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为何最不喜欢秦叔宝?

游书斌

我国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座江山难”之说。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李世民一生不朽的丰碑,然而就是这样的君王,人们也难免对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上持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将秦叔宝排在最后一位。难道是真的不喜欢秦叔宝吗?来听有书君一起说道说道。



一、李世民为什么要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


做一位杰出的皇帝,就要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李世民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得以善终。“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事情人家从来不干。


对于那些曾经出生入死共同打天下的人,人家也有自己的手段,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



于是就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既是对老臣的怀念,又是对老臣的激励,你都上凌烟阁了,是不是也该知足了吧?


二、秦叔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叔宝本来是张须陀部下的一员勇将,张死后又归裴仁基部下,随裴一起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很可惜的是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未能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有人认为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上对秦叔宝意见很大,以至于将他排在后面。其实李世民搞这个凌烟阁排名的时候秦叔宝早已经去世了,就算是李世民有再大的意见,也早就该消了。


三、为什么秦叔宝会排在最后一位?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其中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再说,秦叔宝自从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就是唐太宗在建凌烟阁画像时,秦叔宝已去世5年了。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秦叔宝无法和殷开山、侯君集等人相比的,他们一直是唐的将领。至于有人认为秦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


李绩(徐茂公)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二,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秦叔宝能够榜上有名,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想当年出生入死过关斩将,李世民与众人一起换来了唐朝的开明盛世。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幕幕又重在脑海中浮现,于是就建了一个凌烟阁来回味。至于排名肯定也是文武兼顾,新旧同仁综合考虑来做的吧,“牛鼻子老道”都倒数第二,你秦叔宝排倒数第一也不算委屈吧?



有书共读

凌烟阁秦琼排名偏低的最新证据



唐太宗李世民

隋唐演义里排在前十一位的好汉,绝大部分是浮云。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伍天锡、伍云召、魏文通和新文礼,全都当神话看好了。靠山王杨林,原型可能是名将来护儿,小将罗成的原型可能是罗士信。十一条好汉去掉九条,秦叔宝的排名就要名列前茅了。真实的情况秦琼就是一名猛将。



秦琼请战

李世民起兵时才十八、九岁,年轻气盛,最瞧不得敌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要是打仗时在两军阵前看到对面敌人有嚣张的,就回头给身边的秦琼说:“去灭了他。”于是秦琼纵马持枪而出,独闯敌阵,在万军之中把那个嚣张的家伙给灭掉。(《旧唐书·秦琼传》)



秦琼出战

秦琼用的枪和一般人不一样,比一般人的要粗要大要重很多,跟随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秦琼在洛阳城下耀武扬威,把自己的枪插到地上,然后回去了。王世充派手下人出去拔枪,十几个人一起拔没有拔出来。然后过了一阵秦琼回来了,一把手拔了出来。(刘餗《隋唐嘉话》)



秦琼卖马

秦琼的马叫忽雷驳(《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中的“呼雷豹”),这匹马特别神骏,三匹黑毡竖起来,这马能一跃而过,而且特别爱喝酒。忽雷驳跟随秦琼征战一生,秦琼死后,这匹马不吃不喝,嘶鸣而死。(段成式《酉阳杂俎》)



凌烟阁画像

但历史上始终有个疑问,这么一个战功卓著的战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为何倒数第一?后人的猜测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他的态度很不明朗。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旧唐书》写到秦琼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中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所以这个观点占据了主流。



凌烟阁画像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解。凌烟阁24臣的顺序到底是怎么排出来的呢?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按当时官职的大小来排列的!我们不妨来看看:

第一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他们都担任过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档:高士廉、尉迟敬德,两人都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第三档: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官职为特进,或者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



凌烟阁

而秦琼呢?秦琼一生征战,负伤很多,他自个也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一身伤病的他,退居二线比较早,没有能够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他死后,追赠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壮公,从官阶看,确实是最后一档。且凌烟阁这个排名是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此时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其中,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排名较为靠后,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汉族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门神即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如今的门神,一般就是指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说明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秦琼的地位始终是很崇高的。


