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军多次拼命冲锋,可为何还是冲不破白起的包围圈?

前度再见

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断粮,很不凑巧的就是赵国断粮了。没有吃的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长平之战,刚开始打的时候其实赵国是占优势的,因为当时赵国的将领是名将廉颇。廉颇最擅长打的仗就是防守战役。

因为廉颇指挥的得当,作为攻击一方的秦军攻打长平这个地方,打了三年是一无所获。这样长期耗下去,对于秦国来说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因为长平是赵国的领土,廉颇在这里镇守,秦国就得不到一点点好处,相反的是他们的粮食补给比起赵国来要难的多,因为他们要长度跋涉从秦国把口粮给运过来。就这一点对于秦军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当时秦军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撤军,不打了。另一种就是使用反间计,迫使赵国换掉主将。秦军商议了一下,三年都打了,不能就这么撤了。于是,他们开始大量的花费金钱,买通赵国的大臣,让他们散布谣言去换掉主将。

谣言都是说廉颇不行,像个缩头乌龟,不敢和秦国打仗,他们还故意说其实秦国最怕的人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就这样赵括被推了上来,一时之间,他好像真的成了名将。

当时的赵孝文王对廉颇的不主动攻击秦军,也是很不满意,所以,在他听信了谗言之后,他就开始考虑换将领了。

赵孝文王很推崇赵括,想让他做主将。

可是,这时候赵括的母亲出来阻止这件事了。赵括的母亲告诉赵孝文王,我夫君(赵奢)生前曾经嘱咐过我,千万不能让我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否则赵国就会灭在他的手中。


赵孝文王不信,说老太太,这你就不用管了。你的儿子我是用定了。

老太太吓哭了,说道,你用他可以,但是,你一定要给我写个保证书,万一我的儿子打了败仗,连累到我,你不能杀我。

赵孝文王就答应了,就是这个事前的保证书,救了老太太一命,赵括兵败后,老太太没有被杀。

廉颇被换了下来,赵括开始担任赵国主将,他上前线打仗去了。

这时候秦国已经得到了赵括为主将的消息,他们偷偷的把原来的将领换成了名将白起,而且这件事还是保密的,赵军并不知道,秦国换了主将了。

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很重视这一战,他把长平之战当成了赵和秦的生死之战。

为了补足兵员,秦昭襄王特意下了诏书,秦国凡是年满十五岁的男子都到战场上去杀敌。


白起率领秦军和赵军打仗的时候,他先是把赵括率领的军队给截成了两半,让赵军首尾不能相呼应。

同时白起还派了另一支军队去断赵国的军粮。

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分成了两半,这就大大削弱了赵国士兵作战的效果,再加上断粮了,赵军的军心就不稳了。

断粮三个月后,赵国把能吃的战马全部吃光了。

粮食得不到供应,士兵得不到补充赵国士兵全部有了投降的想法。

赵括在忍无何忍的情况下,想带领士兵杀出突围,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突围出去,而是被乱军杀害了。

赵括一死,四十万士兵都向白起缴械投降了。

可是,这些投降的士兵也没有得到幸免,他们都被白起给坑杀了。四十多万人在这一战中全部死亡了。


史学达人

有网友问:长平之战中,赵军多次拼命冲锋,可为何还是冲不破白起的包围圈?我们知道在赵括为将以后,曾经发动过进攻,但是,秦军主动后撤,吸引赵括前进离开自己坚固的营盘。

结果赵括顿兵与秦军防御工事面前,秦军已经在战场修建起了坚固的墙壁式防御工事。而此时,秦军利用机动力优势以5000骑兵占据了赵军的粮库,以25000骑兵阻断了赵军的退路。

也就是说,赵军现在已经被合围了,想回到军营就必须突破秦军骑兵的阻拦,而且,秦军拦截的位置是险峻无比的山口,难以突破。想要前进,可以一时半会又无法完全摧毁秦军坚固的墙壁式防御体系。

这其实就是赵括缺乏经验的一个具体表现,从来没有在基层干过,一下子就指挥40万大军。结果在自己的军营没留下多少人,在进攻路上,又没有分兵据守隘口要道,并且进攻正面还非常狭窄。

