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說要還政光緒帝,假意或真心?史學教授馬勇:太后是真想退位

慈禧說要還政光緒帝,假意或真心?史學教授馬勇:太后是真想退位

如果從1861年“祺祥政變”開始算起,慈禧太后在大清王朝最高領導人這個位置上已經待了二十五年,儘管這個位置只是“垂簾聽政”,並不是名正言順的最高領導人。然而一個女人,特別是一個無兒無女的寡婦,不論她對權力是怎樣的充滿興趣,二十五年的漫長歲月都會消磨掉這單調乏味的權力慾望。

更何況,過去的二十五年,慈禧太后使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更準確地說,應該變化的都變了——向西方學習,踏上近代化的軌道,中國的發展大致上說來已經進入正軌;而不應該變化的都沒變——大清王朝還是滿洲貴族統治,不管漢人官僚擁有怎樣的權力,滿洲貴族集團的利益並沒有因為中國的發展而動搖。一個時代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下來了,這個時代不管誰是名義上的皇帝,誰又能不承認這個時代其實就是“慈禧太后時代”呢?一個年過半百的寡婦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1886年7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六月十日),滿打滿算年過半百的慈禧太后似乎失去了對權力的興致。這一天,慈禧太后在宮中召見小皇帝的親生父親,現在為大清國重臣的醇親王奕,還有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滿洲貴族中的當家人;陪同慈禧太后召見的有年僅十五歲的小皇帝光緒帝。會議的主旨就是商量慈禧太后不再垂簾聽政,將大清國日常事務的處置權還給小皇帝。

根據《光緒朝東華錄》記載,當天會議之後發佈的懿旨說,當年小皇帝即位時只有三歲,實在太小,無法親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秉承,所以那時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並鄭重約定一旦小皇帝典學有成,即行親政。現在十二年過去了,小皇帝孜孜念典,德業日新,長大成人了,最近也能夠親自批閱奏章,論斷古今,剖決是非,權衡允當。這當然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所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表示有意藉此機會卸任息肩,頤養天年。所以慈禧太后在會議中和懿旨中都鄭重且高興地宣佈,她將遵守當年約定擇期歸政,請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某個時刻舉行皇帝親政典禮。

如果我們不帶有“惡的歷史觀”去延續一百年來“革命話語”,如果我們從日常情理層面去體察慈禧太后此時此地的心情,我們應該相信太后的真誠,應該相信她的“退位”並不存在著什麼“微言大義”或矯情,更非虛情假意,而是其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因為那個時候,是大清國的鼎盛時代,接近於三十年的洋務新政給大清國帶來了一番新氣象,先前經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所消耗的國力大致得到恢復,大清王朝似乎重新回到了一個新的盛世時期。慈禧太后在這個時候提出由小皇帝親政,其實就是功成身退,就是要在青史上留名,要用事實正告那些一直詆譭她政治人格的反對派:我葉赫那拉氏雖為女流,但絕不是權力貪婪者。

我們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刻意要替慈禧太后翻什麼案,因為歷史事實俱在,因為在那時大清王朝內部並沒有誰對太后的權力提出過挑戰,擔負執政政治責任的滿洲貴族集團對太后過去若干年的操勞大致還是滿意的,所以也沒有人對太后的權威提出異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