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C919首飛過去一年多了,目前也已經斬獲28家航空公司815架訂單,但圍繞這架飛機血統的爭論似乎卻從未停歇過,這當中有些是真的,有些則純屬誇張,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C919確實大量採用了進口部件和材料,甚至就連顆螺絲釘都不是國產的。
這個事情的確是讓人又氣又怪,中國如今可以獨立研製殲20這種五代戰機,運20這種大型飛機,甚至造起航天火箭也是信手拈來,怎麼就在一架民航飛機上捉襟見肘呢?就算是組裝,也不至於連個螺絲釘都要買外國人的吧?
很可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自己造的航空緊固件,還真沒法用,國產緊固件最大侷限在於兩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首先是加工工藝不行,公差範圍太大,表面處理毛糙,同樣型號和規格的緊固件,甚至可能出現沒法通用替換的情況出現,所有有時候還得挑揀著用。
同時,採用廉價材料打造的國產緊固件還存在性能質量差,耐腐蝕性差等毛病,這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縮短緊固件的使用壽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C919上面,連顆螺絲釘不用國產貨的原因,因為國產緊固件的缺陷恰恰是外國貨的優勢所在。
儘管兩者價格天差地別,但不得不說,這個錢貴得超值,首先在加工精度上,外國緊固件就甩了我們不止一條街,一個批次,數不清緊固件,精度卻幾乎完全一致,隨便拿出來一個就能往飛機上安裝,而且表面處理非常光滑。
而在材料選取上,外國緊固件也不吝惜使用最好的材料,保證能夠應付最嚴苛的環境,一個螺絲釘雖然小,卻是飛機必不可少的部分,從這小部分的重視則可以反映出外國工業對於細節的重視,這就是我們目前最需要提倡的精神。
我們尚不能提供滿足於製造民航飛機要求的緊固件,其實說白了,這是個多難攻克的技術壁壘嗎?顯然並不是,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我們對這方面的不重視,我們可以在雷達,發動機這些高精尖的項目上面砸重金搞。
但卻沒有在螺絲,鉚釘這些小東西上面下太多功夫, 也就是沒有這個意識,但C919等不了意識覺醒,要投入市場的C919如果在材料和零件上有所退步就會很快被市場淘汰,所以自然會選擇現成最好的部分。
航空緊固件不同於一般零件,主要是其使用環境所決定的,飛機是要上天的,從地面起飛到萬米高空,溫度差將近100攝氏度,同時伴以風霜雨雪的捶打和腐蝕,降落衝擊力的震盪,所以必須保證材料堪用。
工業生產離不開鉚釘,螺栓之類的緊固件,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2017年向世界出口了235.57萬噸緊固件,總價值40.19億美元,可同時,我國也是緊固件進口大國,2017年,有26.36萬噸緊固件流入國內,雖尚不足出口量的零頭,卻給國外創造了25.33億美元的收益。
零頭竟能翹起過半金額,由此反應出一個嚴酷的現實,這是筆出口低端,進口高端的買賣,儘管短期內可以繼續保持貿易順差,但長此以往,對我國高端工業的健康發展勢必是不利的,而且,國產低端緊固件的大量出口,已經引發國外反傾銷調查以及高額關稅制裁。
另外,我國在研製經驗欠缺的情況下,能夠拿出C919這種國產化率60%的民航飛機已經是非常難得了,因為國際上也沒有任何一種型號的商用大飛機是完全由本國自產的,而且這也不符合商業規律,畢竟民航飛機是用來賺錢的。
這其實就反映出民航飛機和軍用飛機最大的區別,不僅在與用途,民航飛機對於安全,經濟,舒適等方面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它需要考慮的不僅是飛機的飛行性能如何,還得顧及市場風險和技術成本等問題,屬於典型的高端技術密集型產品。
而軍事飛機是用來解決有沒有的生存問題,有國家機器在後面滿足高昂且巨大的維護工作量,所以即便成本高昂且壽命相對較低也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對於緊固件等小型產品的提升,也是我國今後發展的方向,目前在殲10上面已經開始應用質量更高的螺絲釘了。
閱讀更多 軍事那點事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