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文案很火,爲什麼銷量跟不上?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毫無疑問,江小白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尤其是傳播層面。

開創性的表達瓶,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江小白式文案,屢屢刷屏,跟杜蕾斯一起成為互聯網文案代表;“杜蕾斯江小白敗了”,成為了標題黨們重要的“碰瓷體”。

江小白的IP深入人心,在重慶,成了一張新地方名片。

江小白的創新性溝通贏得了不少粉絲,不少年輕消費者把喝江小白作為了一種時尚化表達,作為了一種標籤。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然而,江小白的銷量卻與其知名度、影響力並不相稱。

江小白的銷量對業內透明度不高,網上有各種說法,盛初諮詢給的數據是16年銷量4億。預計17年可達到5億。據稱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全網銷售額約1.2億,佔總銷量的約30%。(現在想查到某個企業的全網銷售數據並不難,很快就能爬出來,看官們有興趣可以自行查查最新的)

江小白離職的一位高管,則在宣傳案例時稱,江小白的年銷量已經達到10個億。

但不管是4億還是5億,哪怕是宣稱的10億,在市場容量高達7000億的白酒行業只能算是“蠅量級”

一方面,傳播力是比肩茅臺、五糧液、遠超洋河、汾酒、古井貢的存在,另一方面,銷量卻僅相當於山東一個大型縣級酒廠,跟一線品牌幾十倍上百倍的差距,連二線品牌也遠遠不如,比光瓶酒不如老村長,比小瓶酒不如歪嘴郎。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說好的“營銷=傳播”呢?說好的新營銷標杆呢?這裡一定有什麼問題所在,值得所有老闆和市場人學習和深思。

1

“在石頭上擠牛奶”

江小白看上去有點苦逼

“文藝青年江小白”,人格化塑造,創意化情緒表達,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這點,江小白做到了,而且極為成功。但在引發消費上卻沒那麼理想。

觸發了巨大流量,轉化卻很少,留存更少。

奧格威當年講過一個例子,一個政治家在演講,講完後,大家喝彩:講的真好!另一個政治家演講後,人們紛紛抄起傢伙:走,去幹那個王八蛋!

江小白好像就陷入了第一種尷尬,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人覺得是價格原因,相對其它光瓶酒、小酒,20塊100ml的江小白價格太高了。但實際上,對於社交屬性極強的白酒,價格從來不是問題,不同的價格不同的賣法。

大量的吐槽江小白“文案真扎心,酒是真難喝”,這也不是問題,覺得難喝多數是因為跟大部分傳統白酒對比的結果,一個喝慣了濃香白酒的,第一次喝茅臺照樣覺得難喝。

難道是江小白的市場基礎工作不好?事實恰恰相反,江小白的市場基礎工作非常紮實。

“持續的優秀內容輸出”,自不必說,這是目前江小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來個小插曲:在這種事情判斷上,總有人去故弄虛玄做過度解讀,喜歡說些所謂別人看不到的“背後原因”來顯示自己的牛逼,比如說江小白鋪貨能力多強,營銷體系有多強等等。這裡市場君大家一個粗淺的分析法來洞穿一些玄虛——購買誘因分析法

想要了解一個產品成功的本質原因,你去多瞭解一下顧客是出於什麼原因購買的。

如果顧客說我們是看了廣告去買的,那它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廣告,比如鴻茅藥酒、腦白金什麼的;

如果顧客多數說我們是看了你們終端搞活動買的,那根本原因就是終端拉動;

如果顧客說,我整天看到你們產品,實在不耐煩就買了,那是鋪貨好;如果顧客多數是聽別人介紹買的,那就是產品拉力強或者傳播誘因做的好…

這個粗淺分析法來自市調的定性研究,雖簡單但有較高準確率,我們平時做簡單的案例分析、營銷模擬演習,都可以採用這個,比聽忽悠和人云亦云靠譜多了。至於樣本偏差、複合型動機如何判斷、廣告如何才能打動人、終端活動如何更有效等等,那就是更專業的技術問題了。

江小白的終端基礎工作也很紮實,經銷體系良性,這都是業內稱道的。

廣告投入上不遺餘力同時很有章法,沒見過江小白的硬廣,但大量的電視劇植入、文化活動、冠名等投入不菲,這幾年,每年應有上千萬的廣告費。

而江小白在電商平臺上的推廣也非常誇張,最近看到能開的活動幾乎都在開。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如果說基礎工作沒問題,戰術又很精妙,那一定是在方向上存在問題。

江小白試圖讓年輕人接受一種新的飲酒理念、飲酒文化,甚至是新的品質標準、口味習慣。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年輕人不太喝白酒,對白酒缺乏話語權,傳統白酒中,這是個“雞肋”市場。想要這個雞肋有滋有味,必須進行強大的理念輸出,這是個很難做到的事情。

