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我市降雨承載能力 有多大

近幾年,幾乎每年雨季都有持續降雨和暴雨等惡劣天氣出現。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發達城市,還是二三線中小城市,城市內澇“看海”新聞屢見不鮮,城市內澇問題也已成為繼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城市問題之後又一大城市病。

漯河排水排澇能力如何?排澇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算“合格”呢?排水系統能夠具備多大規模降雨承載能力才能“達標”?

一、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特殊易產生內澇。

漯河市城區處於平原地帶,雨水自然排放流速慢,一旦遇到強降雨天氣,需開啟外圍及沿河泵站抽排,才能及時排除雨水。同時,我市屬溫溼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749.2毫米至845.2毫米,雨水多集中在6月至8月底,目前就是我市的主汛期。如2017年“8·19”特大暴雨,我市9小時降雨量就達280.6毫米,可見我市全年降雨分佈不均。此外,由於城市熱島效應,夏季城區和郊區對流現象明顯加強,也加劇了局部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

二、排水系統建設歷史成因普遍存在。

據瞭解,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年(所謂暴雨強度的重現期指大於或等於該值的暴雨強度可能出現一次的平均間隔時間,它只是一個平均參考數據,並不一定多少年必須重現一次),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範規定的下限還要低。

而我市現有的排水排澇工程多興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排水管網設計標準也恰恰與我國多數城市一樣,甚至部分地段還低於一年一遇的標準。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多年前沒出現過城市積水問題呢?近年來,我市城市化發展迅速,城市路面硬化率高,造成城市土壤吸水能力下降;其次,城市框架逐年拉大,使得城市排水溝渠減少甚至消失殆盡,排水途徑減少;同時,在城市擴張後雨汙合流使得排水管網的壓力劇增;再者,當下環境氣候的變化,使得惡劣天氣頻發。雖然市城管局市政部門為備戰汛期多舉措並行,開展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市區排水管網和外圍出口的暢通,但一遇暴雨天氣,目前的排水管網仍難以滿足雨量及時(2小時以內)排放的需求,城市出現積水在所難免。

三、建設過高標準排水系統不現實。

既然如此,為何不加大排水管道建設來提高我市的排水能力問題呢?比如建設像國際都市一樣的能內部通車的排水長廊。這種一勞永逸的想法很好,但不現實。其次,由於排水管道幾乎都埋在地下,若要將地下所有的排水管道重新鋪設,必須全部挖開地面,將極大地影響廣大市民的正常生活,實際操作很困難。

四、告別“看海”指日可待。

目前我市已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籌建雨汙分流工程,雨汙分流的建設也是變相的擴寬排水渠道,建成後將大大提升排水流量,也可防治河道汙染。同時對易積水點排水管網進行局部改造,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市排水能力。此外,針對今年的強降雨過程,市政部門已經經歷了幾次考驗,達到了積水及時排除的效果,但是形勢不容樂觀,真正的高強度降雨還未到來,市城管局市政管理處將時刻關注天氣預警,在強降雨過程中做好防汛應急措施,在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全面開啟泵站抽排積水,確保我市安全度汛。

基於我市排水現狀,達到強降雨後“雨停無水”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理想狀態。根據以往經驗估算,積水完全排除24小時內100mm的中度降雨約需3小時、150mm以上大雨約需6小時、200mm以上暴雨等惡劣天氣約需12小時,在上述時限內排除積水是我們城市可承載的最大能力。 劉一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