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很多总督像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都有兵部尚书衔,那么专职的兵部尚书有权利吗?

聊一点点历史

清代对于总督和巡抚经常加衔,其实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品级。根据制度,总督是文正二品,巡抚是文从二品,并不能达到“一品大员”的等级。而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兵部尚书是从一品,加了这个衔总督就达到了从一品,巡抚就达到了正二品,加了一级,在行政上也就方便了不少。

另外,总督和巡抚的这个加衔,和实际兵部的职掌并没有任何的关系,他只是一个衔名而已,是虚的。

至于朝廷的兵部,清代兵部位于天安门外靠东,宗人府衙门的东侧,古称“夏官”。主要负责武官的任免、升迁以及全国军事。兵部设有四个清吏司:负责武官品级升调的武选清吏司,负责武官奖励处罚考核的职方清吏司,负责全国马政及文书传递工作的车驾清吏司,负责全国军队户籍、军器以及武科举的武库清吏司。

从唐宋以来,就没有单独的衙门可以“调兵遣将”的情况了,清代兵部尚书主要负责的是军队行政的事务,而不是“调兵遣将”。真正有“调兵遣将”职能的,在清代是军机处,但是也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而已。


橘玄雅

清朝时期的兵部尚书已经没有了什么权力,正所谓吏、户、礼、兵、刑、工。兵部排名在吏部、户部、礼部三部之后,仅仅高于刑部和工部。由此可以看出兵部尚书权力不高。



自从明朝胡惟庸党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而清承明制也是如此。对于帝王而言,国家的军队就是自己的命脉,所以兵部尚书根本没有军队的调动指挥权力。

兵部尚书没有掌管军队的权力

以上军队最重要的两项权力兵部尚书都没有掌管。军队的统领权力由八旗将领或者是本地督抚掌管,而这些人直接由皇帝统领,确立了军机处之后兵部对于军队更是没有了任何管理权。

调动权直接由皇帝掌管,兵部尚书更是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兵部尚书的实际职责

兵部从设立之初就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部门出现,到了清朝高度集权的状态下,皇权至上,兵部更是成为了辅助中的辅助。

兵部之下设四司

武选清吏司;主要负责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名义上并管理土司。

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也就是管理各地的驿站,还有地方情报的发送。

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给军人核计功勋,发放奖励。

武库清吏司;掌全国的兵籍、军器及武科考举之事。



综合来看;兵部尚书根本没有对于军队的决策权力,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权力都在皇帝手中,所以在战时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平时有一些辅助职能。


我是越关

清朝延续明朝制度,在中央设立六部,兵部是其中之一,兵部尚书是兵部的最高长官,从一品。不过清朝的兵部尚书分满尚书和汉尚书两职,各司其职,这是不同于明朝的。表面上看,它好像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和军委副主席,但实际上是远远达不到的。

清朝的权力核心机构是军机处,是雍正皇帝为了直接处理西北战事而临时设立的部门,后来成为定制。军机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里面有2-3个入值军机处的大臣,这几个人是清朝所有政策的真正决策者,清朝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部在军机处进行研究和传达。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和强化,演变成皇帝传达旨令,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形式。

如果兵部尚书可以入值军机处,那么他兵部最高长官的权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可以参与调兵遣将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如果没有入值军机处,那么他只能被动接受军机处下达的任务,按照军机处的要求具体执行。他平时的职权就是处理兵部一般行政事务,比如人员管理、将领和士兵的操练考核、粮草调度等等,是没有调兵权的。

到了清末,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八旗和绿营兵战斗力废弛,清朝不得不依靠地主官僚在各地组织的团练进行镇压。这些地方团练,后来发展为湘军、淮军等等成为清朝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由于它们不是中央发饷,而是靠收取驻地厘金作为薪金来源,是不受兵部管理的。

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六部废除,兵部被改组为陆军部,兵部尚书就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彻底成了一个历史符号。



石头说历史

古代的兵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防部,既没有统兵权,也没有调兵权。

关于兵部尚书,我举两个人,就知道清朝的兵部尚书都是什么货色了。

王掞,康熙四十九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王掞就是康熙时期,废太子胤𧘌的老师。

纪昀,嘉庆元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纪昀就是纪晓岚,这个人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这两个货,瞅着像带兵的人吗?清朝的兵部尚书其实都是文官,根本就不管兵事。

PS:清朝的兵部尚书,满汉各任命一人。也就是两名尚书。

中国古代的兵制。从五代到元朝,调兵权都归枢密院,岳飞就当过枢密副使。统兵权归于三衙,三衙就是掌管禁军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到了明朝,枢密院改名为五军都督府,职权略有所不同。简而言之,皇帝的权力加强了。军权也由皇帝一人负责。

