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防止劉家斷子絕孫,漢景帝廢掉了劉榮,改立劉徹爲太子!

歷史很繁,我來把它簡化;歷史很亂,我來把它梳理;歷史很枯燥,我來讓它有趣起來!

為了防止劉家斷子絕孫,漢景帝廢掉了劉榮,改立劉徹為太子!

好了,說完了周亞夫和梁王,讓我們重新把時間定位到七國之亂剛剛結束的時候。所謂勝者為王說話響,何況漢景帝本來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有功之臣,肯定是要獎勵的,那些叛亂的王爺和官員們,該赦免的就赦免,該不追究的也就不追究了。但是,現在削減你土地的時候就要到了,我也不像之前一樣一點一點的來了,乾脆就抄起大砍刀,我想給你留多少,你就給我剩多少。

漢景帝這回是結結實實的,吃了一頓飽飯,等他吃飽喝足之後,再看那些諸侯王們,絕大多人的人,手下只有一個郡的土地。這麼說可能還不夠形象,我給大家列舉幾個數字,在漢高祖的時候,諸侯國共計擁有42郡,而中央政府擁有15郡,到漢景帝打飽嗝的時候,諸侯國共計擁有26郡,中央政府擁有44郡。當然了,這郡的總數有了變化,可能和行政區域的變更有關係,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詳查。

這還不算完,漢景帝還把諸侯國的很多權力收回到中央,既然你們地盤小了,權力也小了,那也就不需要那麼多官員了,所以諸侯國的官吏也被大量的裁撤,諸侯國也就不再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

經過這些之後,諸侯國的勢力已經大大的削減了,再也沒有能力和政府叫板了。不過也有例外的,那就是梁國。因為在平叛期間,梁王不但站在朝廷這一方,還是絕對的中流砥柱,所以漢景帝也不好意思拿兄弟下手。

當然了,不下手也是暫時了,若干年之後,梁王比皇帝先走了一步,漢景帝就毫不客氣的動手了,內容差不多,只是形式委婉了一些,他把梁國分成了五部分,分別封給了梁王的五個兒子。這樣,大漢朝廷的威脅才算徹底解除。

諸侯王的問題搞定了,漢景帝又開始操心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太子的人選問題。雖說當年為了拉攏梁王,自己真真假假的說過要讓弟弟當繼承人,可畢竟自己的兒子一大堆,不是迫不得已,誰會讓弟弟接自己的班啊!

其實這個立太子說簡單也簡單,正房的薄皇后沒有生兒子,漢景帝最寵愛的慄妃給他生了好幾個兒子,順理成章的,慄妃的長子劉榮就立為了太子。慄妃本來就受寵,現在兒子當了太子,皇后還沒有兒子,這分明是要讓自己當皇后的節奏。從那以後,慄妃就有點抬下巴看天走路了。其實不但慄妃這麼想,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這就包括皇帝的姐姐長公主。

這長公主可是個精明人,雖然說和皇帝弟弟一直關係不錯,可她總想更進一步,長公主有個女兒,名叫阿嬌,比太子小不了幾歲,長公主就和慄妃商量,想親上加親,把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可長公主沒想到,慄妃一直對她就不是很爽,因為長公主為了討好皇帝,經常給皇帝送去美女,而慄妃害怕自己失去寵愛,因此一直記恨在心。這次長公主自己把臉貼了過來,兒子已經當了太子的慄妃毫不猶豫,就把後背甩給了長公主。

慄妃爽了,可長公主惱了,自己以前是皇帝的女兒,現在是皇帝的姐姐,哪裡受過這樣的氣啊,這也實在下不來臺了。哼,你家兒子不要我姑娘,皇帝又不止你一個兒子,她就把目光轉向了王夫人的兒子劉徹。王夫人當然是求之不得了,馬上同意了阿嬌和劉徹的親事,從此以後,慄妃的仇人又多了一個。

之後的時間裡,長公主是沒少向皇帝打了慄妃的小報告,一次兩次,皇帝沒往心裡去,三次四次,皇帝覺得有點心煩,五次六次之後,皇帝心裡也打起了鼓。有那麼一次,漢景帝生病了,身體虛弱的時候,當然是最寵愛的慄妃陪伴在身邊了,漢景帝就開始了試探,愛妃啊,你兒子已經當了太子,以後就是皇帝,要是哪一天我不在了,你要好好對待其他妃子和他們的孩子啊!

