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216967338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火镰和火折子不是一个东西。
火镰是底层老百姓常用的。
他历史就是一个镰刀状的铁片和燧石,还有折叠起来的火绒。
火绒是用棉花、硝和树叶制成,一旦遇到火星就容易点着。
使用时,用火镰的燧石击打铁片,产生火星,然后点燃火绒。
点燃以后,吹几下就点火成功,不过吹也要有技巧。
火折子,则是另一个东西。
火折子不需要点火,是已经点着的东西。
它的主要成分也是火绒,但成分不同。除了棉花,树叶以外,还有硫磺、松香,樟脑等东西。
平时把他点燃,火折子始终处于一种点燃状态,但燃烧特别缓慢。
所以,拿出来只要一吹,就立即形成火焰。
火折子的优势是不用慢慢打火点燃,效率较高。缺点是他毕竟是缓慢燃烧,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燃尽。那么,火折子的价格就比较高。
火镰一般是劳动人民使用,火折子主要是富人和官员使用,因为后者比较方便。
萨沙
制作火折子并不复杂,用拇指粗细的一节竹筒七八公分长左右,再把火纸卷成粗细相当的密实纸卷塞进去,前端先用火烧成炭化后用竹筒做个盖子盖起来,用的时候火折子夹在手指前端火石紧挨着放在后端用火镰击打火石,击打三四下就能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熄灭的时候只能用竹盖子轻轻盖起来不能破坏掉前边的碳化断,让其缺氧自行熄灭。
电视剧那种一晃就燃的是竹盖有孔,因为纸卷卷的密度高,氧气供应又不太足所以短时间燃烧不快又不会熄灭,用的时候取下盖子接触充足氧气所以一晃就燃。
(关于火折子有一个延伸,全是亲身经历的事,秦岭以南有一名字很吉祥的市叫安康市,有一县为旬阳县,县有一城叫太极城,山环水抱形成一天然太极,
县下各个城镇均以水河命名,各河为汉水源流。其中有一河称为金河
河两边山势延绵,有一山为大洞山,山上满是残垣断壁,大多数都是在陡峭岩壁依山洞修建的躲匪寨子,山顶有一池,被我们称为脑池亚
山腰有一村莲花村,村子房屋黄土为墙青石板为顶,
村里有一个老头我爷爷,他最宝贝的有三样东西,一个是麂子皮缝制的小兜兜里边装着火镰火石和火折,还有一根旱烟袋,这两样东西很少离身,经常在腰间别着。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土巴酒罐罐,每顿必要喝一罐罐自己烧的土酒,
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去山上放牛,上至脑池亚,秋天山上满是红彤彤的刺果子,学名应该叫火棘果,牛羊自在吃草,我在土坎上用弯刀锉一个横洞,找来干草放洞里,爷爷打开火折用火镰在火石上磕三四下,引燃火折生火,洞上盖一个薄薄青石板,摘来红彤彤的刺果放在青石板上烙成果饼,酸酸甜甜很难忘怀!)
唐璧虎
关于火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用火取暖烹饪,但是对于保留火种这件事,一直是一个问题。在原始社会,你无法随身携带火把,在度过最早的钻木取火时代之后,人们发明出了最早的引火设备,火折子。
火折子,又叫火摺子,是一种小巧又方便的生火设备,和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武侠剧中,主角们经常会从腰带中取出一根棍子,吹一下,然后就会生出小火苗了,这个就是火折子。
不过同时代还有另外一种生火的工具叫火寸条,但是使用率和知名度都没有火折子高。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这是运用了化学原理的火折子,大多是封建帝王和官宦人家使用。
民间的火折子大多是用来抽水烟和生火。用很粗造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火苗熄灭了但还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留着火引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火折子根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577年,在此之前古人还是较多用钻木取火或者打火石和铁片取火。
时拾史事
在古代的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人从怀中掏出一匝长的圆柱物体,对着猛地一吹气,一缕明火就突然出现。其实古人使用的这件生火的法宝有个学名叫“火折子”,又名火摺子。
火折子为什么能够生火
古代的火折子大多是用一层很粗糙的土质烟卷卷成,用火点燃里面的再把它吹灭。这个时候虽然没有明火,但却有零星的火星在隐隐的燃烧。这火星就像灰烬中的余火一样,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灭。等到需要点火的时候,只要对准纸卷猛地一吹,便会燃烧生出火来。
火折子生火的原理在物理学上称为“复燃”:
氧气是物体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已经燃烧的物体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再次获得充足的氧气之后,物体会重新发生燃烧。
