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高密这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文/岳德成

在高密大牟家镇北端高密与平度交界处的胶莱河南岸,沿河岸呈东南、西北方向排列着两个村庄,西北边的村庄是大迟家,东南边的村庄是大孙家。两村地缘相接,沟壑相连,相距六、七里路的样子。就是这两个村庄,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被胶东区南海军区司令部、南海专署授予“钢铸联防”荣誉称号,并赠送锦旗一面,在高密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成为大牟家镇永标史册的红色印记。

笔者在征集高密党史资料期间,曾对“钢铁联防”的事迹进行过多方调查了解,现根据有关史料,对“钢铁联防”的由来始末加以回顾整理,以飨读者。

(一)

据史料记载,大迟家、大孙家均为明朝初年立村。大迟家是明朝洪武年间由迟姓人家从河北省南皮县迁此立村,取名迟家。后因南侧建小迟家,遂改称大迟家。大孙家则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海州(今连云港市)东南乡三岔迁此立村,原名槐树底孙家,1947年改称大孙家。

这两个坐落在胶莱河南岸的村庄,是周围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两个大村落。一是这两个村庄过去没有杂姓,大迟家村的人都姓迟,大孙家的人都姓孙,并且这两个村都人丁旺盛,村落较大,全村人都同宗同祖,血脉相连,十分团结,加之乡贤辈出,村望甚盛。二是这两个村庄地处地广人稀的高密、平度、昌邑三县交界之处,因天高皇帝远,官府鞭长莫及,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此地往往是匪患的肆虐之地,但由于这两个村人多势众,加之民风强悍,敢于斗争,匪贼轻易不敢前来骚扰。就拿大迟家来说,他们英勇抗击各种匪患侵袭骚扰的事迹,就屡屡见于史乘。

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4年,日军借口与德军交战,占领了胶济铁路。1915年3月的一天,驻在丈岭车站的几个日军在一个汉奸的带领下,来到胶莱河畔的大迟家一带村庄抢掠骚扰,闹得几个村庄鸡犬不宁,人人自危。当他们来到大迟家村时,抓住了迟乃凤的妻女欲行不轨,被邻居迟松兰看到,赶去阻拦。汉奸、日军恼羞成怒,将三人抓起来关押到村中的大庙里。

面对日军和汉奸的暴行,村民义愤填膺,在迟乃明、迟恩善的带领下,纷纷拿起土炮、锨镢、二齿钩子,涌到街上将日军和汉奸团团围住,群起追打。日军和汉奸见村民人多势众,众怒难犯,便退守到大庙里。村民将大庙围了起来,一面往里打枪,一面将点起火的秫秸捆往庙院里扔。霎时间,大庙里浓烟腾空,火焰四起。日军、汉奸见状,砸开大庙后窗翻墙逃出。

愤怒的群众哪里肯放,一个个蜂拥而上,呐喊追赶。迟恩善追到村东门外,经过一番搏斗,夺下一个日军的军刀,将他押回村里。迟乃明将一个日军追到邻村,在邻村村民的援助下,夺下了日军的枪支,将他押了回来。就这样,村民们不但救出了被日军抓捕关押的迟松兰等三人,还抓获了5名日军。满腔仇恨的村民将抓获日军砸死后扔到村后的胶莱河里。

第三天,大迟家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日军到村里烧杀抢掠,将村里大庙周围的300多间房屋全部烧毁。后来。人们将大迟家村民勇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故事编成了一块名叫“火烧迟家庙”的茂腔戏,在当地久唱不衰。

再如1934年4月,山东悍匪刘桂堂(绰号刘黒七),在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部署的重兵围剿下,流窜到大迟家一带的胶莱河畔。刘桂堂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最大匪枭,横行中国北部数省多年。其匪部凶残无比,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生灵涂炭。刘桂堂匪部流窜到大迟家一带后,就派匪兵到各村催粮索款。当催粮索款的匪兵来到大迟家村后,面对匪兵的威胁,大迟家村的村民义正辞严地告诉他们:“滚蛋吧,一文钱也没有!”随即,将送捐条的匪兵赶出了村。

强悍的匪徒没有想到村民的抗击会如此强烈,气急败坏地又向村里发起进攻,但又被村民猛烈的火力打了回来。就这样,匪徒发起了几次进攻,却始终攻不进村去。后来,匪徒想出一个诡计,一面将村外的房屋、草垛点上火,一面组织猛烈的火力向村里进攻,想乘村民在救火时首尾不能相顾之际攻进村去。村民见状,识破了匪徒的诡计,他们迅疾把人分成三股:一股在围墙上严守以待,防止匪徒从各个角落进犯;一股拿着武器对救火的村民进行掩护;一股带着救火工具进行救火。就这样,村民们一面抗击匪徒的进攻,一面救火,很快就将火扑灭了。