你再看咱們這位慄妃,她馬上就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做出一副苦大仇深狀,我哪敢對他們不好啊,要是她們不合起來欺負我,我就萬幸了,說完,嘴角還撇了一撇。看著慄妃的這副做派,再想想姐姐之前說的話,漢景帝嘆了口氣,低下了頭。姐姐說的對啊,這慄妃對我的其他老婆和兒子,真是不咋地,要是哪天我沒了,劉榮當了皇帝,這慄妃豈不是下一個呂后。那我的其他老婆和兒子,不就慘了,那劉氏子孫,豈不是又要經歷一場浩劫。從此以後,漢景帝就很少去慄妃那裡了。

王夫人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些,她覺得,應該再點一把火了,這王夫人並沒有自己動手,而是好心提醒一個大臣,現在太子已經當了很久了,那將來必定能接班當皇帝,可太子的生母還只是個妃子,皇帝其實早就想改立她當皇后了,你有點眼力勁啊。

這位也真實在,幾天後,一封奏摺就呈到了漢景帝的面前,陛下,這俗話說得好,子以母貴,母以子榮,太子是我大漢未來的接班人,他的母親就更該尊貴,可如今太子生母只是一個妃子,應該給她相應的名分,臣以為慄妃應該被立為皇后.

漢景帝這兩天心情才剛好一點,一看這奏摺是勃然大怒,混賬,你算個什麼東西,這是你該說的話嗎?推出去,砍了。殺了人之後,漢景帝非但沒有消氣,反而這火越來越大,這個人怎麼膽子這麼大,是誰給他撐腰?想來想去,肯定是慄妃!好啊,看來我是真沒看錯你,我還好好的,你就迫不及待的跳出來了。好好好,我馬上就讓你跳不動。

漢景帝想到做到,他不顧丞相周亞夫的勸阻,廢掉了太子,也廢掉了慄妃的前途。在拋棄了慄妃母子之後,漢景帝也著實冷靜了,皇后一直沒有兒子,卻一直佔著那麼一個位置,這難免讓人有想法,還是立個皇后,再立個太子吧。雖說太后一心想讓梁王當太子,可畢竟自己還有好些個兒子,還是在兒子裡選吧!

這剩下的候選人中,有長公主做盟友的王夫人可就脫穎而出了,就這樣,薄皇后被廢,王夫人被立為皇后,之後她的兒子膠東王劉徹,被立為太子。有了滿意的接班人的母親,當然了,也有了滿意的接班人,漢景帝長舒了一口氣,接下去,他還有一些事情要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漢朝有那麼一項法令,那就是,第一商人不能當官,第二犯過罪的官吏不能重新當官,第三上門女婿不能當官。漢景帝覺得,這三條都不太妥當,就大筆一揮,都給廢除了。

時間一點一點的往前走,日子一天一天的往下過,漢景帝就這樣慢慢的履行著大漢皇帝的職責,可大漢皇帝的職責沒那麼簡單,不單單是平叛和立接班人,因為他們還有一個鄰居,匈奴。

漢文帝的時候,和匈奴打了不少交道,可基本是能趕就趕,趕跑了就拉到,因為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到後來還是採取了老辦法,和親。大漢朝還是比較講究的,可匈奴人不是講究人,他們是有好處就要,好處要完了,就接著折騰,公元前148年,匈奴人又派兵入侵大漢的燕地。

漢景帝很搓火,一怒之下,下令斷絕了和匈奴的和親。可能是因為漢朝的強硬,也更可能是匈奴的內部原因,公元前147年,匈奴的兩個王率領部下投降了漢朝,漢景帝非常高興,再一次不顧丞相的勸阻,把帶頭的幾個人都封了侯,這也算在另外一個戰場打了一場勝仗。

對於封匈奴降將為侯的這個事情,漢景帝是覺得自己挺好不錯的,人家匈奴人根本就沒當回事,該搶搶,該跑跑,弄得漢景帝是好生不自在。漢景帝也明白,對於匈奴,是很難徹底根除了,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的裝備不行,缺少和人家賽跑的戰馬,可這些事情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漢景帝從繼位之後,就一直在這方面努力。

首先,他在老爹的基礎上,擴大了在西邊和北邊的養馬場,同時鼓勵各個諸侯國和民間飼養馬匹,給了養馬人不少的好處。這樣,大漢朝的馬匹逐漸多了起來。

其次,他繼續老爹的與民政策,繼續削減賦稅,儘量讓老百姓過得安生,讓民間的財富得到積攢,國家的實力得以增強。

漢景帝做的不錯,只可惜他的身體不爭氣,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病死在未央宮

他留給了兒子一個富足的國家,和一個打敗匈奴的使命。

漢景帝死後,劉徹繼位,這就是著名的漢武帝,蕩平匈奴,就是他最大的貢獻之一,為了讓大家好好的瞭解一下匈奴,我們在漢武帝登上歷史舞臺之前,先詳細介紹一下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