否则秦军的墙壁式工事也不可能堵住赵军40万大军。如果正常布阵,秦军要修多长的壕沟墙壁,才可以封堵住40万大军?这时候秦王知道,战机来了,立刻命令河内15岁以上男子全部上战场,去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结果,赵军就在荒野上宿营,吃一顿饿一顿的坚持了46天,赵军的援兵和粮食也没有送到。这个时候,赵军已经接近了最后的崩溃。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在二战,基辅战役,在9月10日,德军坦克第1集群会同第17集团军形成了整个包围圈的最后封闭。

德军的两个坦克集群在激烈的战斗中粉碎了苏军从东面为被围军队解围的企图,并以重兵楔入苏军各被围集团军,将其割裂。9月26日,交战结束。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报宣布俘敌665,000人。

也就是说数十万苏军只在包围圈里面16天就彻底崩溃了。而赵军在野外被秦军合围46天,还没有崩溃,也说明了,赵军确实不愧是战国时代唯一在武力上可以与秦军匹敌的精锐部队。

但是,此时的赵军已经接近崩溃了,长时间的缺乏饮用水,长时间的饥饿,都让赵军濒临崩溃。就是在这个时候,赵括决定突围了。赵括兵分几路向秦军的重重壕沟和墙壁土垒冲锋,进攻几次冲锋都不错成功,最后赵括亲自披甲冲锋,被秦军射杀。

其实秦军参战最多也只有50万,赵军也有40多万,但是为什么赵军如此惨败呢?就是因为,秦军的壕沟长墙是一片山上,而通往这些山上的道路却并不宽。也就是说秦军是在一片纵向的山上设防,从山下进攻,只有几块,并不宽阔的小平原。

最后就是赵军无法展开兵力,只能分散兵力,从几个位置发动进攻,而秦军却可以轻易的摆开所有部队。这就形成了近代海军非常推崇的T字阵,秦军在上头那个横,赵军在下面一竖。

最后的结果就是秦军全部以强弩射击,展开了所有火力,而赵军却无法展开,在火力线上秦军占据了绝对的人员和火力优势。最后赵军主将战死,全军投降以后被集体坑杀。


深度军事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长平之战爆发后,廉颇一看打不过,就修筑长垒抵御秦军,而秦军久攻不下之后也修筑长垒与赵军对峙。

赵括接任廉颇后,率赵军主力攻打秦军,秦军详败,赵括一看秦军败了,率领主力不顾一切的追赶,等杀到秦军壁垒的时候。赵括打算一鼓作气将壁垒打下来,但是秦军防守严密,赵军久攻不下,“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就在赵括攻打秦军壁垒的时候,白起在赵军背后放出了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括的退路,一支五千人前往赵军壁垒,阻止赵国援军。

就这样赵军被一分为二,赵括一看上当了,想撤。白起迅速指挥秦军出壁垒攻击赵军,看到秦军攻势迅猛,赵括只能停止撤退修建壁垒防守,等待救兵。“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就在赵括固守待援的时候,秦军已经在赵军背后建好了另外一个长垒,成功将赵括军困住。为了彻底歼灭赵军,秦王动员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支援白起。“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所以,此时赵括身后可不止两万五千秦军,还要加上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

粮道被断绝,援兵也迟迟不到,赵括于是将军队分成4队轮番攻击秦军壁垒(赵卒。。。来攻秦垒,欲出),可惜在秦军的严密防守下难以冲出包围圈。最后,赵括在冲锋中被秦弩射杀,导致全军投降。

以上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阻止赵军突围的因素有三个:

  1. 秦军壁垒。当时赵军被秦军壁垒团团围住围住,需要突围,就要自下而上进行仰攻,增加了攻击难度!

  2. 数量优势。在长平对峙的时候,秦军就比赵军强大,为了消灭赵括,秦王又征发了河内所有青壮年男子,在数量上比赵军多得多。

  3. 秦弩。赵括在冲锋的时候被秦弩射杀,这说明当时秦弩杀伤力大,并且应用极广。赵军每一次冲锋都会首先承受秦弩的射击。等杀到壁垒前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以上三个因素,成功阻止了赵军突围。最后,40万大军投降并被白起坑杀,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资本!