老衲侃春秋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相反,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对秦琼是最为信任的!比如,在玄武门兵变中,秦琼受封700户,秦琼没有参加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斩首行动,那么他干啥去了!他被李世民委任为大唐十万大军的统帅,这支军队就驻扎在长安城外(大军不得入都城)如果李世民不信任他,不喜欢他,怎么可能把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再来,秦叔宝自贞观三年后便大病,几乎没有再上战场,而唐朝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结束,反而是刚开始,比如,李靖刚接过秦琼的兵权,被任命为西路军主帅,统兵对战突厥吐蕃。到贞观十七年,很多人都是在旧功之上再立新功,唯独基本上就是坐吃老本,颐养天年。在十几年后,人身已死,却依然与这些奋斗疆场的人相提并论,可见李世民对其怀念之深。


优己

首先他是猛将,冲锋陷阵行,兵法谋略政治方面不行,而且他效力于李渊执政时期,玄武门兵变时秦琼有可能参加了但史书没怎么提,到了李世民即位后,秦琼就开始生病,长年请病假半退休,再没建立过任何功劳。看到这里希望网友们40米的大刀还没有砍到我,因为我要转一个措手不及的弯……

其实题主问这个,无非就是因为秦叔宝排名在最后,所以觉得李世民不喜欢秦叔宝,不说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不喜欢秦叔宝,就凭李世民的胸襟根本不存在这种说法,李世民对秦府旧臣严格苛刻,以公正之心对待其他方面功臣 ,不唯亲与不避亲。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俊杰,不以出身论英雄。如果非要说不喜欢的话何不干脆不让秦叔宝上凌烟阁?更何况秦琼都已经死了好几年李世民才弄的。建凌烟阁是李世民看到身边的人老的老、伤的伤、死的死,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下令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命阎立本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皆真人大小,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自己亲自作赞,以示纪念和褒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依次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从这些人可以看出里面有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戎马倥偬的铁哥们,也有资历老、功勋大、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还有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将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是经常接触李世民的,你们说李世民会不喜欢秦叔宝?

凌烟阁只是唐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如果非要让我说出李世民不存在不喜欢秦叔宝的例子,那我就简单说几点。大家都知道隋末唐初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知名,基本上参与了大部分战役,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得到过“上柱国”(特级战斗好汉);还有就是秦叔宝去世后唐太宗特意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个吧。这可以看出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还有说玄武门之变秦叔宝没有参与,但也说说李世民让秦叔宝驻兵城外,稍有异动就冲进来,不信任会让他手握重兵吗?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别因为秦叔宝排在最后就觉得李世民不喜欢他,那李绩(徐茂公)功劳大不大?唐太宗不喜欢吗?可他就排在秦叔宝前面!


羽评历史

(秦琼和程咬金)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秦琼位列其中。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他是李世民手下的兵马大元帅,他和罗成、程咬金投唐后,一直追随李世民麾下,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牛人。因功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唐太宗李世民)

秦琼可谓是个功高盖世,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凌烟阁24将中排名位居最后——第24名胡国公秦琼。这就是最好的明政。李世民把他排在最后,羞辱之意,倒数第一,好说不好听吧。

就连当初被他“三鞭换两锏”打败的尉迟恭都位居第七名,草包肚子程咬金还位居第19名呢。其它的人不说,就他两个来说,无非就是秦琼没有参加那次政变的缘故吧。尉迟恭和老程是政变的积极参与者,当然,论功行赏二人都高于秦琼。

那么秦琼为什么没有参与政变呢?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春秋君从秦琼性格来分析,秦琼是至孝之人,他老母亲从小教育他要忠君。这种思想是潜默移化的,是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当时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唐国公李渊的正统接班人,李世民杀兄逼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不忠不孝的表现。秦琼的思想肯定有激烈的碰撞,于是他托词身体不好,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没有参与政变。我认为这是秦琼不被李世民喜欢的主要原因。(不知我的证据是否靠谱?请留言告知)


(凌烟阁)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提问的有点,那啥,不说了,就让我来说道说道吧!

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凌烟阁说起。

让我们看看凌烟阁究竟是个啥?

