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經深入骨髓!

5.11是世界肥胖日,我們就聊聊肥胖的那些事!

那麼什麼才是標準體重?

那麼超重是如何給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的呢?

胖子和瘦子誰更長壽?

FDA唯一批准的減肥藥物是什麼?

什麼是減肥手術?

神經性厭食貪食綜合症?

“瘦素“”能成為減肥的希望麼?

肥胖會成為人類邁不過的坎麼?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除了要和外敵戰鬥,沒有一天不和自己的體重作戰,一會需要維持體重,一會又得減輕體重。體重不僅僅是體重計上的數字,而是從社會、審美、健康、醫學、心理等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減肥是永恆的話題,這一句話本身存在問題。至少幾百年前絕不可能成立。在人類歷史上,飢寒交迫尚未解決的時候,談何減肥,只有維持體重,保存能量才是生命的主題。

高熱量的食物對人不好,為什麼總是戒不掉。但是如果想想外面祖先的飲食習慣,甚至人類能發展至今的生存之道,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一碰到最甜、最高質量的食物就難以抵抗。採集時代的人類社會,高熱量的食物永遠供不應求,想吃甜食更是隻有某些熟透的水果,而且還面對個和其他動物,甚至更加高大強壯的猴子猩猩爭奪的處境。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次性吃個飽。捕獵時代的人類社會,捕獵動物更加難得,一旦獵殺到了動物,又沒有儲存的方式,只

能想辦法把這些熱量儲存在體內。

直到後來人們可以自己種植作物,這種情況就好轉了麼?

土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土豆的種植帶來了人口的激增。土豆產量高,適應性強,富含澱粉,在中世紀歐洲,一畝土豆田和一頭奶牛就可以養活一家人。但是,小麥和水稻這樣的食物卻更加受歡迎,這是因為他們可以更快的升高血糖。不僅有能更快的供給能量,也可以使能量更好的儲存。維持體重的食物在早期被認為是更優質的食物。正事因為米飯可以快速的升高血糖,人們在吃下一大碗米飯後可以更迅速的投入勞作和戰鬥,可能也是大面積種植水稻的中華民族在封建時代盛極一時的原因之一。

維持體重,甚至增加體重不僅僅能讓人類在蠻荒的時代更好的生存下去,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生養,延續基因。正因為如此,中國唐代,更是以胖為美。這樣的以胖為美同時反映在整個社會形態上,恢弘壯麗的詩詞,妖嬈多姿的歌舞。胖也反映了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富饒豐腴的追求。

直到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食物基本滿足了全人類的要求,甚至在很多地方開始過剩起來。胖,才慢慢的和疾病聯繫起來。人們對體重的理解才開始轉變,這個轉變不是循序漸進,而是突然逆轉。體重對於女孩來說,和年齡一樣,突然變成了敏感的話題。好在,體重還是一個可控的指標。

那麼什麼才是標準體重?

最廣泛認可的體重指標是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主要用於統計用途,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箇中立而可靠的指標,而BMI而理想指數是18至24。

醫學上對人體營養狀況的評價標準還有很多,體重只是最直觀的指標:還有可以測量的上臂圍、皮褶厚度;需要化驗檢查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甚至轉鐵蛋白的的水平都反應營養狀態;人體的氮平衡也可以被測量作為營養狀態的參考指標。所以體重只是一個最直觀的指標而已。這也是我們說的胖子未必就是營養狀態好的原因。

那麼超重是如何給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的呢?

超重會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當體重過大的時候,體內脂肪囤積過多,首先受累的就是全身的血管,這些血管的內壁被脂肪覆蓋,官腔變得僵硬和狹窄。心臟增加收縮的力量,這樣不僅造成高血壓,同時也提高了這些脆弱的血管破裂的風險。接下來,心臟會不堪重負,逐漸衰竭。其他器官由於得不到足夠的供血也會逐漸的衰弱,最後造成患者死亡。心腦血管疾病是造成人類死亡的最重要因素,肥胖毫無疑問是其重要的推手。以上的這些觀點基本已經被廣泛認可。

胖子和瘦子誰更長壽?

