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是誰建的,有什麼歷史意義?

子矜987

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很樂意回答跟西安有關的話題。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南郊,位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斜對面,是我們西安最為著名的文化符號之一。

唐代是佛教在中國迅猛發展的時代,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頭百姓,信仰佛教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全國各地流行建造寺院和佛塔,以滿足信徒的精神需求。

大雁塔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造的。竣工於唐高宗永徽3年,即公元652年,總共7層,實質為9層,有兩層已經陷入地下。塔高64.5米,距今已有1366年,目前是中國最具有人文歷史的佛塔。經過這1000多年的風吹日曬,如今的大雁塔已經明顯朝西邊傾斜,站在大雁塔廣場上,完全能看到這個景象。

如果說得再具體一點,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為了獎賞大唐高僧玄奘的功德無量而建的。

唐玄奘從貞觀元年627年開始,一路跋山涉水,向西行程數萬裡,訪問了西方100多個佛教國家,耗費17年光陰,於644年給唐朝帶回了近千件佛經和佛像,以及其它跟佛教有關的寶貝。

唐僧回來後,唐太宗非常感動,準備大興土木,建一個聖地存放這些寶貝,同時,也準備給唐僧打造一個清靜的工作場所,能讓他安心把帶回來的梵文佛經翻譯完。到唐高宗手裡,這座寶塔終於建造好。

大雁塔跟慈恩寺的關係,就如同兒子與母親的關係。先是有了慈恩寺,之後,才在慈恩寺裡面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建造於648年,是皇太子李治為了緬懷慈母文德皇后,經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後,而建造祈福場所。在後來,李治當上皇帝后,正好有建造佛塔存放經書的需要,就順理成章,在慈恩寺裡邊建造了這座7層高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歷史意義,我覺得主要有兩點。

一是見證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的高度繁榮,是現代人研究唐朝風俗文化,人文思想,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證,同時,對研究唐代的建築藝術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印證了古代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擁有頻繁的文化交流活動,從側面也證明了唐代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包容開放,對其它國家的優秀文化從來都是兼收幷蓄,從而讓自身強大起來。


鴻鵠迎罡


隋代無漏寺,至唐高祖武德年間已近毀滅,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時為太子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恩典重建無漏寺,更名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因皇家認真的雪修造,規模宏大,佔地近四百畝,院落十餘,涵蓋大殿、大佛殿、翻經院、元果院等,房間數量近兩千,可謂震撼人心——大慈恩寺因此一舉成為長安城內最著名的佛寺。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歸來,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經凡657部。歸來後,玄奘法師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地翻譯佛經74部,達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後,玄奘成為主持,為求安放舍利,防止經卷散失、火災等,“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玄奘準備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詔令朝廷進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對這段過往進行詳細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師曾自述誠願,……願千佛同觀,氛氳聖蹟,與二儀齊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師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沒有按照當時中國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進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層,都保存相當數量的佛舍利和經書,使用材料為磚面土心,管中窺豹,玄奘恢復佛塔地位之心可見一斑。

長安年間(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磚為建材,並將五層改為七層,恢復了樓閣塔的形制,高達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渾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學文化涵養,較前人所建更合符遊客之心,後來竟逐漸被開發出了“雁塔題名”的俗世遊覽“項目”,這又為它積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學底蘊。

重建起來的大雁塔,在穩固性能上,遠較磚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強,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於世,度過了‘住劫’中最艱難、最寂寞的時光”,雖大慈恩寺屢次遭遇兵禍損毀,但大雁塔卻屹立不倒。

以青磚為建材的大雁塔,雖然不懼人禍,卻是抗不住天災,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時,不但塔身被震裂,就連塔頂也掉了下來。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對大雁塔進行了“維護”,在外表上加了層兩尺厚的“塔殼”,此後,雖風流人物過盡,而獨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經數次損毀,到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對該寺廟進行整修,到如今,已經形成規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風景區。


煮酒君談史

大雁塔是西安的標誌建築,是這座城市的logo!

大雁塔是唐僧建的,即玄奘法師。為什麼建?為了存放從西天取經帶回來的“經”。

根據記載,那些經並非紙質書,很多是寫在貝多羅樹葉梵文經,需要乾燥的保存環境。而塔在佛教中又是很神聖的建築。於是玄奘給唐高宗打報告,申請修一座高大的石塔。

高宗李治看了看設計圖和工程預算,再看看財政收入,覺得工程太大了。於是建議改為磚塔,避免工程大,法師過於勞累。玄奘也只好愉快的答應了,並親自組織設計施工。玄奘當時是大唐佛教協會主席。

據說最初修了五層,外面是磚,裡面是三合土,再掏出空間,並沒有登塔的樓梯之類。外形仿造天竺的佛陀伽耶塔。長安城規劃委員會主任李治看過之後,覺得與城市整體風格不協調,就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了整改,並加到九層。女皇武則天更是熱衷於創新,再次改造,一說為十層,一說為七層。具體信息也沒有辦法準確考證。

