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狂人”叶茂中:“好的广告从来都不让别人喜欢”

“广告狂人”叶茂中:“好的广告从来都不让别人喜欢”

叶茂中。(东方IC/图)

世界杯鏖战正酣,各路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共襄四年一度的流量盛举。在这场蹭热度大战中,投入资金相对微薄的三条互联网广告意外拔得头筹,成为人们竞相讨论、热议的焦点,赚足大众眼球。

资深广告人叶茂中操刀了其中的两条。“旅游之前为什么要上马蜂窝?”“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洗脑式的表达方式,成为这位“广告狂人”的标签,也招致外界诸多非议。

叶茂中拿过“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大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营销大师”,除了此次博出位的“马蜂窝”与“知乎”之外,“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怕冷就穿北极绒,地球人都知道”“关键时刻,怎能感冒”,等等家喻户晓的Slogan,皆出自叶茂中的手笔。

“招人烦是广告的特性”

南方周末:近期你制作的两则广告,“马蜂窝”和“知乎”引起很多争议,对这种重复、洗脑式的广告提出很多批评,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评价?

叶茂中:用电影、艺术的要求对待一个商业广告,你觉得公平么?广告就是广告,广告的属性就是为了销售,为了品牌的成长。广告是绝对的科学,艺术在里面的成分最多30%,但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艺术占比应该高达70%或者一半。

我是个艺术家,但是在我的广告里面,根本就把艺术放在一边,一切为商业服务。我也曾经为艺术做广告,办公室墙上的字画都是自己画的,但是,经验告诉我,好的广告从来都不让别人喜欢,招人烦是广告的特性。我要做的是根据科学的分析,逼着观众记住广告,消费产品。

我也不认为我的广告是重复,它是一个高水平的创作。比如说,知乎广告里说的,“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这里面没有一句话是重复,相反,是一种情绪的递进。

南方周末:网友拿你的广告与泰国广告对比,相比重复、轰炸,网友认为泰国广告有创意、有温情,在微博上好评如潮。

叶茂中:你要区别看待。出国把电视打开,美国、日本当地的广告,看不到那些创意,百分百告诉你,全都是在做促销。为什么大家老是拿我的广告跟泰国的广告比?泰国的广告能够把亚洲广告奖全拿了,但是一个能记住的品牌都没有,那才叫烂广告。

虽然对我的批评很多,但是我敢说,泰国的广告就是全世界最差的广告,创意征服了你,就是卖不动货。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碰到过愿意拿出一分钟的时长做一个广告的客户,有限的15秒是戴着枷锁跳舞,我认为我这个舞跳得最好。

南方周末:在你的理念里,衡量一条广告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叶茂中:就是销量、点击量。比如这次,马蜂窝跟知乎都登上APP热搜,下载量暴增。商业营销战和战争本质上相似,涉及到对利益的争夺,这是你死我活,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一切都是为了企业品牌和销量的增长。所有把广告理解为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品牌的增长,都是耍流氓。

消费者已经用下载量,证明了他们在支持这个广告。企业在投广告的时候,就是理性大于感性,科学大于艺术,销量高于一切。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拥抱混乱

南方周末:你策划制作广告的周期、流程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可遵循的规律、窍门?

叶茂中:可以归纳为九个字,“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

首先离不开调查研究,基本上,每一个成熟的客户都要有数据调研,我再来做分析。比如,人人车口号叫“好车不和坏车一起卖,每年拒绝100万辆坏车”,这个就是从研究当中得来的。虽然规模不如对手,但是抓住“不卖坏车”这个冲突点,最后人人车销量涨了四倍,

这不是偶然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都分析出来的。为了找到这次“知乎”广告里的一个声音,我自己就练了22天。

在具体的策略方面,比如说对媒体的选择,广告费很有限,媒体却很分散,这就是一个冲突,怎么选?应该集中火力,而非分散式推广。

南方周末:你与客户沟通的过程顺利不顺利?如果有问题,会不会想办法说服客户,还是按照甲方意见去做?

叶茂中:过程都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阻力。“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的创意在15分钟内通过,知乎老板在听过创意提案后,站起来说要追加双倍广告投入。

当然也有不顺利的时候,给海澜之家做的一句广告词,“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十多年前是不理解的,为什么不一年逛四次海澜之家,四季都去一趟?我说,因为这个不在于是去一次、两次还是四次,关键是制造和解决了一个冲突,就是男人不喜欢逛街,但有日常着装的需要,这就是冲突。

这只是插曲,90%以上的情况,都可以说服客户完全接受。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去谈生意,都是客户找上门。客户的问题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市场的冲突点也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我要做的就是为每一个企业发现需求,从冲突中洞察需求背后的奥秘,然后针对这个需求去做策略和创意。

南方周末:你多次提到“冲突”的理念,“冲突”也是你一本书的名字,怎么去理解冲突的含义?

叶茂中:冲突才能产生需求,没有冲突就没有需求。我早期也受西方营销理论的影响,但是后来发现,西方的营销理论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消费者害怕混乱,所以需要定位。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不再困难,消费者会拥抱混乱,因为混乱增加体验。冲突理论就是激发消费者的冲突,发现和创造新的需求。

我认为这次世界杯广告,可能会成为中国广告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引发了大家就理性跟感性、科学和艺术、现实与理想,“洗脑”广告和讲故事式广告之间的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