历史风暴

赵军冲不破秦军包围,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释原因:内因是赵军虚弱,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何况是钢铁一般的秦军;外因是秦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皆属一流,鼎盛时的赵军也难讨到便宜,何况衰弱至极的赵军。最后一点就是秦军占据了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四面合围,地势给秦军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才能使秦军以六十万围困五十万赵军。

赵括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主动攻击秦军,秦军则一溃百里,死伤数十万。赵括大喜,下令全军出击,结果被秦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赵军多次突击,希望冲出包围圈,双方血战十场,死伤三十万左右。赵括见冲不出秦军包围圈,于是筑起车城大阵固守待援;白起则围而不攻,消耗赵军粮食士气。两军固守不攻四十六天,赵军粮草断绝,战马吃尽,人们相互杀食,赵军虚弱到了极点!



秦军则每日大酒大肉,好吃好喝,养得腰肥膀圆,嗷嗷待战。赵括不能再坐等全军饿死,于是最后组织全军冲击,被秦军乱箭射杀。赵军二十余万士兵投降秦军,吃了顿饱饭后,被秦军全数坑杀,只有四百余未成年士兵得已幸免。


大秦铁鹰剑士

我之前看过一个帖子,说明朝几万大军,由明武宗朱厚照率领,跟蒙古人的几万大军打了一天,结果是死了十几个人。包括作者在内都在喊不可能,这又是野猪皮在抹黑我大明。

很多人的思维跟我在联盟里的队友差不多,把战争理解为:见面就干,死了拉倒。你这样想就太小看我们古人的智慧了。这样看问题,军队还要大将、谋士、统帅干啥?

以上面说的明朝战例,当时的情况很明显是明军列队极其严整,没有任何破绽,而蒙古骑兵在对面游走骚扰,双方的将领都是千年的狐狸,谁都没找到机会,所以逗了一天,谁也没进行强攻,发生只死几十个人的情况非常正常。

而且类似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攻城谁先上,打仗谁站最前排,你不能理解为古人傻,搬个梯子就往上爬。活,不是这么干滴。

仔细阅读古代战争,双方不是见面就干,而是见面就:挖沟

长平之战,廉颇初期野战失利,掂出来自己几斤几两,马上改挖沟。曾国藩打太平军,挖沟,志愿军打美国人,挖沟。

在长平之战后期,赵括离开营寨,率领主力冲击秦军大营,首先他没冲动秦军正面的壕沟栅栏,而他的两翼和后路则被秦军堵住。而这时的秦军并没有直接的冲击赵军,而是四面挖沟竖栅栏,把赵军围堵在河道。

你想冲锋跟人家决战,人家不跟你硬拼,拿壕沟栅栏一围,慢慢熬死你。秦军就是这样用四十多天把赵军熬垮的。

赵括离开壕沟栅栏,变成了几千年的笑柄,名将与庸才就差这么一点。

评论区有朋友对我这用壕沟栅栏隔断的看法提出异议,认为秦军不可能一天挖完沟,阻挡住赵军40万人。下面我接着给大家分析一下赵军的构成。

长平后期决战的过程基本是这样的:赵括率主力部队进攻秦军,秦军假装败退,将赵军引至秦军的壁垒,然后白起派25000人的部队截断赵军退路,又派5000人去拦截赵军大营的留守部队。

问题就在这里,赵军总共40万人。白起派了25000人就把赵括这一支人马的后路抄了,这说明什么?赵括这一支部队人数不会太多,如果他带20万人,留下10万人原地固守,派出另外10万,瞬间就能把这支25000人的秦军扫灭。而现实的情况是赵括被死死地堵在河道,根本没能力突破这25000人的阵地。考虑到赵括四面被围,另外三面也有压力,他的这支部队应该在10万人左右。少于这个数,也支持不了40多天,但也不会多于这个数,他要有15万人,肯定会突破围堵。10万人原地肯定能守住,5万人突击后方的25000秦军也没问题。赵军的战力不照秦军差多少。

这问题就明显了,赵军此时留在大营的应该还有30万人,被5000秦军堵着出不来,为什么?

这也只有一个可能,那30万是民夫。

所以长平之战,赵军的结构应该是10万部队+30万民夫。

赵军全力出击的是10万人。而以秦军的兵力,正面挡住赵军冲锋,再三面合围,挖壕沟竖栅栏是完全行得通的。


锐视觉何老师

《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写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军十倍于敌军时,就实施围歼战,五倍于敌军时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分散敌军。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我们翻看中国革命战史时,我军在作战中经常讲作战原则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避开敌人锋芒”,“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完全就是《孙子兵法》生动运用。现在回到题目,为什么赵括先后组织四次冲锋都冲不出秦军包围圈?