到了清朝,连五军都督府都省略了。统兵权归提督以下,军令寄于总督和巡抚,不过这只是绿营兵的兵制,八旗兵另有的制度。至于调兵权还是由皇帝负责,雍正以后归于军机处。如遇战争,皆由军机处承皇帝旨意办理。

至于中央的兵部嘛,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际上只管武将的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也就是军队政务方面的事情,不涉及兵权。

所以,清朝的兵部尚书有权吗?其实是有权力的,只不过不是兵权。

另外再说一句,唐朝以后、明朝以前。由于节度使的问题,导致中央对地方官员,疯狂的分权。明朝中后期搞巡抚制度,最早是临时性的职务,后来逐步转为正式性的官职。

清朝继承明朝的制度,后来又给总督和巡抚加兵部尚书和侍郎衔,其实就是在走回头路,又恢复了唐朝那种节度使的制度。只不过明清两代的集权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对治理封疆大吏的有一套独有的办法。在三司之上设巡抚,巡抚之上又设总督。总督和巡抚、提督在相互监督,绿营和八旗再相互制约,权力都让皇帝一个人抓了,兵部尚书也就什么权都没有了。


Mer86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一般都要加兵部头衔,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加兵部侍郎衔。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是兵部的堂官,只是为了便宜他们节制军队而已。

清朝的体制里面,六部的堂官只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最多再加一位管部的大学士。外放到各地去做地方军政主官的官员,是没有权力干涉部里面的事务的。但是这些官员如总督、巡抚等,又确实需要负责当地的军事行动,怎么办呢?就必须要给他们兵部尚书(侍郎)的头衔,以赋予他们节制当地军队的权力。

与其相似的还有都察院的头衔,总督一般要加右都御史的头衔,巡抚则一般要加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并在乾隆十四年成为定规。都察院的级别和六部一样,之所以要加这些头衔,也是为了他们弹劾当地官员做准备。真正管事的,当然还是在北京部里面办事的左都御史们。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总督和巡抚就类似于如今的省委书记,而书记们一般都是中央委员甚至是政治局委员。



青言论史

自宋代开始,各部尚书已成纯行政管理人员。宋代枢密院管理军队,明代都督府管理军队,清代各省提督管理军队(八旗除外)。兵部一般管理军政体系,比如军饷,军需,军法,考晋,等具体的行政工作。

具体来说,清代总督挂兵部尚书是惯例。清代总督正二品,管辖各省从一品提督,正二品巡抚,所以必须給总督加从一品兵部尚书或者从一品右都御史,使总督有权管辖提督巡抚及对辖区军政官员进行监督弹劾。


张勇達州

其实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在清朝来说是比较普遍的事情,是一种荣誉象征,便于管理军队。但他们并没有兵部尚书的权利。

清朝的兵部尚书按等级来说是从一品,主要工作有点像后勤人员,不掌兵权,但是一旦有战争的时候,粮草的调动补给,军队将领的升降任免是由兵部尚书决定的。当然,这仅限于清朝,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兵部尚书的权利是很大的。


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如加授兵部尚书衔者则为从一品。总督管辖一至三省,有行政,经济,军事的权利,就像虽然将领是有兵部任命的,但总督也可直接任命,再报至兵部备案。

由于总督的权利较大,为了制衡约束总督,因此同时设了巡抚,提督对总督的军权加以制约,总督对提督只有参劾权而没有任免权。


苏玄歌

你对比一下,总督的兵部尚书衔还有右都御史衔,后者是可以参劾藩司提督以下文武官员的,另外督抚封疆大吏都有王命旗牌(其作用相当于尚方剑)。而兵部尚书就没那么大的权利,除了全国军事将领的考核调配,军用物资的统筹分配,军费军饷的审核(发放由户部和各省藩库管),再就是为突发战争制定作战计划,但一切由皇帝和内阁或者军机处拍板!这就是总督的兵部尚书衔和兵部尚书的区别!



一叶小舟风雨渡

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官升至从一品,自称“本部堂”;在朝的兵部尚书也其实没有多大权力。

1 清朝规矩兵部尚书满汉各一员,一部双长官;

2 清朝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常有监管某部的;

3 康熙朝尚书之上有皇子,清末尚书之上有王公;

4 军机处成立,兵部之上还有内阁,内阁都靠边站了;

5 兵部尚书官阶从一品,清制正一品武官六七员,从一品武官内大臣、八旗驻防将军、都统、绿营提督数不胜数,兵部尚书无可奈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