火折子就是利用外层的卷纸加上盖子隔绝空气,等到需要火的时候,打开盖子,氧气进来就会产生火了。
火折子的制作工艺
在古代,火折子的制作也根据经济程度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制作工艺。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火折子里面的生火材料。
有钱人家的火折子:
首先会选用红薯或者白薯的薯蔓泡在水中直至泡浓。然后加上棉花,芦苇等一起捶打并晒干,然后加上硝石、硫磺等易燃物质。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有些还会加入樟脑,松香等香料。
然后拧成绳或者长扁筒状(类似于棉灯的灯芯),将其放入一个竹子做成的筒里。
需要用火时,打开竹筒,轻轻一晃或者吹气便可,非常实用也非常简单。
贫苦人家的火折子:
由于引火之物一般的普通人家很难去获取到,所以穷人家的方法比较简单。
一般用普通的少给死人用的纸钱或者草纸,把它裁剪成比竹筒稍长一点,然后再卷成松紧度适中的烟卷,插进竹筒里点燃即可,然后盖上竹筒盖子。这样一个简单的火折子就完成了。
等到需要生火的时候,拔掉盖子对着火折子猛地一吹,便可生出火来。
这种火折子一般用于古代农村日常生火,或者是抽水烟。
古代由最初的钻木取火,到后来的火折子,再到现代的火柴和打火机,劳动人民是最有智慧的群体。
奇点历史
“创造性的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几百万年前,一场森林大火,给原始人类带来了火源。人类从自然界保留了火源,可以让人移居到寒冷的地方。后来发明了钻木取火与敲击取火来主动获取火源,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逐渐从根本上区别开了人与动物。
但是每次需要火,总不能都是钻木取火,而火折子的发明大大解决了这个问题。火折子是一种简单的生火设备,一般和火镰子、火石成一套。平时是放在竹筒里面,使用的时候只要轻轻一吹,就可以产生明火,从而满足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经常战乱四起,军队物资缺乏不说,甚至经常没有火用来生火造饭。幸亏一个宫女发明了火折子,才解决了燃眉之急。当时的火折子是用纸卷成的紧密纸筒,先提前用火点燃之后再熄灭。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火星,放在竹筒里面,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不灭。
但这种纸不是简单的草纸,是经过特殊工艺制成,也是火折子的主要成分。火折子所用的纸,原料取自番薯藤蔓。先用水浸泡至充水膨胀,取出后在石板上捶打。之后混合棉花,芦苇等坚韧纤维物,继续捶打至干扁,最后再晒干。
晒干之后向其中加入硝石粉末、硫磺粉末、松香粉末等易燃物。混合之后继续捶打,将捶打物捻成绳条状。用明火点燃后,将其熄灭装进竹筒。但是必须紧密,尽量减少空气的存在,防止还没来得及使用就燃尽。使用的时候,只要拔开筒帽即可使用。但是使用时需要吹一口气,要求吹起必须短促有力,吹气量大。
没有使用火折子之前,人们都是靠打火石取火。打火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靠摩擦产生火星,再与火绒配合引火。火石的发现也是从炼铁中得来,之后作为主要引火工具。但是碰到天气阴潮湿,很容易无法生火。火折子的发明,大大减弱了天气的影响。
真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什么都能想出来。
史之策
在近代火柴传入中国前,古装武打片里常用来引火的“火摺子”,是中国古代民间常用的引火器具。
不过,虽说好些朋友把火摺子称为古代版的“火柴”,但火摺子与火柴,还是不太一样。最像火柴的,应该是比火摺子更晚出现的另一种引火器具“火寸条”,以宋朝《清异录》记载:宋初有人把松木条浸泡在硫磺里,做成一种可以引火的木条,一接触摩擦就剧烈燃烧,当时也被称为“引光奴”,后来则叫做“火寸条”,在市场上大量售卖,到明代又被叫做“发烛”。以燃烧方式说,“火寸条”才最像火柴。
为何这样说?可以看看火摺子的成分与性能。火摺子的诞生,以史料记载,其实比“火寸条”早得多,早在南北朝北齐时期就已应用。它的用法更与“火柴”不同,比较廉价的“火摺子”,一般是把草纸卷起来,插进竹筒后点燃,之后盖住盖子,让竹筒内的草纸卷保持半燃烧状态,用的时候就取出来轻轻吹着,就可以用来点火。但这一类的火摺子,造价便宜且引火难,想要用好,全凭生活经验。
而比起这类廉价火摺子来,古代真正有钱人用的火摺子,做法就复杂的多,要把薯蔓在水中反复浸泡捶打,先加上棉花与芦苇缨子,然后再加入硝硫磺樟脑,就这样混搭成一个易燃的长筒。需要用的时候,就点燃一丁点,叫它保持微弱火光的状态在竹筒里,需要用的时候就迅速拿出来一晃,充满易燃物的火摺子,立刻就燃起熊熊火光,轻松方便引火照明。比起穷人用的“纸版火摺子”来,简直就是大不同。