白起是个战争天才,尤其善于打大战,打围歼战。白起军事能力中一个突出的才能就是善于运用地型构筑工事。

秦赵对峙两年,都快有点撑不住了,赵国国力弱于秦,所以率先换上了支持进攻的统帅赵括。秦国得到消息后,也悄悄换上了“战神”白起,并对外严格保密。


白起到位后,认真地观察长平地型,制定出了诱敌深入,集中歼灭的战术。长平是一个峡谷型地貌,极为有利于在两边埋伏,所以他立即动员秦军在长平谷地两边修筑营垒,布置埋伏。口袋阵布好后,他指挥秦军前锋部队与急于求战的赵军短暂交锋后,诈败大步后撤。赵括立即指挥大队赵军全面追击,四十万赵军大部分进入秦军埋伏圈。就在赵军全部入围后,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骑兵精锐一举切断了赵军与大本营的联系。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说的很清楚了,秦昭襄王听说秦军全部包围了赵军,立即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速赶到前线,完全切断了赵军的后勤补给。此外,白起还组织了一支五千人的轻骑兵,日夜骚扰包围圈内的赵军,打击赵军士气。

赵括在进入秦军的包围圈后,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企图依靠赵军强悍的作战能力突围。此时,秦赵之间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按孙子兵法来说不适合打围歼战,但白起建立的工事相当于增加一大部分秦兵。再加上秦军先进的弓弩,对赵军造成致命的杀伤力。

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全歼,但秦军可能也伤亡巨大,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华哥杂谈

因为赵军已经被饿了四十天。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并没有立即突围。而是就地组织防御。这就犯了兵家大忌。因为此时赵军的粮道已经被切断,而且赵国全部主力都在包围圈里,赵国已经没有援兵可以来增援了。

赵军就这样错失了突围的最佳时机。硬是在包围圈里面呆了46天。46天里没有粮草供应,赵军人人相食,不战自乱。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濒临崩溃。赵括没办法了,只好拼死一搏,结果不言而喻。

第二,秦军人多势众。

长平之战,赵军45万人,秦军最初有50万,切断赵军粮道后,秦王立即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秦军兵力更是远远超过赵军。

第三,秦军是诱敌深入,提前构筑了坚固的营垒。

秦军得知赵括担任赵军主帅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主动退却,将赵军引诱到自己提前构筑的坚固营垒前。赵军发动数次进攻,都不能攻克。四十六天后,赵军都快饿死了,怎么可能突围成功。


上将嗳福斯

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赵括这个人是纸上谈兵的真正用意。

战场之上,很多人可以通过小细节的事情来判断出敌人的情况

比如说,著名的减灶之法,虽说被其他人用来利用,引诱别人上钩,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在战争之中,实践出来的一种真凭实学。

战场上通过不断的磨砺,不断的实战。能够通过一些细小的东西,分析出敌人究竟有多少人或者是联合作战情况究竟如何?这点对于任何一个前线的指挥官了而言,都是极其重要。

但是很显然,赵括死读兵书,却忘了最重要的实战。

前线部队是击溃了秦国的部队,可是秦国前线究竟发生了什么,秦国前线部队究竟死伤了多少?到底前线出现的什么样的情况?赵括一概不知,他只是下意识地认为秦国是真的失败,立刻就命令全军出击!

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韩国当时从上党撤下来的韩国民众,曾经劝谏赵括说,秦国人撤退的时候,不如同他们真正失败的时候撤退的那种样子,就连当地的民众都已经分析出来了。赵括却仍然坚持己见,认为秦国人就是失败,这个时候不追机什么时候追击前面有天大的战功,等着我前面有天大的荣华富贵,等着我,我为什么不去。

