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帶孩子實際上是很輕鬆的,如果你很累,那一定是你帶錯了。”——馬來西亞心理學博士、親子教育專家 林文采

帶孩子不僅僅要付出辛勞,更需要動腦子、花心思,做了媽媽的人都深有體會。但為什麼有四個孩子的林老師並不把養育孩子當做負擔,而我們往往只帶一個娃就累到崩潰呢?究竟是什麼在增加我們帶娃的疲憊呢?是依賴!是太多的代勞和的被需要,讓孩子遲遲邁不出獨立行走的第一步。親子教養不能一蹴而就,要讓孩子更獨立,媽媽少受累,我們又該從何入手呢?我們說,扭轉孩子的依賴心理,要從親子間的溝通方式改起。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先和大家分享一位媽媽和兒子的故事。尚明的媽媽有兩個兒子,哥哥還好,弟弟尚明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所以家人什麼都不讓他做,而且每天給他大補,三年級就120斤了!走路慢地踩不死螞蟻,上下學不遠但還要司機送,學習不好,經常在課堂上睡覺。但媽媽和尚明的溝通卻常常是這樣的:

“這次三門考及格了!走,媽媽獎勵你去吃比薩!下次如果三門能考到平均分75,媽媽帶你出國去玩!”。

“真聽話,知道做作業!就知道怎樣讓媽媽開心!”

“這段時間老師沒有請家長,兒子你真棒!媽媽真為你驕傲!”

就這樣,尚明一直在原地踏步。後來,每當他不想做事不想學習時,就會問媽媽“這次考及格獎勵什麼?”

能看得出來,尚明媽媽是想激勵孩子,但這種溝通方式能激勵到孩子嗎?有沒有發現,這些話總是在強調結果?而如果結果達不到媽媽的要求,那些獎勵還會有嗎?當孩子行動的動力是想要得到認可和獎勵,就會逐漸依賴這種來自權威的認可。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尚明媽媽的這種激勵我們稱之為“表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arol Dweck博士曾通過研究發現,表揚會造成孩子成為“尋求認可上癮者”,卻並不能夠幫助孩子增強他們的自尊。表揚還會妨礙孩子去承擔風險,導致他們容易選擇簡單的任務,不願意主動承擔,最後只能依賴於父母。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Carol Dweck博士

接下來再給大家分享另一位家長的做法。Alex媽媽也有兩個孩子,那天她欣喜地告訴我改變溝通方式帶給兩兄弟行動上的變化:

“上週天,哥哥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到洗碗槽,我趕快說‘謝謝哥哥把自己的碗放回洗碗槽,幫了媽媽一個大忙!謝謝’我說了兩遍謝謝。哥哥有點驚訝但很開心,回房間又出來,把桌上的碗筷都收拾了,我依然很鎮定、很鄭重地和他說謝謝。4歲的弟弟看到哥哥這樣,也忙不迭地去拿盤子,我依然說‘謝謝弟弟把盤子放到洗碗槽’。”

“現在哥哥主動認領了餐後收拾碗筷的家務活。弟弟湊熱鬧也認領了餐前擺碗筷的任務。我覺得表達我們的感謝,對孩子很重要,尤其是感謝的事情越具體,孩子越有動力,越有獲得感。我已經嘗試把這種鼓勵用到了很多場合。”

“比如,弟弟把拼了很久的樂高拿給我看說他成功了,我就說‘哇,你這次沒有媽媽的協助,自己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哥哥拿著他的數學考卷讓我簽字,我會說‘嗯,你付出了努力,你應該得到這個分數!我相信你英語和語文一樣能比上次考得要好’;當哥哥說他的零花錢已經攢夠了,可以買他喜歡的耳機和運動鞋,問我他應該買哪種款式的時候,我會說‘我相信你自己能決定什麼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每次說這些話的時候,我自己都感覺很有力量!”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Alex媽媽讓我看到,她已經掌握了鼓勵的精髓——激勵到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學會評價自己,不需要向他人找認同感,不需要依賴父母幫著做什麼,孩子自己探索做事的力量就源源不斷。因為你開啟了他內在的小小發動機,激發孩子去探索、再探索。而這,都是鼓勵的功勞!那麼在鼓勵孩子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表達這份肯定和期待呢?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就像Alex媽媽一樣,看到孩子在勞動,馬上表示感謝,不要默默記在心裡而失去了一次向孩子表達你的鼓勵的機會,也不要等到之後的某個時機再想起來對孩子說。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將要感謝的行為和對孩子的期待說得越具體,孩子也就越清楚到底是哪些行為做對了,以後還要繼續。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越來越多的父母都能學會不對孩子直接宣洩情緒,不盲目否定孩子、打擊孩子。但這並不等於就要像尚明媽媽一樣盲目遷就、一味表揚,抑或對孩子“默默”祝福。鼓勵就要說出來,經常說,告訴孩子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你盲目的表揚,卻讓孩子一生都不會獨立行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博士在談到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時,曾經這樣比喻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通過恰當適時的鼓勵,開啟孩子內心探索世界的動力,拋開依賴,勇敢出發,獨立行走。只有先幫孩子擺脫了依賴心理,育兒才能不再令人疲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