也有研究表明,體重稍高的人壽命更長。有人說超過標準體重10%~20%者死亡率最低。當體重過低或過高於30%時,才容易導致疾病發生,影響壽命。

研究人員推測,較胖的人之所以比較長壽是因為胖人的皮下脂肪層較厚,抗寒、抗病能力比常人強,更經得起疾病的“折磨”。而瘦人抵抗力相對較弱,對環境的適應性差,特別是對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傳染病,所以多病短命醫學研究還發現,女性如果從50歲時體重顯著減輕的話,她們易發生骨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雖然如此,現代社會的高能量飲食結構和科技帶來的運動不足造成人們的體重普遍偏高,尤其對於城市人口來說,幾乎不用擔心體重過輕。每逢佳節胖三斤,高興也吃,不高興也吃,長胖容易減肥難,減肥成為了永恆的話題。所以,筆者認為,除去長期受到疾病折磨或者是生活艱辛的人另當別論,大部分人體重還是越輕越好,不用擔心營養不良。

藥物減肥

或許你在電視電影上看到過200多斤的大胖子,不僅給生活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離不開家,離不開床。胖到一站起來關節和骨骼就會不堪重負,胖到即使躺在床上心臟也難以承受,呼吸困難。針對這一的情況,肥胖已成病態,需要醫學干預。

奧利司他最近熱潮,也是FDA唯一批准的減肥藥物。奧利司他是長效的特異性胃腸道脂肪酶抑制劑,能阻止甘油三酯水解為可吸收的遊離脂肪酸和單酰基甘油,使其不被吸收,從而減少熱量攝入,控制體重。

簡單的說奧利司他可以一直人體消化脂肪。這個藥物讓人民無法消化過多的脂肪,吃進去也不能吸收。但是藥物說明書上也要求患者低脂飲食,因為消化不掉的脂肪會直接派出了,那種每天拉肚子的狀況並不好受。而且藥物僅僅抑制了一部分的脂肪吸收,也就是相當於少吃了幾口肥肉而已,其他的高熱量食物依然可以導致發胖。

抽脂減肥

對於藥物不能控制的肥胖患者,外科手術成為減肥的唯一辦法。

抽脂手術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原理是通過負壓吸引的方法把身體某一部位多餘的脂肪給吸出來,以達到局部迅速瘦體的目的。

抽脂手術開始時,首先將一瓶特別配製的透明液體,注入患者的吸脂部位,該部位很快膨脹起來,它有兩個作用:一是進行局部麻醉,麻醉時間越長,鎮痛效果越好;另一是使脂肪細胞體積膨脹,繼而變成液化狀態,使導管可將其方便地吸出體外,它使手術的出血量明顯減少。

接下去開始做體外超聲乳化。只見醫生在吸脂部位塗上透明膠狀的藥劑,用一把超聲探頭開始在該患者的吸脂部位緩慢做循環運動,這個探頭是由微電腦控制的,通過體外超聲設備在皮下發出一定頻率、一定能量的超聲波,導致細胞破裂。

最後的步驟是吸出脂肪。尺把長的導管從小切口進入皮下,在吸脂部位四處出擊,隨後利用負壓,細胞碎片和被乳化的脂肪液體通過導管被吸出了體外。隨著“嗤嗤”的抽吸聲,只見黃色的泛著些許多氣泡的液體從導管通過軟管進入了放置在手術檯下的一尺來高的廣口瓶中,愈積愈多。這黃色液體就是脂肪。

脂肪抽吸的一次安全量是2000ml以下,一般地,門診抽吸量在800―1000毫升,住院患者可以在2000毫升左右。如果一次未能達到理想效果,可以再次手術,予以進一步的抽吸。國外許多學者認為就脂肪抽吸的目的來講,形體雕塑的意義要遠大於減肥本身。因為如果僅僅做手術不改變飲食結構,那麼吸出的很快就會被吃下的熱量補充回來,甚至更胖。

所以說抽脂只能治標,那麼治本的方法是什麼。近年來開始廣泛應用的縮胃手術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縮胃減肥

縮胃手術有很多,胃繞道、胃束帶或者是袖狀胃切除手術。原理就是把胃的容量減小,或者讓胃的排空減慢。做了這樣手術的患者,術後最大的變化就是感覺吃兩口就飽了,想吃多也吃不下。其中胃束帶手術屬於可逆性手術,把胃用一個束帶紮成葫蘆狀,食物只能填滿前面的小葫蘆,而食物通過葫蘆中間的時候,不僅速度會很慢,而且患者本身會有極大的飽脹感。等到成功改變了患者的飲食狀態、減肥成功,或者是患者不耐受這樣的飽脹感,都可以選擇抽出束帶,讓胃的形態恢復原狀。