其实,凌烟阁就是唐代皇宫三清殿旁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楼,后来在战乱中毁了,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


为什么那么多宫殿都没有这座小楼有名气,那是因为李世民给这个小楼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贞观十七年二月,年逾古稀的李世民非常怀念当初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为了缅怀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他就突发奇想,在皇宫里建了这么一座小楼——凌烟阁,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供奉在这座小楼里,(当时,供奉的24人已经有好几位辞世了,在世的也已经年迈不堪了),这座小楼如果保存到现在可定是绝世珍宝,价值连城,因为这里面的24位功臣的真人大小的画像全部都是

阎立本亲手画的,褚遂良题字,(这两位大家可不得了,阎立本官至宰相,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像》,褚遂良官至尚书,与欧阳询等并称初唐四大家,两人的作品轻轻松松都是千万级别的),让这两个人来作画、题字,可见李世民对凌烟阁的重视,晚年的李世民时常到凌烟阁去怀旧。


后来的四位皇帝陆续将各个时期的居功至伟的臣子画像放到凌烟阁,大概有100位左右。

由于是李世民亲手建立的凌烟阁,又是历代帝王亲自选定入选对象,可以说,入住凌烟阁是一种非常的荣耀,可比现在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和各类名人堂荣耀多了。


李世民钦点的首批进入凌烟阁的人都是谁?

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贞观盛世,固然与他本人的才能有关,还与他善于用人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区别于其他皇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待臣子,他很会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这么多能人异士都被他治理的服服帖帖,甘心为他俯首称臣,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推翻隋朝的,以及和他一起发动宣武门政变的人,基本都得到重用,大多都得以善终。


那么,首批入驻的24人都是谁呢,最后的下场又是什么呢?

赵公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封赵国公,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武则天当皇后时,被诬陷谋反,自杀)

河间君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兄,协助李渊建立唐朝,战功与李世民不分仲伯,李世民登基后逐渐退出,修身养性,后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李世民重要幕僚,十八学士之首,参与玄武门政变,46岁病故,封莱国公,李世民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谋士,玄武门政变后归顺李世民,终生被李世民信任,曾言,贞观之前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魏征第一,后病故)

梁公房玄龄(重要幕僚、心腹,参与玄武门政变,被比作汉之萧何,后病故)

申公高士廉(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舅舅,因为二人父亲早逝,从小由高士廉抚养,高做主将外甥女许配给李世民,李世民的心腹,后病逝)

鄂公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部将,投降李世民后屡被排挤,但李世民坚持启用,曾经单骑救主,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李元吉,最终颐养天年)

卫公李靖(曾揭发李渊谋反,差点处死,被李世民所有,一生忠贞,一生战功无数,尤以平定突厥功劳最大,后病逝)

宋公萧瑀(隋炀帝萧后之弟,后归顺李渊,被重用,善于行政,后病逝)

褒公段志玄(李渊旧部,起义功臣,勇猛著称,参与玄武门政变,治军严谨,后病故)

夔公刘弘基(参与李渊太原起义,有大功,攻克长安战功第一,常年驻边抵御突厥,后病逝)

蒋公屈突通(隋朝大将,李渊占领长安后投降,任兵部尚书,灭王世充功劳第一,后病故)

勋公殷峤(李渊旧部,后随李世民屡立战功,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早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李渊女婿,平阳昭公主之夫,协助李渊屡立战功,后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皇后之叔,参与太原起义,有大功,后病故)

郧公张亮(李密部下,后降唐,李世民重要幕僚,善于行政,征高丽李工,后谋反,贞观二十年被诛)

陈公侯君集(李世民心腹,玄武门之变主要策划人,后多立功,参与李世民诸太子斗争,图谋杀李世民拥立太子李承乾,事泄被杀)

郯公张公谨(王世充部下,后降唐,参与玄武门之变,灭突厥有功,39岁病逝)

卢公程知节(本名程咬金,瓦岗军大将,李密失败后投王世充,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起降唐,追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参与玄武门之变,因屠杀投降平民被罢官,后病故)

永兴县公虞世南(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后入李世民幕府,尽心辅佐,有文才武略,后病逝)

渝公刘政会(李渊太原旧部,留守太原被刘武周俘虏,忠心不屈,任刑部尚书,后病故)

莒公唐俭(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义,任尚书,后病故)

