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部」發了一份簡體字聲明……

全文如下圖:

臺灣“外交部”發了一份簡體字聲明……

  • 一來,相比較大陸使用簡體字,臺灣對使用繁體字似乎還透露出一股優越感;
  • 二來,臺灣社會對大陸人到底能不能識別繁體字是存在疑問的。

“臺灣政府從未有將太平島租借予外國的計畫”,應該是“計劃”而非“計畫”;“‘中華民國’係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也是“系”而非“係”。我猜,擬稿的工作人員八成是直接用word軟件繁轉簡轉出來的稿子,然後轉過之後又沒有重新審一遍稿子,才會有此貽笑大方的錯誤。

連經常在兩岸之間來往的大學生都知道,用word繁轉簡或者簡轉繁之後,一定要審一遍稿子,改一些系統產生的錯別字。這樣的常識,臺灣“外交部”工作人員都不知道,看來不僅是偷懶,還是知識水平不夠高,需要去大學重新回鍋重煉一下。

用簡體字虧大陸一下,吃一下豆腐,過個嘴癮,本來就是很小家子氣的做法,沒什麼高明可言。結果自己簡體字還寫錯,就是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凸顯自己的無知以及可笑。

都說民進黨的鍵盤俠戰隊世代已經開始執政了,如此看來真是誠不我欺。遇到爭議,只會提油救火,越解釋爭議越大,或者又產生新的爭議,完全於彌平爭議之事無補。這其中的代表,就是現在臺灣行政部門發言人徐國勇。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確實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於簡體字的使用可能還不是那麼熟練。或者說,臺灣人依據此經驗,也會覺得大陸人可能無法熟練識別繁體字。

但是事實上,撇開老一輩不說,大陸現在的年輕世代,基本都是“用簡識繁”,在使用方便和尊重傳統之間尋找平衡,大部分人閱讀繁體字都是沒有障礙的,繁簡之間的切換也能做到無縫接軌,對文字的意識形態上也沒有那麼上綱上線。

反倒是陸生到了臺灣,尤其在學校裡,被老師或同學問了太多“看繁體字沒問題吧”,難免不想翻白眼。更別說這其中有些還是包含揶揄之意的,當然大多數也確實是對陸生能不能識別繁體字的關心。

臺灣“外交部”發了一份簡體字聲明……

比如,在我參與的大學部課堂上,老師對於一些手寫的小測驗,完全不介意陸生寫簡體字。當然,也聽聞一些其他老師介意於此。在我研究所的課堂上,我的導師也要求我們提交報告一律用繁體字書寫打印,恰恰是因為有同學特別給陸生準備了簡體字版本,而導師做出統一課堂用字的要求,這也無可非議。

但事實上,很多臺灣老師在寫板書、記筆記的時候也都用簡體字,或者說繁簡混用,以實用便利為主。不管嘴上怎麼說,大家的身體都很誠實。我也遇到過意識形態上非常強調臺灣主體性和兩岸區隔的老師,放棄用臺灣的注音符號而使用大陸的漢語拼音,純粹是因為後者更方便。

雖然臺灣還是有不少人對於簡體字的使用可能還不是那麼熟練,也因此會產生類似對大陸人不熟習繁體字的想象。但對於臺灣下一代的年輕人來說,簡體字就沒有那麼陌生。

隨著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書籍、影視作品上的互通有無,日後簡體字在臺灣只會熟悉度更高。我們的課堂之上,現在也開始使用一些簡體字書籍,尤其是針對外國著作的譯著。

這也恰恰反映了中國大陸在綜合影響力上的提升變化,大陸翻譯的國外著作已經遠遠多於臺灣,間接在臺灣知識界輸出了一定程度的簡體字“軟實力”。這在以前“漢賊不兩立”的時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臺灣“外交部”發了一份簡體字聲明……

日月潭著名的阿嬤茶葉蛋也用簡體字來招攬大陸游客

漢字是維繫華人社會共同體最重要的媒介,或許可以不用加“之一”。漢字的簡化工程,也不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才開始的。中華文字的歷史,其實也可以被視為一部漢字不斷簡化的歷史。

從一開始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隸屬、楷書、行書、草書等,漢字都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尤其是刪繁就簡,以方便更多人的使用,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從而也使漢字成為中國人、華人最大的身份標識之一。

總而言之,無論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的一部分,都是中國字,也都是中華文化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繁體字沒有來得比較高貴,簡體字也沒有來得比較粗鄙。簡體字更不是什麼“殘體字”,倘若如是,那麼現在的繁體字相對中國之前的文字來說,也是“殘體字”。不要再做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無聊之爭。

在現實生活中,越是見識大、學識多的人,往往越能在繁簡之間兼容幷蓄、保持自己傳統的同時學習別人先進之處。使用不同繁簡體字的人,大家各用各的、能夠互通有無就好。真正厲害的是,我可以學習你的、理解你的,而不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故步自封、黔驢技窮地炫耀。

對於迷失在繁體字、簡體字之間的臺灣“外交部”而言,上述言論純屬本著良心的勸世之言。希望那些擬稿的工作人員,在熟練掌握繁體字的同時,也能不要犯最簡單的簡體字的錯誤,更不可使維繫兩岸文化同源的漢字淪為政治鬥爭、兩岸對抗的工具,最後落得個圈地自滅的悲慘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