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传》出现在大阪,文明迁徙之后的思考

通往历史的路,有很多。

人类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迁徙不定的人类,文明却在流动中日渐鲜活。

当《左传》出现在大阪,文明迁徙之后的思考

谈文明古国,常以中国忝列。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左传》的印象如何?

相传,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给《春秋》做注解,所以有了这本《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总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著名的“春秋三传”指的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并没有将《左传》丢弃,在历史博物馆,在沉积的历史文献之中,在保存完好的古物里,对于文字的脉络,《左传》是历史的见证。

当《左传》出现在大阪,文明迁徙之后的思考

当大阪在震后的墙壁上,发现这些神秘的文字: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有人说,可能是辟邪的吧。

也有人说,会不会是什么灵异现象?

有读懂文字的人表示,这些文字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

这些文字,对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的教导,其实与今天并无区别。相反的,那时候的严苛和谨慎,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思考。

至于《左传》为何会出现在大阪的墙壁内层?

对于这段流动的文明,又有哪些思考呢?

当《左传》出现在大阪,文明迁徙之后的思考

对于某些熟悉的痕迹,比如日本的建筑古法,在墙上糊上“和纸”等,或更多礼仪风俗,可以参考唐朝的史书记载。

当全盛的汉朝,在浩瀚的历史中留下了斑驳痕迹。407年的历史,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

在冲突和战争之后,唐朝时候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也逐步有了新的变化。

当江户时期兴建的建筑隔板里面出现《左传》,让我们对于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想,对于历史,我们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期待,不是么?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谢谢)

沐南墨:我们一起思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