匪徒在村外与村民相持了两天两夜,却始终攻不进村去。村民尽管用的是土枪土炮,但凭借着村子围墙坚固,居高临下,又以逸待劳,损失很小,而匪徒却伤亡惨重。特别是他们怕长时间相持,引来官军围剿,不得不放弃进攻逃窜别处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4月的一天上午,大迟家村的村民正在田间忙碌着,突然,从村西南方向的大路上来了一群日军和汉奸,他们队不成队,行不成行大大咧咧地向村里走来。村民见状,一面放下手中的活计隐藏起来,一面派人赶回村里送信,让村里的女人、孩子躲避起来。

(二)

在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在解放区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这些新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大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这些党组织和政权大都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实行战时区划体制。如隶属南海专署的平南县,在解放战争初期从平度南部向南发展,在原高密的区划内的西北部魏家寨、大迟家一带建起了两个区级政权,一个是八寨区(原周戈庄镇区域),一个是斜沟区(原大牟家镇区域),大迟家、大孙家这两个村均属平南县斜沟区。

二是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各级党组织在建立人民政权的同时,都建起了武装组织。一般县一级的武装组织称为县大队,区一级的称区中队(或称区武工队),村一级则建立民兵自卫队。因村一级武装力量较为薄弱,为增强村级民兵组织的战斗力,就将相邻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一个联合民兵队,称为联防。联防,顾名思义,就是联合防范匪徒的进犯侵袭,一村发现敌情,相邻村庄的民兵就会迅疾赶来支援,共同守卫家园。因大迟家、大孙家两村相邻,就和周围几个村庄组成一个联防。由于大迟家、大孙家村大人多,村边沟深壕阔,围墙坚固,易守难攻,加上群众基础好,这一联防成为平南县南部最坚强的战斗堡垒,因此,斜沟区区委和区武工队的常驻这两个村。

(三)

大孙家的民兵知道,敌人不会善罢甘休,一定回来劫夺被截击的马车和物资,他们一面回村组织民兵和村民防范敌人的进攻,一面向区委进行汇报,并将藏匿在小沟头村的马车和物资秘密转移到小辛家村。果然,当天晚上,国民党高密县大队唐新江就派出了一个班,带着喇叭筒来到大孙家围墙外面喊话威胁,声称不把马车和物资送还,便要血洗大孙家。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大孙家民兵毫不惧怕,他们一面登上围墙与敌对骂,一面枪击喊话的敌兵。这时,区中队和大迟家发现大孙家有敌情后也迅速赶来支援。敌人见事不妙,急忙撤退逃走了。

敌人退去后,区委和大孙家的民兵预料敌人还会前来进行报复,因此,区中队和联防民兵进一步提高了警惕,做好了作战准备。

9月12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早饭后,国民党县大队唐新江又派出一个连,加上驻守斜沟区的王道宗匪部共200余人,在还乡团匪徒的带领下前来劫夺被截击的马车和物资。这伙匪徒先是直扑小沟头村,当他们得知马车和物资已转移到小辛家时,又直奔小辛家。匪徒们在小辛家找到了藏匿在村中的马车和物资,立即装车准备运走。

此时,夜里到胶高支队(当时在姜庄一带活动)开会回来的区委书记崔占宽正好带着区中队的一个班从小辛家村附近路过,发现了前来劫夺马车和物资的匪徒。当时,已有两辆马车被匪徒赶出村外,崔占宽见状,当机立断,他一面派人去大迟家、大孙家通知住在这两村的区中队和民兵前来参战,一面率领区中队战士对劫夺马车和物资的匪徒开火截击。

刚出村的匪徒受到区中队战士的猛烈狙击后,慌作一团,惊慌失措地退回村来。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我区中队人并不多,就又押着马车向村外冲去。这时,恰巧大孙家村的30多个民兵在民兵队长孙明光、孙炳治的带领下赶来投入战斗,随后,驻在大迟家的区中队的两个班和村里的100多名民兵也先后赶来支援。敌兵见区中队和联防民兵越来越多,一下子乱了阵脚,也顾不得进行还击,纷纷弃车而逃。区中队战士和民兵们随即对四处逃跑的敌兵穷追猛打,一直追出村外四、五里路。这次战斗,我区中队战士和民兵无一伤亡,敌兵不但没有劫夺回马车和物资,还被我击毙一人,击伤数人,缴获打枪一支。

匪军见威胁不成,随即向村里发起进攻。他们先从村庄的西南角发起进攻,守卫民兵沉着应战,伏身在围墙内一枪不发,等匪兵靠近围墙时,一齐猛掷手雷。手雷在敌群中开了花,有两个匪兵当场被炸死。很快,退回去的匪兵们在机枪的掩护下,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伏在围墙上的民兵黄金升,一枪就把机枪射手打死了。机枪旁的一个助手正准备接过机枪向村里射击,又被民兵张本亭一枪击毙了,匪军的机枪哑巴了,只好从村西南角撤退。

