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刘伯温测算国祚,刘伯温说了四个字,276年后果然应验

大家都知道古代开国皇帝对国祚长短非常重视,往往会请能人术士来测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能存在多久。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开国皇帝,自然会对大明国祚有着非同常人的重视,在明朝人梁亿撰写的《遵闻录》中,就记载了朱元璋请人测算国祚长短的故事。

朱元璋请刘伯温测算国祚,刘伯温说了四个字,276年后果然应验

据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称帝后,曾找到手下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谋士刘伯温,让他测算一下大明国祚之长短。刘伯温本不想泄露天机,但慑于朱元璋的龙威,只好斋戒、沐浴、更衣,开始卜卦。几天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折,上面说:“遇顺则止。”朱元璋急忙召见刘伯温,想问他大明江山具体的时限,可刘伯温却始终不肯明说,甚至表示如果泄露天机会遭上天惩罚,朱元璋只好悻悻作罢。

此后,明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刘伯温“遇顺则止”的预言,但都不明要理。直到公元1644年,大明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政权(清)虎视眈眈。正是在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并建国号为“大顺”,并在该年内攻入北京,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朱元璋请刘伯温测算国祚,刘伯温说了四个字,276年后果然应验

有人说,刘伯温此前“遇顺则止”的预言正是体现在李自成“大顺”政权上,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到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亡国,经历了276年,遇见了“大顺”而终止。那么李自成定国号“大顺”是有心为之,还是不经意间的巧合呢?其实古代人都非常迷信,历史上经常有用“图谶”来蛊惑人心,为自己造势的例子,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就以狐狸的鸣叫“大楚兴陈胜王”来造势;元朝末年还一度流传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

朱元璋请刘伯温测算国祚,刘伯温说了四个字,276年后果然应验

李自成在起义过程中,当然不会放过为自己造势,打击明朝的机会。在李自成的谋士当中,宋献策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被“奉为军师”。宋献策很善于利用谶语邀取恩宠、鼓动人心。据记载,他曾上谶记曰“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合起来就是“李”,意思是说姓李的人将要当皇帝,当时一提到姓李的,人们当然会附会到李自成身上。

出于职业习惯,宋献策对刘伯温轶事一定会很感兴趣,自然知道“遇顺则止”的谶语。李自成对宋献策极为器重,“信之如神”,建立国号这样的大事,必然要征求宋献策的意见。李自成选取“大顺”国号,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暗应谶语,表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