即便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做到,好不容培養起來的飲酒理念卻又很容易瓦解。跟公孫止的閉穴功夫一樣,屬於難練易破型的。

一是隨著年齡的增大,絕大部分飲酒者會接受主流的飲酒理念,“油膩中年”跟“茅五劍”才是標配,看人下酒碟才是江湖。江小白必須要面對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進行教育,翻來覆去成本很高。那種以為現在年輕人接受了,等他成熟後自然還接受只不過是幻想。

記得江小白剛出道時,給自己貼的標籤還是8090,現在已經不這麼貼了。因為六七年一過,年紀大一點的80後都奔四了,開始“油膩”,跟文藝青年談過戀愛之後,都傍了大款或找了個老實人嫁了。

二是即便江小白把年輕人的飲酒市場打開,把“雞肋”做成了“周黑鴨”,也難以建立防禦牆,抵擋主流酒文化的侵佔。互聯網帶給人的影響不是更個性了,而是更從眾了。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另外的大問題是,江小白的IP跟消費場景不和諧。

不管陶老闆給江小白的“人設”是什麼,但在傳播中,江小白給消費者的品牌人格化印記是“

禁慾系悶騷文藝男青年”,這個形象很成功,如果用在飲料、休閒食品、服飾甚至一些文化產品上,這個形象都沒問題。

但用在白酒上,江小白的品牌形象卻過於“陰柔”,跟固有認知中的酒局、酒文化融入度不高。

同樣是喝趴下,對比下紅星二鍋頭的“用子彈放倒敵人,用二鍋頭放倒兄弟”,再看一下江小白的“我把所有人喝趴下,就是為了和你說句悄悄話”。哪個有更多應景?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由於兩大方向上的問題,導致江小白雖然基本功紮實、投入巨大,影響力超強,工作做的很多很好,卻並沒有取得與之相匹配的銷售業績。

在一個錯誤的戰場打了場漂亮的戰役,贏得了萬眾歡呼,但其中甘苦自知。

某營銷專家曾引用科特勒的名言做過點評,“不要在石頭上擠牛奶”。 如果不是江小白公司強大的內容製造能力,可能早就掛掉了。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自媒體人喜歡刷江小白,因為自媒體人有大量的文藝青年,江小白的文案讓他們有共鳴,而渲染江小白的成功讓辛苦“碼字”的自媒體人更有成就感;

很多企業老闆喜歡刷江小白,因為好像有一條“不用做推廣,單憑玩玩創意”就能成功的道路,順便教訓下市場部或者乙方公司“寫走心文案”;

很多市場人也喜歡刷江小白,江小白熟練運營了自媒體傳播手段,IP、粉絲等概念齊全,會讓很多人誤認為這是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營銷案例。

而在筆者看來,不管江小白的陶老闆是否認可和了解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江小白的營銷都是對該理論一次成功應用:重視形象打造、品牌形象人格化、強調情緒溝通、文化導入策略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這是營銷2.0的產物,只不過江小白在手段上用了更多自媒體傳播,讓人覺得像是營銷3.0甚至4.0。

2

從品牌形象驅動到價值觀驅動

營銷3.0到4.0是工具和方法的升級,而從營銷2.0到3.0卻是質的飛躍。

營銷2.0是品牌驅動型,而營銷3.0和4.0是價值觀驅動型。

同樣是移動互聯下的營銷創新,為什麼賣硬件的小米被認為是家互聯網公司,而賣白酒的江小白卻被稱為創意公司、廣告公司?

江小白是品牌形象驅動型,引發受眾共鳴的是江小白的品牌形象、情緒表達,這對創意依賴很高。但對顧客的影響是風潮型的、即時型的,互動性不強。這也是移動互聯環境下,營銷2.0必須要向3.0進化的原因。

小米是價值觀驅動型,通過價值觀的共鳴,建立與顧客的連接,米粉、雷粉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又增強了這種被小米稱為“生態圈”的共盟。

江小白文案很火,為什麼銷量跟不上?

所以小米會不遺餘力的向業內傳播“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硬件綜合淨利率不超過5%”,正因為這個生態的存在,雷軍的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奮鬥”才能刷屏,並引來眾多行業大佬馬化騰郭廣昌們的強烈回覆,大佬們都希望企業內部和用戶能夠有“價值觀的共鳴”。

雷軍江湖人稱“雷布斯”,他在喬布斯那裡學來的精髓不是發佈會、不是情懷、不是粉絲營銷,而是掌握了價值觀驅動的營銷方法。

看看這些喬幫主的語錄,你就更能理解什麼是價值觀驅動。

“營銷有關價值觀… 蘋果的價值觀在於,相信富有激情的人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瘋狂的認為,能付諸實踐的人,才是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向那些瘋狂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傢伙們致敬。或許在一些人眼裡他們是瘋子,但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

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知道你想要稱為是什麼樣的人。任何其它事情都是次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