到了晚唐,唐武宗在全國推行滅佛運動,大量拆毀寺院佛塔。一些小將們躍躍欲試對這個地標下手。但因為大雁塔及大慈恩寺的特殊地位,與皇家祖宗的淵源,倖免被毀。

過了很多年,大慈恩寺早已不存。明代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繕了大雁塔,用半米多厚的磚把唐代塔給包了起來,即今天的所見。

大雁塔的地理位置,並非當初的大慈恩寺,而是塔院。大慈恩寺是高宗李治當太子時,為紀念生母長孫皇后而修,並聘請取經回來的玄奘為第一任住持。且將大慈恩寺作為長安的經書翻譯工作基地。現在塔下慈恩寺,是明清修復的,所存建築鐘鼓樓為清代,其他都是近年重建的。唐代大慈恩寺的位置建立了遺址公園,以作紀念!


幾葦渡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處的慈恩寺西院,建於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經回國後,從弘福寺移到這座寺裡專譯佛經,創立

法相宗,並倡議修建大雁塔,貯藏從印度帶回的經像。建塔時,他親自擔筐運送磚石。塔基仿照印度韃櫬[chèn襯]國佛塔的樣式,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塔的最上層原來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書寫,稱“雁塔聖教”,是書法中的精品,現嵌在塔下南門洞兩側壁間。


慈恩寺早於大雁塔,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后以報答養育之恩而修建"慈恩寺"。當時,共有十三處院落,房屋達一千九百八十七間,並請赴印度取經回國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務,著名的畫家

閻立本、吳道子都在此繪製過壁畫,可見規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內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從印度帶回來的經籍。現在的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隻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為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曆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裡,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蹟。



大雁塔的得名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採用這種形制。另一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說,當初佛教有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佛教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正好這天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道:“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折翅墜地。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再一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沙漠,後來得到大雁引領,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了報答菩薩所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它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也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誌之一。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標性建築。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高度。它原是為玄奘法師而建,用於收藏從印度帶回的梵文經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於唐帝國最興盛的時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歲,初登帝位、意氣風發。這一年,吐谷渾、新羅、高麗、百濟遣使入貢;全國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300萬戶增加到了380萬戶;入宮剛一年多的武則天生下長子李弘。

玄奘法師回國從事經書翻譯工作已經7年。為了能妥善保管好歷盡千辛萬苦帶回的經像舍利,他上書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仿火難”為由,懇請在大慈恩寺端門之陽造一座石塔,並附上了圖表。在玄奘最初的設計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擬以顯大國之崇基為釋迦之故跡。”可見,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樣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決了這個方案,他認為“所營功大,恐難卒成”。最後,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磚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蘇),共五層,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時兩年,玄奘甚至“親負箕畚,擔運磚石”。可惜這座塔由於是磚表土心,質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漸坍塌了。

長安年間(701—704年),武則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磚石砌築,“依東夏剎表舊式”,共七層,高三百尺,現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無論是一百九十尺還是三百尺,從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稱唐代的摩天大樓。

另外,從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開始,凡新科進士及第後,必到慈恩寺塔下舉行轟動京城的題名活動。天下學子無不以“雁塔題名”為夢想和榮耀。據史料分析,僅在唐代的8000餘名進士中,約有五、六千名曾題名大雁塔。


國家人文歷史

唐玄奘!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處的慈恩寺西院,建於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經回國後,從弘福寺移到這座寺裡專譯佛經,創立法相宗,並倡議修建大雁塔,貯藏從印度帶回的經像。建塔時,他親自擔筐運送磚石。塔基仿照印度韃櫬[chèn襯]國佛塔的樣式,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塔的最上層原來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書寫,稱“雁塔聖教”,是書法中的精品,現嵌在塔下南門洞兩側壁間。”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裡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玄奘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儀式。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託,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自唐代以來,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


笑談__天下

大雁塔在大慈恩寺西院內,大慈恩寺前身是隋代的無漏寺,是唐高宗李治紀念其母長孫皇后重修的,後寺名改為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取經回來後,求李治建塔譯經,塔為五層,後數十塌了。武則天時,再修,七層,頗雄偉,成景。遂有進士及第者,登塔留名,曰,雁塔題名,為雅事一樁,有名者近萬餘。現在,旺季,大慈恩寺門票50元,登塔再付30元。商業味兒濃了。


三門峽行者

話說悟空師徒一路打怪升級終於取了一堆經回來,這麼多經書,總得有地方放不是?當時的國家政府部門就撥了塊地,修一個塔來放書(其實就是一個高大上的放書的倉庫)。

經書是唐僧取來的,這倉庫修建自然也由他自己去主持建造!

據說這個塔下還有地宮,說不定藏著許多寶物,只是現在還沒挖掘出來。


小學生陪讀家長


風雨無阻128155263

🌠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