英公李勣(即徐世勣,又称徐茂公,后赐姓李,为李世勣,为避讳李世民,改李勣,瓦岗军大将,灭突厥有大功,随李世民征高丽,后作为主将出征,将高丽灭亡,后病逝)

胡公秦琼(字叔宝,瓦岗军大将,降唐后入李世民帐下,参与历次战役,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胡公秦琼为什么排在末位

因为秦琼排在24人的最后一位,就连和他齐名的尉迟敬德都排第6,程咬金排第19,所以有的人就推算出李世民不待见秦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凌烟阁24人中,排名没有先后,这个凌烟阁的设立就是李世民的一个感情寄托,人老了就容易怀旧,回忆一下自己的老战友,是人之常情,既然是一个怀旧的东西,干嘛要排个次序,让别人误解呢。

其次,建立凌烟阁的时候,秦琼已经去世五年了,因为秦琼常年征战,并且勇猛直前,所以身上多处负伤(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后期,一直在家修养,很少参与政事,他一生中基本没有什么过错,李世民怎么会嫌弃他呢。

第三,决定李世民一生的重大关节点——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秦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李世民让他率20万大军驻扎在城外,防止李建成、李元吉外部支援,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他,充分说明了李世明对他的信任。

第四,如果真的是有排名的话,秦琼排在后面也是很正常的,你看,长孙无忌、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李孝恭等人,不是司徒就是司空,都是三公大员,正一品;高士廉、尉迟敬德都是同三司,从一品;李靖、刘弘基等人为辅国大将军,正二品,官职都比秦琼大,而且,秦琼后期基本都相当于内退了,况且,他去世后五年才建立的凌烟阁,李世民此时还给他留一个位置,已经是非常够意思了。

门神

我们大家小时候门上贴的年画,一个是尉迟恭,一个是秦琼,据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和建成、元吉的所有儿子,心中不安,在皇宫中睡觉,晚上常常惊醒,害怕建成、元吉找他索命,所以就让尉迟恭、秦琼为他镇守宫门,这样就能睡个安慰觉了,后来,两个人年纪大了,都有伤病在身,不能再担任这个职务,李世民就让人画了两人的图像,贴在宫门上,也能起到一样的效果。

当然,这个门神的故事有待考证,不过,李世民嫌弃秦琼的事情却是子虚乌有的。总体来说,李世民是一个重感情的君王。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说李世民不喜欢秦叔宝这是不对的,想当年秦琼为了老李家打江山基本把命都豁出去了,也正是因为太过拼命所以到了后来秦叔宝就被各种病痛困扰,以至于在唐朝一统天下之后秦琼就没有什么战功。凌烟阁的排名虽然他排在最后一位但是有哪一个能被封为“上柱国”,有哪一个能在死后皇帝批准在陵墓前修建雕像以彰显他的功勋,要知道在古代陵墓前的雕像不是谁都可以立的。



他排在最后一位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一、时间问题

凌烟阁建于贞观十七年二月,因为李世民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功臣,所以命阎立本在凌烟阁里面绘制了二十四功臣的全身画像。这些人有的已经死了,大部分活着的也是垂垂老矣。而秦琼早在5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二、政治因素

凌烟阁里面前几位都是文官,因为李世民时期的唐朝号称盛唐,社会稳定高速发展此时需要大量的能人志士一起共谋发展大计,武将要做的就是保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因此武将在和平时期的存在感并没有文官强烈,这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



三、秦琼的战功是否能排第一

虽然建立凌烟阁时李世民或许并没有刻意的去给他们排名,但是既然大家分出了先后我们就可以看看秦琼到底是应该做排头还是当排尾。

我们先看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和李世民从小就认识,李渊起兵造反之后他就加入了进来,还帮助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后来李世民去世长孙无忌还受遗命辅佐唐高宗。李世民对他的总结有一句是最能体现出能力的“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简单、易懂、分量重。

秦琼在投靠李世民之前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最初是来护儿收下的一员部将,后来兵败又投靠了裴仁基,紧接着又随裴仁基投降了李密,后来李密失败又投靠了王世充,公元619年到了李世民的帐下。在李世民的带领下秦琼可以说是勇往直前每战必为先锋专打各种不服,当然秦琼也有这个实力,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也正因为这样才负伤无数导致后来病痛缠身。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基本就经常生病。以至于后来没能有太多立功表现的机会。因此他就是靠着自己前半生的勇猛换来了凌烟阁的地位。


