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家教智慧

昨天的幼升小專題第一篇文字後面有不少留言,其中一條很有意思:“我家9.1就小學了,真怕適應不了,感覺她很愛哭[捂臉表情]”這條留言得到不少網友的認同,看起來有不少“多愁善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很擔心能否適應兩個月後到來的小學生涯,既然大家覺得這是個問題,那就一起來討論,今天就來聊聊愛哭的孩子怎麼面對幼升小?

那天在餐廳,鄰座是兩個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用餐,估計是朋友聚會,一個小孩看上五六歲的樣子, 安靜了不到十分鐘,因為另一個小小孩3歲左右搶了他的一個玩具竟然哇哇大哭起來。當時大廳裡不少人,也都側目,然後那個媽媽就幫他把玩具要回來,那個小小孩倒是很大方,沒有哭。從後來兩個媽媽的聊天中得知,這個孩子特別愛哭,家裡都叫他“小黛玉”,男孩長得秀氣,果然像個女生,“早上起來看不到媽媽會哭,東西被別人吃掉了他也哭,玩具掉到地上撿不到他還是哭,雖然我們一家人都在儘量地保護這個孩子,可是整天看著他哭也免不了讓人心煩。”媽媽看起來也非常無奈。這樣的孩子到了小學是不是會不適應呢,顯然這個媽媽也會焦慮的。

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使得孩子這麼愛哭呢?我們看到的這些都是表象:搶玩具啦,玩具掉了,看不到媽媽等等,其背後體現的是孩子的心理狀態。

哭只是獲取的手段,也是一個屢屢“成功”的習慣。現代家庭中孩子生的少,放開二胎才不過幾年,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裡從小太過溺愛,怕聽孩子哭聲。所以,從小隻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他、妥協,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一旦給了孩子這個思維定勢,那麼哭就成了一個法寶。甚至還有一些個案,一些父母或帶孩子的爺爺奶奶照顧太周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吵鬧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無法成長,在這些孩子的生活裡,要麼安靜的沒有一絲聲音,要麼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都不會好好說話了。

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除了溺愛會帶來孩子容易哭,還有一種是父母的態度過於嚴厲。父母有一方太強勢,一點小事就對孩子惡語相向,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這時候哭成了一種保護,裝“哭泣男孩或女孩”以博取同情。很多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小的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那麼,如果孩子現在愛哭,究竟怎麼辦麼?

首先要找到孩子愛哭的原因,就是父母是否存在以上兩種情況的一種,過於溺愛或者過於威懾,這是需要父母自我反思的,別人幫不了你,因為有許多孩子在家裡和在公共場合是不一樣的表現,只有父母能明白孩子的真實狀況。

瞭解了原因之後,接下來從這幾個方面加以調節,也可以說是改變。

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首先父母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感覺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準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應該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者,引導他剋制哭的慾望,對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減少他的孤獨感和脆弱感。教會孩子善於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清為什麼要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以減少哭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加強,有理有節的表述,就會減少用哭鬧的方式,

其次是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愛哭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情感,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遇到工作生活中的不能順心的事,不可將自己的情緒轉向孩子,因為孩子沒有理由承受父母的壓力。那些愛哭的孩子基本上家庭裡都有情緒不穩的父母,至少有一個。

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第三,多些鼓勵,找亮點

這個假期,要對孩子少批評,多鼓勵,例如,“你自己穿好了衣服,真了不起”(哪怕他穿反了,也不要開口就批評),“讓我們看看衣服上的這朵花,如果我們把它調到前面來,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樣,但他只要盡力了,就別責罵他。假如有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剛才自己到水龍頭那裡洗手了”,父母不要急於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應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後再讓他把水擦掉,可以先示範一下怎麼擦,讓孩子自己動手學一遍,然後表揚他。不要小看這些細節,點滴積累起來,孩子就會獲得信心,內心更有力。

幼升小:愛哭的孩子怎麼上一年級?父母看完應該反省自己哪一條呢

最後父母要善於幽默的表達

對愛哭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激起連鎖反應,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幽默的表達,或許效果更好,但當敏感的小孩做了真正的錯事時,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裡。不是高聲斥責,而是理性說理,例如一些危險的遊戲,電,開水等等,需要嚴肅地指出來,讓孩子真實的理解潛在的危險,用的語言可以幽默一些,生動一點。把事情講有趣,讓孩子易於接受,孩子也就不會動不動哭鼻子了。

總之,動不動掉眼淚的孩子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他們自信和堅強個性的養成。而形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父母應該想辦法幫寶寶改掉這一壞習慣,首先要改變自己的一些定勢習慣,例如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而不是哭出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能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妥協。還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協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夠了,情況自然會逐漸好轉。

暑期這兩個月,父母試試先改變自己,然後就會發現孩子原來並不那麼愛哭,他們也會有新的進步呈現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