拜訪。一共有28位浙江籍高官對此案表示高度關注,願意盡力相助。這些人包括如錢塘籍的太僕寺卿朱智與翰林院編修汪鳴鑾、紹興籍刑部尚書桑春榮等人。

28位浙江籍高官一起行動,聯名致信都察院,詳陳案件疑點,要求將此案移交刑部重新審理。儘管案件再次重審,抵制力量仍然很強大,因為浙江的執政官員大都是湘軍留下來的勢力,湘系勢力自然會官官相護。四川總督丁寶楨還曾為此大鬧刑部。可見依然阻力重重。關鍵時刻,江南籍官員又對此案給予了大力相助。這同樣是老鄉的力量,只不過這份鄉情跨出了省。在此案中,真正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此冤案最終得以平反,應該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眾多京官老鄉的大力推動。

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媒體的宣傳。媒體的作用是擴大傳播、製造影響,宣傳造勢,爭取輿論。晚清時期,最發達的媒體便是報紙。其中尤以上海的《申報》影響力最大。當時的報紙,敢於批判朝廷、官員,敢於揭露,也非常喜歡揭露各種官場腐敗、黑暗。

對於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申報》報道最早,也是最多的。剛剛案發一個月,即1874年1月6日,《申報》以《記禹航某生因奸謀命事細情》為題進行了報道。該報道形式為600字的新聞通訊,但在文中未用真實地名、人名,以“禹航”代指“餘杭”。最初的報道,完全是源於媒體的一種責任,也並不存在炒作的因素。因為此案開始影響很小,沒有多少人知道。《申報》作為大報,炒作這個沒有意義。從楊家來說,也不明白媒體的意義,更不會藉此炒作。但隨著案件的影響逐漸擴大,性質慢慢就發生了變化。

據事後統計,《申報》對此案跟蹤報道了三年之久,發表了近80篇報道,有通訊、有評論。媒體的報道引發了全國輿論的關注,這無形中又為朝廷,尤其是涉及案件的官員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後來,楊家人也逐漸意識到了媒體的力量,便主動給《申報》爆料。《申報》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不斷披露案件真相,甚至連楊家的申訴材料也會全文照登。此時,堂堂大報,《申報》幾乎就成了楊家的宣傳工具。不過,《申報》也樂於服務,畢竟如此舉國關注的大案,熱點是不能錯過的,何況還有當事人給喂料。

由於《申報》的持續報道,清廷在審理此案時飽受批評。《申報》就直接進行了抨擊:“惜乎審辦此案,仍然秘密而不令人觀瞻,上難副朝廷秉公為民之深忱,下難解浙省旁觀眾人之疑惑。……謠言又將大起矣。何也,因其秘密而不使人皆知也”。楊乃武出獄後,曾親自到報社感謝《申報》。如此大力監督,促使案件越來越公開透明,同時也將此案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為清廷最高統治者干預此案創造了條件。

第三個因素便是最高領導人的干預。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持續多年,涉及大小官員百多人。一個謊言包著一個謊言,為了一個錯誤,用更大的錯誤掩蓋上一個錯誤,被裹挾進去的官員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關鍵時刻,還是慈禧果斷出手,最高領導人高度重視,做出重要批示,不解決都不行。當然,慈禧的干預不是出於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同情,更多是平抑官場鬥爭的需要。因為湘系勢力在江南太過牢固,以至於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為了打壓湘系勢力,慈禧正好以此案為藉口。最終,三司會審,開棺驗屍。刑部向慈禧彙報審理結果,並提出處罰意見。慈禧一怒,摘掉了一百多位官員的頂戴花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兩個女人的力量。一個是楊乃武的老婆詹綵鳳,一個是楊乃武的姐姐。正是這兩個女人多年堅持上訪,不斷奔走鳴冤,才能讓她們碰到了老鄉,遇到了眾多願意相助的人。女人的力量是柔韌的,也是非常堅韌的。她們在持續上訪過程中,自然也沒少受罪。至於影視劇中的滾釘板,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如果換作男人,那結果可能就不同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只有堅持上訪才有平反的希望。

楊乃武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晚清的司法腐敗,冤案平反需要眾多老鄉的合力幫助,需要媒體的大力宣傳,需要最高領導人的雷霆一怒。這些關鍵因素,不是每個受冤案都能幸運碰到。一個國家若沒有健全的法治,對誰來說都是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