四、最后一位更容易被人记住

或许李世民故意让秦琼排在最后呢,因为排在前面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怎么可以让这些还坚守岗位的老同志排在一个已经去世多年的人后面。但是因为秦琼为了老李家的江山也付出了很多,干脆就把他放在最后吧这样也更能让人们记住,就像我们这些人21世纪了还在讨论,有谁会知道第十三位叫什么名字。

很多人或许是受到小说演义的影响认为秦叔宝应该是很牛的人物,书中说秦叔宝人送外号“小孟尝”,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神拳太保等等一些列唬人的称号,在《隋唐英雄传》中秦叔宝就是主角,所以他一定是凌烟阁第一位,但是小说并不是历史。


我认为凡是能进凌烟阁的都是李世民心目中最喜欢的人,并不存在对谁有意见。即便真的有意见那就更显出了李世民的容人之量。看看后世的朱元璋对待他的功臣再看看李世民,这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朱元璋是谁不服杀谁最后开国功臣都杀光了。

还是那句话跟对领导很重要。


一门土炮

题目所考量的,应该是秦叔宝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最末尾。因而由此推断,李世民应该最不喜欢秦叔宝。

李世民建造这个凌烟阁,把二十四个功臣,按真人大小画成像排在里面,应该是有讲究的。

(秦叔宝剧照)

李世民这个凌烟阁分为三层。最里面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画的是封为王侯的大臣。最外面一层,画的是其他一些功臣。也就是说,秦叔宝是居于外面一层,而且是排在外面一层的最后一位。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把秦叔宝排在最末一位呢?

第一,李世民在排位的时候,有文臣武将的区别考虑。

李世民建造这个凌烟阁,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彰显那些开国功臣的功劳,甚至可以说,不是为了记录和彰显这个功劳,而是要发挥功臣们的作用,限制功臣叛乱,确保大唐江山今后的长治久安。

要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显然并不需要太多的武将。这些武将都是在打江山的时候才发挥作用。现在江山已经打下来了,武将的作用就变得非常小了。至于守边关,保卫江山,一般都不会让这些有功的武将去,皇帝会重新安排年轻人去。要是把这些功劳巨大的武将放在边关,那是相当危险的。

(李世民剧照)

而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当然是宰相一类的文臣。因此,李世民会把宰相一类的文臣尽量排在最前面,也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第二,秦叔宝和李世民的关系不是很近。

秦叔宝在归顺李唐前,辗转了很多个地方,跟过很多领导。秦叔宝最早是张须陀的部下,张须陀在和瓦岗军的战争中战死后,秦叔宝跟了裴仁基,后来又随裴仁基投奔了瓦岗军李密。后来瓦岗军与王世充作战失败后,秦叔宝和程咬金一起投奔了王世充。跟王世充后,秦叔宝瞧不上王世充,认为他是奸诈小人,于是又和程咬金一起,投奔李渊。接着被李渊安排送给李世民为部将。

秦叔宝一生投奔过很多人,我们不能说他是像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但是投奔了这么多人,李世民显然很难对他有足够的信任。

相反的是,我们看尉迟恭。尉迟恭原来是刘武周的手下,怎么也不愿意投奔李世民。越是不愿意投降,李世民越是喜欢尉迟恭。得到尉迟恭以后,就一直把尉迟恭带在身边,做他的贴身侍卫。

(尉迟恭剧照)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关于秦叔宝是否参与了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旧唐书》上记载了秦叔宝参与了这场政变,但是《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些写在后面的史书,则没有把秦叔宝列入。后面的史书,显然不会是把他写漏了,很有可能是通过详实的资料的一种勘误。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叔宝应该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他为什么没有参与呢?显然是李世民对他的忠诚度不是特别相信。

第三,秦叔宝多病,所立的功劳没有其他人高。尤其是在李世民当皇帝后,秦叔宝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贞观十二年秦叔宝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认为,秦叔宝应该功劳是最小的。所以,就把他排在最后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我来跟大家一起梳理以下其中的关键,这绝对不是某个人的喜好问题,政治不是儿戏,切莫用文学的角度来看历史和政治。关键在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依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以下我主要讲讲这个问题!

