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

重磅!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面臨著靠天吃飯和市場波動的問題,豐產不豐收的情況經常出現。日前,商務部印發《關於推進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表示將優先支持在國家級貧困縣開展農商互聯,組織全國優秀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商、連鎖超市、電商企業等深入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農商互聯“全面而精準”

商務部市場建設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農商互聯是指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全面、深入、精準對接,發展訂單農業、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模式,實現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打造上聯生產、下聯消費,利益緊密聯結、產銷密切銜接、長期穩定的新型農商關係。與以往的產銷對接相比,具有全面、精準、深入、緊密、長期、穩定等特點。

該負責人指出,全面精準,是指各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包括批發、零售、電商等在內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全面合作,引導農業以銷定產,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深入緊密,是指以訂單採購、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方式開展深層次的合作,農商雙方除買賣關係外,還是合作伙伴關係,利益聯結更加緊密;長期穩定,是指通過打造產加銷密切銜接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條,將一次性的、鬆散的、隨機的買賣關係固化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產銷渠道暢通、生產消費雙贏的新型農商關係。《關於推進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未來推進農商互聯的重點任務:一是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引導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從鬆散、短期、易變向緊密、長期、穩定轉變;二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他們對農戶的組織帶動作用,組織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託管等各種方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三是培育打造農業品牌,選擇一批品質上乘、標準化程度高的特色農產品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銷促銷,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四是打造全產業鏈條標準體系,覆蓋農產品種養加工、檢驗檢測、質量分級、標識包裝、冷鏈物流、批發零售等各環節,提升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標準化水平;五是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深入貧困地區,發揮市場資源優勢,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六是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田頭市場、冷鏈流通設施、信息服務平臺和農產品電商平臺等,補齊設施短板,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

產銷對接機制保障農產品“銷路”

《通知》中強調,要構建長期穩定產銷銜接機制。引導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從鬆散、短期、易變向緊密、長期、穩定轉變。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長期採購協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生產或銷售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加銷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參股控股、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進行股權投資合作,實現產銷優勢互補、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產銷銜接。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國產業扶貧已經在大多數貧困地區落地生根,具備了相應的生產能力和產業規模.然而,如何將產業基礎變為貧困地區經濟增長、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發力點,還要在“產銷對接”上下功夫。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的研討員李國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對“產”和“銷”的精準把握是基礎。通過把握“銷”,在貧困地區的產品生產地創造出更多豐富、優質、適銷對路的“好供給”;通過挖掘“產”,在市場上為大山裡好產品找到更加多樣、靈活和穩定的渠道。如此,產業扶貧才算真正落到實處,也有了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不少專家都認為,在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培育好生產經營主體是抓手。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往往不是不勤勞、不能幹,而是由於地域、歷史等原因限制了發展思路。培育出在當地有群眾基礎,可以紮根在貧困地區帶動當地群眾抱團發展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用貧困群眾自己的示範帶動力量教會大家如何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就有了核心力量。在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為農產品拓展市場渠道是關鍵。

舉個例子,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生態資源,多年來因地制宜發展冷涼蔬菜種植。然而,由於渠道不暢,經濟發展依然薄弱。但是前不久,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對接康保縣舉辦農業產銷對接會及精準扶貧論壇,牽線北京13家企業與當地企業簽訂2億多元購銷合同,在該縣設立冷涼蔬菜等直供基地。

農業品牌保障農產品“認知度”

《通知》強調,要培育打造農產品品牌。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檢驗檢測、可追溯體系建設,從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種、養、加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農產品品質。以特色優質農產品為重點,強化品牌建設工作,選擇一批品質上乘、標準化程度高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銷促銷,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開展品牌推廣活動,集中進行品牌宣傳,樹立品牌形象。

在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看來,品牌對於農產品的意義十分重大,品牌扶貧,也是未來的重要扶貧方向之一。而《通知》中將品牌扶貧的位置擺的十分重要,則更印證了這一點。

胡曉雲表示,品牌戰略是基於實體經濟、資源體系、消費關係而形成的差異化、個性化競爭戰略。品牌創建過程必須協同利用物質、資本、知識、科技、文化等各種資源。因此,“品牌扶貧”可以起到整合多種扶貧方式,協同作戰,資源優化,合力共贏的整合扶貧效果。這一效果,是之前任何一種扶貧路徑與方法,都無法企及的。她說:“比如過去的實物扶貧乃至項目扶貧,只能“授人以魚”,並不能“授人以漁”。知識扶貧、科技扶貧,大多隻能在單項技術培訓方面做出努力。產業扶貧,可以在經濟方面達到一定的減貧目的,但並不能夠提高農民的文化自信與精神氣質,不能夠傳承文脈並銜接現代文化。電商扶貧,雖然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拓寬銷售渠道,培養電商技術,藉助互聯網賦能貧困地區的老百姓,但始終不能在更高程度上整合區域資源,形成區域內各界群策群力,區域品牌與企業(產品)品牌互動發展、共振共贏的新型互動發展模式。”

