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不該學習心理學?

梵音心理瑜伽

不存在該不該的問題,對於家長而言,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愛和陪伴,心理學知識反而是其次,簡單的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搶劫犯法,但仍然有很多人做違法犯罪的事,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當然,如果家長適當瞭解一些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就能夠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更加了解了,比如2歲以前的孩子喜歡吃手、把抓到的東西往嘴裡塞,很多家長會去阻止孩子的這些行為,覺得不衛生,害怕孩子生病,但是如果瞭解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家長就會知道這是孩子在積極探索世界的方式,通過他的小嘴巴的嘗試,他可以瞭解很多東西;除了喜歡往嘴巴里塞東西,還會出現喜歡扔東西的行為,很多家長也很頭疼,覺得孩子從小就這麼調皮,其實這是孩子發現了自己的自主權和控制權,他發現他對這個世界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通過扔東西這個動作來對這個物品進行控制。3-4歲的孩子很叛逆,很多事情都必須要自己來,比如堅持開門,如果家長開了門就會要求家長重新關門再讓她來開等等,很多家長因此發火,其實是因為孩子在3-4歲進入了第一個自我意識飛漲期,第二個自我意識飛漲期則是青春期,被更多人所熟知。當我們知道孩子只是進入了“叛逆期”,那麼孩子的很多行為我們也就更能理解和接受。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愛和陪伴,這個陪伴不是家長玩著手機孩子看著電視這種陪伴,而是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做遊戲,不要時不時拿起手機,要讓孩子覺得她是珍貴的,是值得家長一心一意對待的,這筆巨大的財富才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希樸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能不能成才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孩子的性格和習慣,會受原生態家庭影響,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每個家長都是很想擁有的,家長學習心理學是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影響到孩子,瞭解孩子心理的成長曆程,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學習心理學應稱什麼方面入手?

第一:科學的學習

要到正規的培訓機構,資深的心理學老師,要想在家自學,要購買一些國家認證權威的圖書,市面上心理學的圖書千千萬萬,有些觀點都是不同的,也分很多流派,所以說看什麼書就會受這本書的影響,選擇書籍也非常關鍵

第二: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取向

嬰兒期的心理發展,幼兒期心理發展,童年期心理發展,青春期的心理發展,只有瞭解什麼年齡段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在什麼年齡段做什麼事,正確的引導孩子

第三:區分健康與異常的心理

家長沒有通過正規的培訓,不懂得干預和治癒,但是一定要懂得什麼樣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該提早發現,在不健康的心理出現的萌芽期,讓其改正消除,


現在人們生活追求目標過大,造成生活壓力過大,孩子上學之後要面臨升學,交往等問題,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健康的心理,比如妒忌,不自信,易怒,懷疑等,家長是孩子的老師,時刻做孩子的一面鏡子,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梵音心理瑜伽

家長學習心理學是應該的,至於會不會心理學倒是其次,陪伴和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談一談個人的淺見。


人的一生很短,而孩子能跟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大約也就短短的一二十年時間。一旦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生存能力,他們往往都會離開父母去往更遠的天空,開始自己的人生。

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自覺的提高,也會時不時的告訴自己需要為了孩子去改變去成長。學習心理學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衍生出來的。

固然為了孩子,父母們願意花這個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心理學(或是更細分的兒童心理學)。它們可能會讓你更好的瞭解孩子,知道孩子某個年齡階段需要什麼,可能有什麼心理反應,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初衷。

心理學是門綜合的科學,市面上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書也是很多的。但是很現實的三個問題是:家長學習的水平如何?是不是符合我們家的孩子?當孩子需要心理輔導的時候家長是否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專業引導?

基於這三個考量,個人更傾向於,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家長可以學一點心理學,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陪伴孩子上。

從另一個角度講,當家長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你會最懂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大多人是認可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這種說法的。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和榜樣,把學到的心理學技能轉變為個人的能力或素質,在陪伴孩子的成長裡也許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回想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大多是為了給我們更好的生活條件而不常陪伴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是基於這樣的缺失,我們把渴望傾注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希望他們不會再有這樣的缺憾。

現在的大多數的孩子是何其的幸運,有我們這樣不曾垮掉的父母!

還是那句話,這輩子有幸成為你們的父母,我們就有勇氣去把最好的明天給你們!


共勉!


哆啦嘿咪嗨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