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春秋战国时代,为防御外敌入侵,诸侯国纷纷修筑烽火台,数不清的烽火台由城墙连成一片又一片,城高墙厚,成为一道强有力的屏障。后来的历代王朝都苦心修筑长城,累计长度达到数万里的长度,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因此称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战争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名将,他们有赫赫战功,他们青史留名,然而,他们却未必都能善终。像秦朝的王翦和唐朝的郭子仪这样明哲保身、颐养天年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兔死狗烹”,比如淮阴侯韩信。功臣死后,朝廷人才匮乏,进退两难,江河日下,甚至亡国灭种,这就衍生出另一个成语“自毁长城”。

关于“自毁长城”,首先要说的是南朝宋的名将檀道济的故事。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1.檀道济:自毁长城的由来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名将,南朝宋的开国功臣。早年他以穷苦出身投奔北府军,后来成为宋武帝刘裕的左膀右臂,在平定桓玄、攻灭后秦的战争中都有出色表现,他有勇有谋,是战场的“常胜将军”。

宋文帝是檀道济等人拥立的,他继位以后,发生谢晦反叛朝廷的事件,所以就派檀道济去平叛。檀道济率军风卷残云,迅速平叛,却因此遭到宋文帝的忌惮,担心他功高震主。于是在后来的“元嘉北伐”中,檀道济无法作为出帅出征,而是在宋军败退之际,临危受命救火,击退北魏。宋文帝由此更加猜忌,想除掉他。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担心自己死后檀道济一呼百应,纂权夺位。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借机下召让檀道济入京,并迅速逮捕他。檀道济被捕时,双眼充满怒火,他大骂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随后他连同所有儿子及亲信被杀。消息传到北魏那边,北魏将士们都额手相庆。

檀道济死后,宋文帝继续发起北伐,由于缺少名将坐镇,接连被北魏击溃,反倒丢失许多国土。宋文帝这时候才想起檀道济的好,悔之莫及。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2.秦赵决战:赵王迁杀李牧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他军功卓著,深受爱戴,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国势衰微,几乎是由李牧一人在苦苦支撑。李牧早年在北方抵御匈奴,以弱胜强,歼灭匈奴十万精锐骑兵,威震天下。后来,赵国受到秦国大军的进攻,屡战屡败,只有将李牧调到前线对付秦国。

李牧在赵国士气受挫、敌强我弱的局面下,竟然一举击溃桓齮率领的秦军主力。秦王嬴政不甘心失败,又派出名将王翦。王翦不想与李牧进行两败俱伤的正面交锋,所以派奸细潜入赵国,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那里散布谗言,说李牧偷偷勾结秦军,准备叛国。

赵王迁昏庸愚钝,听信谣言,设计剥夺李牧的兵权,立即将他斩杀。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牧死,赵国亡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3.安之之乱:唐玄宗杀封常清、高仙芝

我们知道,唐朝在唐玄宗时期达到巅峰,即“开元之治”;后来又因为“安史之乱”大祸,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本有人可以力挽狂澜,可他们却被唐玄宗杀死。

安禄山谋反之初,势如破竹,迅速占领等地,却被挡在天险潼关之外。此时镇守潼关的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都是当世名将,虽然前面吃了些败仗,可是没有伤筋动骨。按照他们的判断,只要将安禄山堵在潼关,就可以重挫叛军的士气;与此同时,外地勤王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正率众赶来。唐军只要能坚守一阵子,肯定能取得胜利。

安禄山这边感到大事不妙,却不想很快传来好消息。原来,唐玄宗派去监军的边令诚是个奸吝小人,他与高仙芝有私人恩怨,所以到唐玄宗那边告状,说封常清、高仙芝盗用军粮、贪污赏赐,又说他们治军不力,肯定要大败。唐玄宗听信边令诚的话,杀死二人,派哥舒翰去取代他们;随后听信杨国忠的建议,逼着哥舒翰出关迎敌。

最终潼关被安禄山攻破,唐军临阵倒戈者不计其数,局势彻底失控,毁掉了唐朝盛世。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4.壮志难酬:宋高宗杀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武穆之死,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国家败亡之际,岳飞临危受命,率军挥师北伐,大破金兵。岳飞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先后收复中原地区的广袤土地,进军朱仙镇,想要乘胜追击,收复所有的故土。

然而宋高宗却畏惧金人,想要苟且偷安,不想再继续打仗。因此他与秦桧合计,用十二道“金字牌”要求岳飞退兵,使岳飞大军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被迫撤军。

此后宋金议和期间,为讨好金国,秦桧积极罗织罪名,诬陷岳飞谋反,将他逮捕,后来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从此,宋朝再也无力北伐,偏安一隅。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5.被凌迟处死的名将袁崇焕

袁崇焕是文官出身,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但他看到国家危急,清兵虎视眈眈,所以主动要求到辽东前线去任职。在“关宁锦防线”,他受到朝廷重臣孙承宗的赏识,得以展露才华。

袁崇焕抗击清兵卓有成效,曾经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遭到魏忠贤的打压,所以他一度愤而辞职。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诛杀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

崇祯与袁崇焕有过一段“蜜月期”,皇帝雄心勃勃,大臣信誓旦旦,因此有“五年复辽”的宏伟蓝图。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来犯,袁崇焕沉着应对,击退了皇太极。

为打击明朝,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暗中与清廷议和,有投降的意向。而明朝内部,都污蔑袁崇焕放纵清兵长驱直入,兵临城下,要治他的罪。偏僻袁崇焕自己又有黑料,先前擅自诛杀毛文龙(抗清名将,经营大后方,经常给清兵添堵)。几件事情加起来,袁崇焕就遭到众多朝臣的弹劾,将他认定成一个大奸大恶的“卖国贼”,让崇祯皇帝震怒。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最终袁崇焕惨遭凌迟处死,传闻京城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纷纷抢夺他的肉来食用。袁崇焕死后,明朝更加无力对抗清兵的进攻。

盘点中国历史上数次“自毁长城”冤案,悲剧一再重演究竟是为何?


为何冤案不断?

除了上述的几个例子以外,还有北齐的高纬杀名将斛律光,明英宗冤杀名臣于谦等等冤案。这些“自毁长城”的反面教材,有些迅速给国家带来剧变,有些则影响深远。

综合来看,自毁长城的缘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名将或者大臣功高震主,受到皇帝的猜忌(有些嚣张跋扈,有些安守本分);二是被敌对势力的“反间计”所影响,被冤枉为乱臣贼子,所以惨遭杀戮。

权力迷失人的心智,每当皇帝感受到威胁,他就会想办法除掉这种威胁,他需要的是一个有力的借口;至于臣子有没有罪,想不想犯罪,这些都不重要。因此刘邦手下的韩信必死,勾践手下的文种必死;而赵孝成王非得驱逐廉颇,燕惠王非得驱逐乐毅。这是时势使然。

所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全文完~)

江城读史】静候您的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