没有到前线进行形势分析,没有对真实的战况做出预估赵括就认为自己是胜利,结果引导的赵军进入了秦国的埋伏圈,很多人都分析说白起,之所以能够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围困住赵国的部队,是因为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确实是地形上优势,那么能够达到如此效果的地形优势肯定是极其明显的,为什么赵括没有发现,因为赵括一心一意的想追击前国部队。或者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赵括就是想追秦国人忘了真正的战场上面的,对于细节的把控,所以即便秦国来的将军不是武安君白起,只要了解赵括所想的一切,那就太容易针对了,对于他们来说,赵括这个人太嫩了,而且也太自以为是了,战场之上。如果说,纸面数据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多的各国的武器设计人员也不会针对宝贵的实战数据对武器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良了。

确实,赵国给秦国带来巨大的伤亡,但是这个伤亡并不是赵括造成的,而是赵国本身的底子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下的几十万赵国骑兵,这才是赵国人,真正的基本,如果没有了这个赵国将一蹶不振。

赵国人用最后的疯狂,展示了赵国强悍的战斗力,但是无奈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现如今,网络上面不少人替赵括洗白,我想不通是为什么,也许是骗关注,也许是骗流量的,也许谁又能说得清。

再次重申一下我的观点。赵括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疑义!


漩涡鸣人yy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它的结果直接导致战国再也没有军事能力参与秦赵的争霸。首先明确一点,长平之战后期,赵军是有组织突围的,而且不只一次,至于突围不了,个人认为有5个原因:



一是此时赵军斗志已丧。不管是什么军队,知道自己上当了,被围了,第一反应肯定是心慌,再加上此时知道秦军的总指挥换成了白起,估计最后一点战胜的希望都没了,再厉害的思想鼓动都没用;

二是赵军总指挥威信不足。此时,如果赵军的总指挥是宿将廉颇或者李牧,突围肯定不成问题,至于公子哥加战场初哥的赵括肯定没这个威望让心慌的赵军冷静下来;

三是秦军弓箭厉害。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能够高出别国军队,成建制编配弓箭手发挥了很大作用。连赵括突围时都被弓箭射死了;



四是秦国决战决心比赵国强。估计赵国就没要想过在长平决战,因为长平所在的上党郡原是韩国送给战国的,赵军只是去接收礼物罢了,根本没想到秦国搞倾国之战;

五是后期秦国军力远超赵军。听说赵军被围了,连秦国国君都靠近战场,更是发动全国15岁以上男子全部赶赴战场堵截赵军,赵军能突围出去才怪呢!


三多学历史

兵书上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长平之战各种史书上都只是记载秦军投入大概60万的兵力,赵军则是45万左右。当时长平之战秦赵对峙三年之后,由赵括代替廉颇之后,赵军一开始在赵括的带领下,加上白起的计谋赵军是取得很多胜利的,那么三年下来,加上赵括一开始的追击站下来,赵军损失一部分肯定是有的。所以当时被围的肯定没有四十五万,但是也不会太少,廉颇一直的坚守战,加上赵括一开始是追击站,所以赵军损失不会很大,大概35万到40万之间是有的。秦军总得加起来是60万,但是三年下来肯定也是有很多损失的50万以上怎能是有的,那么就当是来说赵军全部被围,不得不说白起确实是一个天才军事家。那么既然赵军在人数上没有占太多的劣势,加上赵军一直与北地胡人作战,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所以赵军的战斗力也不至于比秦军太差。那么赵军为什么没有突围成功呢?



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地势原因。上党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多山地,只有中间一块小盆地,长平就在最中间,所以廉颇坚守在长平是没有错的,上党适合防守,不适合进攻。而且当时赵军被围困在很多狭小地带,所有赵军也不可能及时的得到赵括中央部队的信息。

加上秦军最厉害的弓弩,只要秦军的弓弩兵,占领高地,就可以控制一大片区域。

其次就是秦军是围困一方,赵军是被围困的一方,首先从心理上秦军就占据了太多的优势。“一鼓作气,再而衰”,所以士兵的心理上,士气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还有就是秦军的粮草问题没有赵军的那么严重,白起当时派出了一小股骑兵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供应,当时赵军已经是人困马乏,粮草奇缺。而且赵军在被围46天之后,赵括战死,赵军群龙无首,突围更没有可能了,只有投降了。

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廉颇。廉颇当时来说在赵军的影响力,绝对是大哥大。赵军很多的将军统领都是廉颇提拔带出来的,那么廉颇被撤下,这些人不可能在后面没有小动作。刚开始被围的时候,说不定这些人也有怠慢的情况。



所以五十多万围困四十万左右是很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