匪军见攻打村西南角不能得手,就转而攻打村东南角。匪兵在攻打到村东南角围墙时,被孙炳治等民兵一顿手雷给炸了回去。这时,闻讯前来增援的大迟家等村的联防民兵赶到了,从后面向匪军包抄过来。匪军见背腹受敌,只好仓皇撤退逃窜。这一仗,匪军不但扔下了17具尸体,还有9人被我民兵和区中队俘虏。

匪军攻打大孙家接连失败,觉着难以咽下这口恶气。9月19日(农历八月初五日)清晨,匪首王道宗联合当地的还乡团头子陆杰三共600多人,再次对大孙家进行袭击。攻打大孙家的匪兵在路过大迟家村时,被围墙上放哨的民兵发现,他们立即开枪报警。驻在大孙家的区委书记崔占宽听到枪声后,判断匪军可能进行报复,就立即组织区中队和民兵登上围墙严阵以待。匪军来到大孙家村外后,见村里没有任何动静,以为村里没有防备,就让匪兵悄悄地向村里攻去。当匪兵接近村寨大门时,围墙上的区中队战士和村民兵们扔出了手榴弹,步枪、土枪一齐射击,使冲在前面的20多名敌人应声倒地。这突如其来的还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慌忙退了回去。

不多会儿,王道宗又组织200多人,在机枪和小炮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守卫在围墙上的大孙家的民兵和武工队员沉着应战。孙清省、孙振忠和王成江等神枪手用大刀在围墙上挖了射击孔,瞄准敌人的机枪手和小炮手,几枪就将他们击毙了。匪军的机枪和小炮一被打哑,进攻的匪兵就不得又退了回去。

战斗持续到东南晌时,崔占宽见敌人仍没有撤走的迹象,担心时间一长,敌人兵力增加,民兵支撑不住,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与村民兵队长孙明光商量,由他突围出去,请求支援。崔占宽突围出去,在大孙家以北七八里地的地方,正好遇到崔家集区区长彭成森带领的200多名区中队员在该地活动。崔占宽说明情况后,俩人立即率领队伍疾奔大孙家。增援的队伍在经过大迟家时,大迟家的民兵也加入了进来。为了迷惑敌人,制造声势,他们在向大孙家行进的路上,让穿军装的区中队员走高处,让穿农民服装的民兵走洼处,使匪军搞不清虚实。围攻大孙家的匪兵见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见增援的大批人马赶来,慌忙向南撤退。王道宗的这次袭击,又付出了死伤50多人的代价。

1947年10月2日(农历八月十八日),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山东兵团发起了扭转胶东战场局势的胶河战役。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日),著名的“三合山战役”在平南县打响。三合山打响后,为阻止驻高密城的国民党军北上增援,大迟家、大孙家的联防民兵根据区委指示,在大迟家一带的胶莱河北岸布防,配合主力部队狙击北上增援之敌。

在胶莱河阻击战中,大迟家、大孙家的联防民兵打得勇敢顽强,受到参战主力部队首长的盛赞。

大迟家、大孙家的联防民兵越战越勇,成为平南县一带匪徒的心头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怂恿驻高密城的国民党正规军参加对大迟家、大孙家民兵的攻打,大迟家、大孙家的联防民兵参加胶莱河阻击战后,他们更是到处谎称大迟家、大孙家驻了八路军的两个主力团。在各路匪徒的鼓动下,驻高密的国民党军决定对大迟家、大孙家两个村进行进攻报复。

(四)

194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夜间,国民党驻在高密的第9师25团、26团和敌县大队共3000多人直奔大迟家和大孙家,清晨分别将两个村团团包围起来。

当时,斜沟区区长孙相桓、区中队长孙炳日和区各救会会长于德章带领区中队30多人驻大孙家,区委书记崔占宽带领区中队80多人驻大迟家。

这次国民党军是把大孙家、大迟家的民兵当正规军来攻打,他们把司令部设在小杜家,把大炮架在小杜家村北,目标分别对着2里路外的东北方向外的大孙家和西北方向的大迟家。敌25团主攻大孙家,敌26团主攻大迟家。

先说大孙家。

随着敌军靠近,民兵们发现这次来攻打的不是国民党的杂牌军,而是正规军。天亮后,敌军开始对大孙家进行炮击,密集的炮火像一条条火龙从围墙和民兵头上飞过去,村里顿时炮火连天,房倒屋塌,多处起火。但大孙家的民兵和群众,仍镇静自若,密切注视着敌人的进攻。一阵炮击之后,步兵开始进攻了,第一批有五、六十人,首先从东南角向围墙靠近,等敌军攻到围墙下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围墙上民兵的步枪、土枪、土炮一齐向敌人开火,手榴弹和土手雷也一齐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死伤多人,迅速退了回去。

