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浙江日報刊登市委書記陳龍的調研手機——探索「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新路

2018-07-04 06:3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探索“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新路

——關於金華基層治理創新的調研手記

金華基層黨建工作有許多亮點,包括創造出了“五星爭創”“全科幹部”等經驗,社會治理工作也可圈可點,但全市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多達80萬戶,基層矛盾糾紛多,信訪總量處於高位,維護穩定壓力仍然很大。如何抓住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找準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方式和有效途徑,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求發揮“1+1>2”的效應,實現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根據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要求,我帶著這一課題,深入到婺城區、金東區、武義縣、浦江縣等基層一線,聽聲音、看成效、尋經驗、找路徑,並作了深入思考。

黨員無違紀,村民才會無異訪

我來到武義縣白洋街道的後陳村調研,這是被譽為“後陳經驗”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的發源地。“後陳經驗”由習近平同志親自總結提煉,並先後8次作出重要批示,是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治國之策”。

村監委主任介紹說,“14年來,後陳村創造了群眾零上訪、幹部零違紀、工程零投訴、違規支出零入賬的‘四個零’奇蹟,成為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我想,這種自信與自豪正是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帶來的農村治理模式變化,“黨員無違紀,村民自然無異訪”。

“那麼,這一制度在運行中有出現監督力度下降的問題嗎?你們又是怎麼改進的?”我追問道。

“針對村務公開欄紙質報表1/3的人不去看,去看的人1/3看不懂,看懂的人1/3有疑問無直接反饋渠道等3個‘1/3’問題,我們每月15日向黨員大會述職、每季度向村民代表大會述職,會後,由黨員向村民反饋,按照網格劃分,以入戶走訪、發放《後陳月報》等形式,向聯繫戶傳達村務情況。推行這一做法後,村務公開真正從結果公開轉變到了過程公開,村民的議論也少了。”

看著鐫刻在“後陳經驗”展示館的這段話:“緊跟時代步伐,突出問題導向,不斷推陳出新,推進深化完善,使村務監督制度化、規範化、體系化,推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我想,這就是“後陳經驗”能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吧。下一步,我們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實舉措,不斷賦予“後陳經驗”新的時代內涵,讓“後陳經驗”更加出彩。

上訪變下訪,矛盾自然不出村

浦江“領導幹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推動創立的,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創舉。

我到浦江就領導下訪工作作了進一步瞭解。近年來,這個以群眾個性耿直較真著稱的地方,從全省信訪重點管理縣轉變成了全省甚至全國信訪工作的先進典型,年信訪總量從最高峰時的10307件(人)次下降到2017年的891件(人)次,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我想,總書記以上率下,親自推動上訪變下訪,使信訪工作從被動化為主動,更改變了領導幹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真正把宗旨意識、群眾觀念落實到行動中。

近年來,浦江縣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試點為契機,以大力整治環境為切入點,著力解決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問題,帶來了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黨風政風民風的根本好轉。浦江干部講了一個真實故事,印證了我的想法:“有位客商到浦江考察時忘記鎖車窗了,回來發現一位村民守在車邊照看車內的皮包。這位客商非常感動,說從百姓的素質就能折射出一個地方的政治和社會生態,當場決定到浦江來投資。”

我們要把總書記親自推動建立的這一制度進一步實踐好、發展好,推進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常態化,讓信訪群眾“最多跑一次”,努力將信訪事項終結在市縣鄉三級,打造新時代“浦江經驗”升級版。

基層組織強,治理基礎才紮實

我在金東區調研基層黨建時,街道書記向我介紹了多湖中央商務區城中村改造安置小區“紅色網格”做法:將街道分為若干網格,每個網格內配備有網格指導員、網格長、專職網格員以及若干紅色網格員,按照就親、就近、就便原則,每名紅色網格員聯繫5—10戶群眾,形成群眾反映、分層收集、上報掛號、分類處置、進度通報、反饋銷號等“六級”閉環處置機制。這一制度不僅切實增強了基層治理能力,還有力助推了中心工作開展。在多湖中央商務區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紅色網格員不僅自己帶頭簽訂協議,還挨家挨戶走訪所聯繫農戶,上門宣傳政策,幫助簽訂協議,3個社區587戶60多萬平方米,22天全面完成,創造了城中村改造徵遷史上的“金華速度”。

