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請劉伯溫測算國祚,劉伯溫說了四個字,276年後果然應驗

大家都知道古代開國皇帝對國祚長短非常重視,往往會請能人術士來測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社稷能存在多久。明太祖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微的開國皇帝,自然會對大明國祚有著非同常人的重視,在明朝人梁億撰寫的《遵聞錄》中,就記載了朱元璋請人測算國祚長短的故事。

朱元璋請劉伯溫測算國祚,劉伯溫說了四個字,276年後果然應驗

據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稱帝后,曾找到手下號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謀士劉伯溫,讓他測算一下大明國祚之長短。劉伯溫本不想洩露天機,但懾於朱元璋的龍威,只好齋戒、沐浴、更衣,開始卜卦。幾天之後,劉伯溫向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摺,上面說:“遇順則止。”朱元璋急忙召見劉伯溫,想問他大明江山具體的時限,可劉伯溫卻始終不肯明說,甚至表示如果洩露天機會遭上天懲罰,朱元璋只好悻悻作罷。

此後,明朝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劉伯溫“遇順則止”的預言,但都不明要理。直到公元1644年,大明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政權(清)虎視眈眈。正是在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並建國號為“大順”,並在該年內攻入北京,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朱元璋請劉伯溫測算國祚,劉伯溫說了四個字,276年後果然應驗

有人說,劉伯溫此前“遇順則止”的預言正是體現在李自成“大順”政權上,明王朝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亡國,經歷了276年,遇見了“大順”而終止。那麼李自成定國號“大順”是有心為之,還是不經意間的巧合呢?其實古代人都非常迷信,歷史上經常有用“圖讖”來蠱惑人心,為自己造勢的例子,比如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就以狐狸的鳴叫“大楚興陳勝王”來造勢;元朝末年還一度流傳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

朱元璋請劉伯溫測算國祚,劉伯溫說了四個字,276年後果然應驗

李自成在起義過程中,當然不會放過為自己造勢,打擊明朝的機會。在李自成的謀士當中,宋獻策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被“奉為軍師”。宋獻策很善於利用讖語邀取恩寵、鼓動人心。據記載,他曾上讖記曰“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合起來就是“李”,意思是說姓李的人將要當皇帝,當時一提到姓李的,人們當然會附會到李自成身上。

出於職業習慣,宋獻策對劉伯溫軼事一定會很感興趣,自然知道“遇順則止”的讖語。李自成對宋獻策極為器重,“信之如神”,建立國號這樣的大事,必然要徵求宋獻策的意見。李自成選取“大順”國號,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以暗應讖語,表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