敌第25团在第一次进攻之后被区中队和民兵打退后,在机枪、炮火的掩护下,又马上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但一次次的进攻均被击退,战斗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这时,敌人不但用大炮向村里狂轰滥炸,还来了两架飞机轮番扫射。一时间,全村硝烟弥漫,气氛更加紧张。而民兵和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而是越战越勇。区中队长孙炳日负了重伤,子弹打光,仍不下围墙,直到壮烈牺牲;区长孙相桓身负重伤,被群众抢救出来,他的18岁的女儿和弟媳、侄子一家数口牺牲;孙林太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埋住了半个身子,当看到敌人又冲上来时,用力挣脱出来,将一捆手榴弹投向敌人。在激战中,区各救会会长于德章在一条巷子里被五六个敌人围住,他沉着应战,一连拼倒了3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就这样,大孙家的民兵和区中队战士,直到傍晌时才撤出村里。

再说大迟家。

天蒙蒙亮时,大迟家巡逻的民兵也发现了敌情。崔占宽立即组织区中队和民兵上了围墙,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向。

天亮后,敌人对大迟家的炮击几乎与大孙家同时展开。进攻大迟家的敌人,企图从东门攻入村内,不料踩响了民兵埋设在东门外的地雷,当场就有六、七人丧命。在围墙上的区中队战士和民兵乘机向敌人猛烈开火,打死打伤了多名敌人,其中,一名敌军连长被击毙。

敌26团团长见从东门攻不进,又下令用炮火狂轰南门,结果南门被炸开了一个口子,20多个敌军顺着炸开的围墙口子冲了进来。崔占宽迅速组织火力将冲进村来的敌人打了回去,接着,组织民兵把炸开的口子堵好,并把一支大抬杆土炮、一门60炮安置在南门围墙上,对进犯之敌进行轰击,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进攻。

在抗击敌人的进攻中,大迟家村可以说是同仇敌忾,人人参战,其中最为人们津津称道的是83岁的老太太打退敌人偷袭的故事。这个老太太是迟善从的奶奶,当时83岁了。战斗打响后,她遵照家人的嘱咐躲在屋里没出来。半头晌的时候,她出来解手。她家住在村西南角的村边,她家的院墙紧挨着围墙。因当时,敌人在攻打村东门和南门,这里没有民兵防守。老太太趴在院墙头上往外一望,大吃一惊,她看到有五、六十个敌人从围墙外的苇湾里爬上来,猫着腰向村里冲来,眼看就要到了围墙。恰好在她家的院墙上平时就安着一台大抬杆土炮,正对着苇湾。早上,民兵上围墙的时候将火药、铁砂装满了大抬杆的炮膛,引火帽也按上了。也不知道老太太哪来的勇气,她急忙踮着小脚,跑到大抬杆旁,拾起院子里的一个“瓜打”(农村一种打地面的工具),猛然砸在大抬杆的引火帽。“轰”的一声巨响,大抬杆喷出的铁砂当场就使五六个敌人应声倒地,吓得其他敌人打着滚儿窜回了苇湾,再也没敢从这里进攻,甚至连尸体也没敢回来收。

战斗越来越激烈,敌人的飞机在头上盘旋,轮番扫射,并且在东、南边围墙附近扔下了几颗燃烧弹。傍晌时分,敌人终于用大炮在围墙上炸开了口子,几百人冲了进来,民兵和区中队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民兵迟守孟的肚子被炮弹皮炸得肠子流了出来,他用手把肠子掖进去,一只手捂着肚子,用另一只手竭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有的民兵和群众,在与敌人的拼杀中,有的腿被打断了仍与敌人扭打在一起,有的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在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临近中午,区中队和两村民兵终因寡不敌众,先后撤出村来。

国民党军进村后,对两村群众进行了疯狂报复。在大孙家,他们烧毁群众房屋200多间,抓去群众200余人,抢劫财物不计其数。在大迟家,他们烧毁了40多户村民的房屋,抓去群众300多人,抢去村民牛马等大牲畜100多头,其它财物无法计算。

大孙家、大迟家两村的民兵和群众,在这次迎战敌第9师的战斗中,激战6个多小时,毙敌50多名,伤敌80多名。同时,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两村民兵群众共牺牲80多人,其中,大孙家牺牲60多人,大迟家牺牲26人,两村伤亡总数近200人。

解放战争时期,高密这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岳德成,山东省高密市人。1957年生,1982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担任过高密一中语文教师、高密市委办公室秘书、高密市文化局副局长、高密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编著有《高密建国初期各项重大政治运动和工作回顾》《晏子传》等书籍,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