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棚改的前世今生看棚改去货币化,或是为了财政扩张挪腾空间?

从棚改的前世今生看棚改去货币化,或是为了财政扩张挪腾空间?

棚户区

前世:棚改工程14年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水岭,从那之后带来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

  • 13年之前棚改资金来源中,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作用不是压倒性的,棚改性质也是以“民生”为导向的,偏向于财政行为
  • 但14年起情况变了,开始更多依靠开发性金融支持,占70%以上,而始于14年春的棚改性质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带有货币政策的影子

这个转变的核心正是棚改货币化

(下图:从14年之后棚户改造货币化安置占比急速增加)

从棚改的前世今生看棚改去货币化,或是为了财政扩张挪腾空间?

为什么说14年后的棚改工程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增加呢?

举个例子:

  • 地方政府委托的征收事务所一般需要最多3个月在开工前排摸该调查地块居民的户籍,婚姻,亲属关系等情况;
  • 接下来再有之多3个月丈量棚改拆迁户的实际面积,核算装修成本
  • 然后花1-3年同拆迁户以户为单位进行价格协商,再后则是至多3个月拆除地上附着物。
  • 所以,若是不考虑少数个案,从流动性流出地方政府到收回至多5年,若是棚改专项贷款期限为15年,则该笔流动性有10年之久停留在地方政府

这样不但不体现在“政府赤字上”,而且属于“隐性债务”不计入政府杠杆率的分子端,这就是隐性债务的由来,而在国家全面降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自然是行不通的。

今生:怎么看这次棚改货币化改革呢的政策目的呢?

  • 除了上述说的从隐性债务到显性债务;
  • 还有退出托底功能,回归棚改本质——怎么理解呢?去年四季度到今年5月,地方上出现了棚改不受“先有预算,再发债”的约束而先签订购买协议再列入预算,导致审批过热,形成一定托底性质。
  • 另一大重要目的就是非标转标,解决“谁收支,谁举债,谁负责”的问题

所以很明显,除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

不断捋顺多级财政关系后,近期中国具有实施扩张而精准的财政政策的可能

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短期:棚改导致的地产周期集中抛压已过

中期:扩张而精准的财政政策正是目前孱弱的市场急需的强心剂之一,而方向也大概率会围绕今年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