神經性厭食綜合徵

當然胖瘦不光與健康相關,更體現著年輕女性對於美永恆追求。S號的衣服,反手摸肚臍,甚至A4腰,成為了堅持餓肚子的理由。

其實,的確有這樣一部分人,遭受著低體重的折磨。我要說的不是食不果腹的難民,而是一種奇怪的疾病:神經性厭食綜合徵。

你也許看過美國的暴瘦名模,也許看過安妮寶貝的《蓮花》,裡面的主人公都患有神經性厭食綜合徵。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神經性厭食的患者每天的僅僅在吃上就收到百般折磨。

這個級別的特徵是以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而對體重和體型的極度關注,盲目追求苗條,體重顯著減輕,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神經性厭食往往和神經性貪食交替發生,是一種難以控制的心理問題。患者間歇性的暴飲暴食,然後由於心理敏感,擔心體重變化往往採取摳吐的方法。嚴重患者可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從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後死於心臟併發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繼發感染、自殺等。

發病年齡及性別特徵國內外相仿。主要見於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其發病的兩個高峰為13~14歲和17~18或20歲,或許大家覺得減肥不易,但是減肥過度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極度痛苦。或許有一天醒來,你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想吃了,這時候你該高興還是悲哀呢?

“瘦素”

聽到這個名字就可以聯想到這是一個和體重密切相關的發現。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教授弗裡德曼(這個弗裡德曼可不是諾貝爾經濟學家的米爾頓·弗裡德曼,但是關於他的故事非常多,他也是一個聰明和執著的科學家)和他的同事們 在1994年12月份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瘦素基因,一個我們自身的脂肪組織產生的、能夠抑制我們的胃口、保持我們體型的神奇“減肥”分子。

瘦素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取得了成功,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同時證實了瘦素基因缺乏的患者出現了遺傳家族性的肥胖。眼看著好像人類的肥胖狀態就可以得到控制。

1997年6月,一項165名參與臨床試驗的健康人參與了臨床試驗,瘦素蛋白的安全性得到確認。但是兩年後,負責瘦素藥物研製的的安進公司低調公開了瘦素臨床試驗的最終結果。人們看到,儘管肥胖症患者注射瘦素後確實出現了短時間的體重下降,但是該效果很快消失,患者體重持續反彈,瘦素對減輕肥胖症、以及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毫無作用。

瘦素可以減輕體重,但是作為減肥藥物開發為何失敗?最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其中的秘密。由於真正因為瘦素缺乏的患者微乎其微,單純性肥胖患者的病因是什麼?其實是現代生活方式:攝食過量、是用過度的高脂肪食物、運動減少。

有些肥胖患者甚至有反饋性的瘦素升高,也就是說機體察覺到自己已經過胖,想要多分泌瘦素來控制體重,然而分泌再多的瘦素都失去了效果。這一點,讓醫生們很快想到了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的水平不低,但是卻出現了“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已經不敏感,正常劑量的胰島素已經起不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這也是很多糖尿病多年的患者需要超大劑量的注射胰島素,同時還必須嚴格控制飲食才能穩定血糖的原因。

肥胖會成為人類邁不過的那道坎麼?

其實筆者認為瘦素藥物的暫時失敗,並不是故事的結局。畢竟人類開始認識到肥胖的危害,並且嘗試控制體重僅僅有幾十年的歷史。這一點相比於其他疾病的研究還是非常短暫。當科學家們把肥胖和糖尿病一樣重視並且投入大量研究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控制體重的藥物應該不是難事。

其實從根本上想想,人類不是不想運動,也不是不會運動,而是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肥胖可以算作是科技的副作用吧。但是科技一直在解決者自身發展所帶來的副作用,比如科技讓人類失去了爬樹的技能,卻創造遠程武器甚至飛機,讓人類達到了攀爬所達不到的高度;科技讓人失去了消化生食的技能,卻創造了無數神奇的烹飪方法,讓人類得意嚐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縱觀歷史長河,肥胖問題在這個時代雖然表現的突出,但一定會被人類的智慧所化解。不用過於擔心,至少在藥物研發之前,我們還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兩大法寶來控制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