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作者/孫老師

導語:

當下,企業的薪酬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常用的薪酬方式就達18種之多,但有一些薪酬方式不僅不能起到薪酬鼓舞的效果,反而對企業和員工都有損傷,比如“固定薪酬、底薪+提成”......

馬雲: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一、固定薪酬

  • 固定薪酬方式是最簡略、最傳統的薪酬方式
  • 薪資底子沒有上升空間,我只要在現有崗位不犯錯就行,做的好不好無所謂
  • 員工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旱澇保收。員工沒有動力和活力,固定薪酬養懶人、多閒人。
  • 只做安排給自己的作業,不會去自動幹活
  • 優秀人才在這種方式下拿的跟不幹活的相同多,那麼他必領會生不滿然後離任
馬雲: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比如一個員工工資是6000元,如果你給他加500元,那麼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1. 對企業多了一份歸屬感,有效期3個月;
  2. 對工資多了一份滿意,有效期不到6個月;
  3. 工作多了一份熱情、主動,有效期3-6個月。

通常6個月後,員工又會感覺到現在的工資太低了,並且隨著時間延長,如果老闆不繼續給他加薪,那將逐步影響到他工作的熱情與歸屬感。當然,也有可能即使你給他加薪依然留不住他。

二、底薪+提成

  1. 員工關注的只有業績,公司成本費用什麼的與他無關
  2. 業績做的好的人只要別的地方開的條件更好,就會跳槽
  3. 業績做的不好的人則會喪失信心,也容易提出離職

傳統的薪酬模式為什麼行不通?

任正非說過:你發的工資一定要與員工的價值是等同的,員工價值上不來,工資發的再多毫無用處,只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好的薪酬方案應該怎樣設計?

好的薪酬方案應該要具備激勵性、增長性、公平性、規範性四個特性。

  • 1.將剛性轉向彈性;
  • 2.將定薪級轉向定薪幅;
  • 3.將薪酬與績效掛鉤,轉向薪酬與績效融合;
  • 4.將以考核評估為導向,轉向以價值管理為導向。

這種激勵性薪酬模式,能夠最大限度調到員工積極性,幫助企業實現利潤快速增長!

馬雲的“人效思維”!

1、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2、欣賞有價值的失敗,獎勵堅持拿到結果的努力

3、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

4、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5、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馬雲: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如何讓員工比老闆更用心?

讓員工像老闆一樣操心企業,比老闆更用心幹活的薪酬績效模式。

推薦KSF增值加薪法——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

這種激勵性薪酬模式,提高員工積極性,幫助企業實現利潤翻番!

KSF加薪法

KSF和KPI有什麼區別?

1、無安全感和有相對安全感。

KPI:只要達不到指標(通常是很高的指標),不管是什麼原因,就扣錢。

KSF:指標以過去一年的平均值為基點,達到了基點,就不扣錢,不獎錢(做到平均值不難吧?)

2、無激勵性和高激勵性。

KPI: 只要達到指標(高),員工就可以拿到應得的,注意,是應得的,沒有獎勵。超出再多,也不會超過預算。

KSF:只要到達了基點(合理),就可以達到應得的,超出了平均值,就獎錢。員工超得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越好的結果,企業從他創造的結果分一些獎勵給他,不吃虧吧?

3、壓力驅動和利益壓力雙向驅動

KPI:壓力驅動,做不到就扣錢,這是公司逼著我去做,能做就做,做不了就走。

KSF:做好了就獎錢,做的越多獎得越多,上不封頂,有這種好事,我為什麼不努力?(這種激勵機制下,不努力的員工還能要嗎?)

怎樣設計出富有激勵性的薪酬機制?

馬雲: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KSF是怎樣激勵員工拼命工作的?

  • 1、員工清晰的知道怎樣可以獲得高薪,因此工作有了方向
  • 2、員工的薪資完全與其所做的事情結合,你只有乾的多,你才拿的多
  • 3、公司整體會形成一個積極工作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員工幹活的動力更強

KSF模式是最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簡言之,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越賺錢。

以某生產經理KSF模式為例:

馬雲:企業要想做好,固定工資和底薪加提成必須遠離!要提高人效

第一步:選取生產經理這個崗位與企業利益密切相關的6-8個指標

總工藝毛利潤/生產工藝總產值/公司總報廢率/部門費用率/及時交貨率/生產工藝小時產值/員工流失人數/培訓

第二步:根據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設置相應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公司歷史數據計算出每個指標的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對員工來說比較容易達到,所以員工壓力不大。

對於企業來說,只做的不比去年差,所以平衡點上加薪不會增加成本。

第四步:將員工的薪酬分為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將寬帶薪酬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

第五步:根據平衡點和薪酬分配設置相應的獎勵刻度

  •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 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KSF的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而對企業來說,員工薪資越高,不僅不會增加成本,反而能為企業增加利潤。

總結:

老闆的最大兩個工作:搭配有效的薪酬績效激勵機制和選對人。當你應用了富有激勵性的薪酬績效制度後, 再差的人也會成為人才。搭建好機制,才能更好地激勵團隊,打造狼性企業!

企業不做績效管理,等於沒有管理,政府也一樣,中小企業主們,你還在用固定工資嗎?你的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是怎樣的?歡迎私信和孫老師交流。

文:孫老師

長期從事績效薪酬設計研究和實踐;

足跡踏遍五湖四海,為廣大企業提供薪酬績效落地輔導;

誓做企業薪酬績效改革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