對於如何打造品牌,專家指出,就當前形勢而言,樹立知名農產品品牌需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是立足資源優勢,搞好品牌農業規劃圍繞區域優勢主導品種和產業,制定品牌農業發展規劃。挖掘和整合農業優勢資源,大力培育區域公用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優勢農產品知名品牌;第二是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圍繞打造名牌,組織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進行示範推廣,強化全程質量控制;第三是扶持龍頭企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懂農產品品牌和品牌經營的企業家,以及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對當地特色農業進行深度開發,並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打造品牌農業的利益共同體;第四是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品牌發展政策建立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與保護機制,加強地理標誌等知識產權保護。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位趨重

《通知》強調,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的組織帶動作用,組織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託管等各種方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對接,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收。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業生產者的培訓引導,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的能力,提高農戶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技術和能力。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戶家庭農場已超過87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188.8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8.6萬個(其中龍頭企業12.9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與發展研究院鄭風田看來,正如《通知》中所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帶動農業的火車頭。但是政策的支持必須要跟上,才能發揮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量”。

鄭風田認為,對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不同的激勵政策。首先,家庭農場帶動能力最弱,因此要通過建立示範家庭農場等方法加強家庭農場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特有聯結農戶的組織優勢並未充分得到發揮,這說明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遵守情況不是很好,應通過宣傳講座等方式,加強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瞭解;再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三農”的帶動能力較好,但在三產融合和為農戶提供金融支持方面還需改進,應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生產鏈,並給予農戶更多直接的金融支持。

近些年來,國家對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也是層出不窮,2017年6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首次明確了扶持政策框架,並從財稅政策、金融信貸、保險支持、人才引進等六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頗高的舉措。2017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措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國家將繼續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對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疫病防治等生產服務給予補助。

全產業鏈條標準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李國祥表示:“鑑於農業全產業鏈開發難度較大,未來我國農業全產業鏈將如何凝結還不確定。同時,可以確定的是要發展農業全產業鏈必須要把規模較大的農業集團、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串在一起’,加上政府在典型示範方面的引導以及對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支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肯定會取得一定成效。”

全產業鏈對於農業來講還是一個新概念,但是隨著政策支持的逐步深入,人們對整個行業瞭解的逐步加深,相信在未來全產業鏈條標準體系建設的日益完善後,將會對農業整個行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鮮的力量。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流通順暢

《通知》要求,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在產地就近建設交易廳(棚)、地面硬化、水電配套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分級、包裝等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設施。加強農產品冷鏈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補上冷鏈物流短板。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強產地預冷、倉儲物流、加工配送、公益性和共享型流通設施建設,完善冷鏈監控、物流服務、產銷對接等信息服務平臺,加快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加強農產品產地、銷地市場信息採集、處理和應用,提升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水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我國由於不少農村貧困地區地形因素限制,基礎設施建設一直跟不上,但是,隨著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以及技術的升級換代,很多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漸跟了上來。“這些年來,農業農村工作欠賬太多,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綜合治理等方面。新機構成立後,農業農村相關的投入仍將持續增加。”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孔祥智表示。

不少專家認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雖然目前世界糧食價格穩步下降,但仍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從長遠來看,工業化、城鎮化、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都導致對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而且,目前糧食損失浪費現象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估計稱,為人類消費所生產的糧食有1/4至1/3遭到損失或浪費。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其中餐桌外的浪費就超過700億斤。因此,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增加農村土地整治投入,不斷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提高糧食收、儲、運設施效率,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同時,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改善農村民生。大部分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缺乏。農村飲水、用電、道路、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有助於聯合國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普及小學教育。

對於未來發展,孔祥智表示,要在增加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建立長效公共資金投入機制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率。絕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是投資大、回收期長、見效慢的公共產品。政府需作為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的特殊主體,不斷加大財政投資。然而,目前我國農業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仍然不高。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投資運行管理體系,解決部門之間缺位、越位、錯位現象,促進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的協同和配合,發揮資金的整合作用,提高政府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和效率。同時,要促進農業基礎設施供給與需求的統一,進而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效率。農業基礎設施的用戶是廣大農民,而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要根除自上而下供給決策導致決策失誤,供給偏離、資金損失現象,就要完善供求利益表達和利益連接機制。首先,要完善農戶需求表達機制,使農戶暢通的表達需求,揭示農戶真實意願。同時,建立專家聽證制度,對於較大型農業基礎設施供給舉行專家聽證會。再次,要提高農民素質。要提高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參與能力和施工水平,讓其自身參與到農業基礎設施的決策、投資、建設、管理、養護中來,培養主人翁意識,從而真正有利於農業基礎設施效率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