不过,虽说穷富不同,这一类中国版的引火器具,无论是火摺子还是“火寸条”,无不方便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起同时代的西方人来,技术更是遥遥领先。看看中世纪的西方文学小说就知道,当时的欧洲人,点火打火都十分费力。直到19世纪,法国和德国相继发明了近代火柴,并作为“洋火”在近代传入中国,中国民间用“火摺子”的历史,才渐渐终止。
一支火摺子,见证了老一代的生活,也见证了古代中国人,用火方面的智慧创造。
我们爱历史
制作方法:
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
这些做工复杂的火折子用的时候十分方便,都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当然造价不菲,大多数的官宦和帝王都使用的是这种。
史料中关于火折子最早的记载是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战乱纷飞,当时的北齐腹背受敌,两线作战非常吃力。物资运输都成了问题,其他物资如果缺少的话凑合凑合还能过,没有火连烧饭都成了问题,在物质短缺的时候尤其缺少火种。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当时烧火的人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
这个时候火焰似有似无,就像火柴烧尽之后的余火,虽然没有火苗但是能够看到有光在隐隐燃烧,这样的状态能够保持很久。再次需要点火的时候只一吹,就会复燃。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吹火也需要技巧,需要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的气,才能够吹着。
为了方便携带,火折子是在这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拇指粗细的一节竹筒七八公分长左右,再把火纸卷成粗细相当的密实纸卷塞进去,前端先用火烧成炭化后用竹筒做个盖子盖起来,用的时候火折子夹在手指前端火石紧挨着放在后端用火镰击打火石,击打三四下就能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熄灭的时候只能用竹盖子轻轻盖起来不能破坏掉前边的碳化断,让其缺氧自行熄灭。
品读武器装备
火摺子大家都不陌生电视里经常看到取出来一吹就能烧,可以说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的必备之物。
火摺子一般的制作方法就是用糙纸卷成紧密的纸棒后放入拇指粗细的竹筒里,点燃后盖上盖子把火苗闷住,用的时候把盖子拿掉后吹一吹就会复燃。以前点烟袋就用这个。
富贵人家是将植物藤蔓掺上棉花反复捶打到絮状晒干,加上硝、硫磺、松香等易燃物拧成绳后装入筒内,点燃后盖上盖子即可。使用的时候取出一挥就能着。
一般盖子上都有一个很小的孔并不是密封。通常火镰子和火摺子、火石是一套,算是取火套装。
火摺子的原理类似于以前冬天生的炉子,晚上睡觉时把风门堵上后炉里面的煤就能坚持烧一宿。到了早晨打开风门就能烧起旺旺的炉火,炒菜做饭都可以。
火摺子虽然简单但是反映了我们的古人对于火的驾驭和利用,它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状态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一门土炮
火折子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火石,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就是山上经常能看见的白色石头。这种石头相互碰撞,加大摩擦会崩出火花。而火折子里面除了火石,还有相搭配的纸张或者棉花等,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
古时候,富人家用的火折子还添加了些香料、樟脑等材料,基本都不用吹的,用的时候晃一下就够了。
真正的火折子是一种极容易被点燃的草纸,从前农村多是用来点烟做火引的。
红黑圣西罗
我小时候看见过一种叫"纸媒(煤)”的引火物,长条片状,迎着风或者是用嘴吹吹,就有火星迸溅出来,然后靠近搓的松软的一种草,火星就把草点着了,再放上细树枝引火,就这么把火点着了。用完了,把这个片片塞进炉子旁边的墙缝里。我好奇的过去想看看,人家不让小孩动,大概是怕失火。😂我就缠着我父亲,因为他手里有一片,正在抽旱烟锅子。😊那家的主人是个老汉,从火墙上拿过来一个长木盒,打开盒盖拿出一张,笑眯眯的递给我,我仔细看看,表面黑色的下面隐约有木纹,闻一闻有股硫磺味,吹了吹没有火星子。他们大人们都哈哈大笑!😊旁边一个妇女过来,拿过我手里的片片,撕了一小条,把我父亲手里的片片接过来,把两个片片叠在一起,一吹,火星落在小的片片上,又吹了几次,把那片大的又给了我父亲,小的递给我,说道:吹!我接过来一吹,也有火星了!😊走的时候,他们家又给我一个小竹筒,把那纸片着火的一头塞进去,让我手里握着。我回了家,和我哥哥们研究了半天,觉得这个东西,八成是桦树皮和硫磺还有别的东西做的。😊我们也用桦树皮和硫磺煮在一起,晾干后没有这个效果。那个人家好像是东北人。以后也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