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偏愛理財,是「不務正業」還是想「撈錢」?

上市公司偏愛理財,是“不務正業”還是想“撈錢”?

上市一個月,連續16個漲停的藥明康德,宣佈70%的閒置募集資金用於理財。伴隨著上市公司大規模購買理財產品,質疑聲也越來越多:是不務正業呢?還是想撈錢?

作為“醫藥界華為”,藥明康德自50天閃電過會之後,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在上市一個月裡,連續16個漲停的藥明康德,發佈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累計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總額為14.999億元。根據藥明康德於5月15日披露的募集資金基本情況顯示,其募集資金淨額為21.3億元。也就是說,本次藥明康德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所使用的募資資金已經達到總額70.41%。事實上,對於藥明康德而言,大筆資金投入到理財產品上並不是新鮮事,不僅如此,在A股市場中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的家數和認購總金額近幾年一直在不斷攀升。

根據招股書,藥明康德於2014年至2017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金額分別約為13.83億元、7.79億元、10.06億元、2.98億元,總金額約為34.66億元。同一時期,藥明康德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及銀行理財產品分紅收益分別約為1.22億元、1.02億元、0.29億元、0.56億元,總金額約為3.09億元。同一時期,藥明康德的淨利潤分別約為8.08億元、6.84億元、11.21億元、12.97億元,總金額約為39.1億元。由此可知,在上市前的四年,以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為主的投資收益總額佔藥明康德四年淨利潤總額的7.9%。使用閒置募集資金或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已成常態,從2011年開始,參與“理財”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資金規模就在急速增長。根據choice金融終端的統計,

從2018年1月1日到6月4日,共有180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累計理財總額約為9280.49億元,其中到期實現收益總額約為31.11億元。截至2018年6月5日,有273只股票上市不滿一年,其中107只股票購買了理財產品,累計理財總額達178.1478億元。

根據視頻內容所述,和藥明康德一樣利用大佔比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大有人在。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已經成了一種“時尚”。隨著上市公司理財的規模不斷創出新高,對此現象的爭議也越來越激烈。有人會覺得,上市公司不好好搞主業,是不務正業;但也有人覺得,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只要不違法,無可厚非。那麼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判斷企業購買理財產品是否合理,先要看錢是企業自己的還是募集而來。一般來說,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自有資金在某段時間內閒置,利用這些資金買理財產品是一種現金管理方式。只要不損害股東的利益,企業採用何種方式管理現金,是企業的自由。經濟是有周期性的,企業的經營自然也會受經濟週期的影響。如果一家企業當前的市場需求已經飽和,產品淨利潤很低,盲目擴大生產,企業只會越做越虧,將部分利潤購買理財產品,等經濟轉暖再投入,更符合投資者的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企業只顧融資,卻沒有好的盈利辦法,小股東的權益確實很可能受損。這不僅因為企業買理財可能會賠,還因為在所有股東中,小股東既缺乏對企業的控制權,又缺乏足夠的信息。比如上市公司電連技術此前公告,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合肥電連使用閒置募資購買理財產品超出了公司股東大會審批的額度。顯示公司在對於購買理財產品上的買買買上有點熱衷過頭了。電連技術主營微型電連接器及互連繫統相關產品的技術研究、設計、製造和銷售服務,號稱是全球微型電連接器及互連繫統重要供應商,在2017年的7月31日正式IPO登陸A股創業板,實現融資上市。當時以高達67.72 元/股高價發行,募集資金21.57億元,募資的資金相對而言已經不少,不過該企業也並沒有把這些錢馬上投入募資的項目中,如今還投入12億昔日募資的“閒置”資金去買理財產品,

企圖為公司業績創收,並且還買上癮了,超額違規了。重點是就業績而言,電連技術業績由上市前營業收入增長邁入到上市後的低增長。

誠然,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上市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購買理財產品,這是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理財收益並不是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標,其佔公司利潤總額比重不能高。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藥明康德,與之大手筆買理財產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上,不及同行多家可比公司。對此,我想說的是上市公司如過於依賴理財產品暗藏風險,因為這樣做可能會疏遠主業,不但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而且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更與當前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政策導向相悖。因此,致力於將最新和最好的醫藥和健康產品帶給全球病患,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的夢想的藥明康德,作為一家獨角獸企業,理性人的企業,是時候,應該重新權衡購買理財產品的利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