“紅色網格”的建立,充分說明基層黨建抓強了有戰鬥力,抓實了出生產力。由此,我聯想到金華流動人口管理問題。金華有330萬左右流動人口,東陽橫店就集聚了4.8萬“橫漂”,還有30萬左右的網商。各地都有探索創新,建立了“網商黨委”“橫漂黨支部”、流動黨員“十同”管理機制等,但是不夠系統、全面,需要在頂層設計上作出安排,可以以“紅色網格”為抓手,把黨的建設陣地從黨內拓展到黨外,以黨內資源引領帶動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的整合,實現“小事情不出格、大事情不出區域”。

進村掃碼制,促幹部真正“沉下去”

我在婺城區調研時,發現村裡的每戶人家門口都張貼著一張二維碼,拿出手機對著二維碼“掃一掃”,該農戶的基本信息就跳了出來,上面還顯示了相關需求和對幹部的意見建議。這是婺城區推行的幹部進村入戶掃二維碼工作制,黨員幹部下村走訪只需要掃碼、上傳圖片、錄入文字等信息,其聯繫工作的細節都會在雲平臺上清晰展現,鄉幹部也可通過這一平臺對走訪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同時,對瑣事糾紛、維穩事項、群眾需求等各種問題實時上傳,實現“雲”登記,推動問題跟蹤解決。

確實,黨員幹部聯村入戶,有少數同志“沉不下去”,存在“雨過地皮溼”的現象。婺城的幹部“掃碼制”,是幹部聯村聯黨建、黨員幹部聯鄰幫戶的一項管用舉措,能夠有效杜絕鄉鎮幹部“沉不下去”的現象,真正將基層工作延伸到每個角落。我們要積極響應“互聯網+政務”新形勢,大膽探索運用科技創新手段,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行動,為社會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下一步,還要探索農戶與黨員幹部“碼”上雙向互動機制,讓“最多跑一次”跑向群眾家門口。

把住基層黨建“紅線”,守住社會治理“底線”

四地的做法,看似毫無關聯,但都直指同一主題,取得了實際成效:“紅色網格”講的是黨的陣地問題,“浦江經驗”講的是為民宗旨問題,“後陳經驗”講的是民主監督問題,“進村掃碼”講的是工作作風問題,最終都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這充分說明,牢牢把住基層黨建“紅線”,就能守住社會治理“底線”,也能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對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的底氣和信心,工作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一要樹立科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開創的平安浙江建設的路子砥礪前行,這是工作的根本遵循;二要構建系統的制度體系,認真總結各縣(市、區)“黨建+”的好經驗好做法,將其固化上升為制度成果,全域化推進,打造“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金華標準;三要打造一支過硬的幹部隊伍,制度的生命在執行,執行的關鍵在幹部,抓幹部就要緊抓“關鍵少數”,在完善責任分工、考核督促、激勵獎懲等辦法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建平安金華的強大合力。在調研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5月10日製定下發了《關於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深化推廣“紅色網格”、深化拓展“後陳經驗”、深化完善“浦江經驗”、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全面構建社會治理組織保障體系等五大任務舉措,並在全市建設平安金華工作會議上作出全面部署。

通過在幾個地方的深入調研,我切身感受到基層幹部群眾的創新智慧,深深體會到“坐在辦公室裡只有問題,深入實踐總能找到辦法”。我將始終把大調研作為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工作要求,繼續用好這一法寶來推動工作,努力當好新時代金華答卷人。

【作者為中共金華市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