第一,凌烟阁功臣顺序排列的第一要素——官阶品级

不以官阶、品级来排位,一定会有人不服,这一点是基础指标。以下我挑选一些大家熟悉的关键人物,让大家看看他们的品级。(时间是建立凌烟阁的贞观十七年)

第一位:长孙无忌,司徒,正一品,赵国公。

第四位:魏征,太子太师,从一品;赠司空,正一品;郑国公。

第五位:房玄龄,尚书左仆射,从二品,梁国公。

二十四位:秦琼,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赠徐州都督,从三品,胡国公。

篇幅所限,我没有列出所有人的官阶品级,但是列了这几位,大家可以看出,他们是有这方面的差距的,虽然不大,可这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不过这个排列次序是账面上的,是给大家看来服众的,其他还有什么排列依据呢?

第二,建立大唐和护卫大唐的功绩高低

注意时间还是截止到贞观十七年,还是挑选几个关键人物和秦琼作为比较。

尉迟恭,主要功绩是破郑灭夏,大破唐王朝的重要对手突厥。

李靖,主要功绩是南平萧铣,袭取南梁,控制岭南,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

程知节(咬金),主要功绩是破郑灭夏。

秦琼,主要功绩是破郑灭夏。

大家看过之后,就会有一个大概印象,为什么秦琼立功不多?因为持续生病,并且在贞观十二年就病逝了,所以立功的机会基本就停留在跟随李世民破郑灭夏上了,可为什么程知节在秦琼的排名之上?那是因为还有一个排列的依据。

第三,李世民的主观列序,重要参照就是玄武门事变

其实平心而论,李世民时代的唐朝将领功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李靖,即便长孙无忌排第一,那么他应该排第二,为什么结果不是这样呢?就是因为玄武门事件的参与度问题。

李靖,李勣(徐茂功)的态度很明确,东宫和秦王府,他们两不相帮。两人完全没有参与,所以排列自然不高,李靖功如再造,不过第八位,李勣无双良帅,仅二十三位。

说到秦琼身上,也是一样。旧唐书关于秦琼参与玄武门事件的唯一记载就是一句话——

从诛建成、元吉。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和想象,玄武门事件,秦琼可能有犹豫,毕竟参与皇帝立储问题在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好下场,何况还是武装政变。秦琼,有可能是身体原因,有可能是心态原因,想独善其身,但是李世民是他的好兄弟,好战友,好主公,这么大的忙不能不帮,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秦琼心怀忐忑的跟随参与了,但是由于内心不坚定,并没有参与决策、密谋、带队的过程,仅仅是跟随执行而已。

第四,个人情感上,李世民一定非常喜欢秦琼

武德二年,秦琼离开王世充,投奔李世民,李世民对秦琼的英勇早有耳闻,大喜出迎,给他非常高的礼遇,授予了他马军总管的职位,随自己一同镇守长春宫。从此秦琼就作为李世民的贴身副将一般的存在。

武德四年,李世民与窦建德的大战之中,后世流传的秦王卷旗入针的故事就在这次战斗中。李世民亲自带着一队骑兵,直插阵后,展开唐军旗帜,窦建德军大溃败。跟随李世民冒着生死危险卷旗入针的二号人物是谁?

就是秦琼。

秦琼死后,李世民痛哭失声,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秦将独一)。

说到这里,题目的问题也已经解释清楚啦,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咱们再聊秦琼。



鱼包历史课

这个提问有点问题,凌烟阁是李世民纪念唐初开国功臣建立的,唐初人才辈出,能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足以流芳百世,都是在李世民心中有分量之人,秦叔宝因为门神、隋唐演义等在民间威望颇高,故事广为流传,给人们造成偏见,其实历代帝王心中的功劳衡量标准都是从通盘考虑的,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就认为萧何虽然没有攻城略地,也没有进献良策,但为楚汉争霸中为刘汉政权做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士兵、粮草供给源源不断,最终超过战场上屡立战功的曹参立为第一功臣;同样的,秦叔宝戎马一生以武追随李世民,论军功与尉迟敬德齐名,但政权的建立需要不仅仅是武力,谋略更重要,所以策划玄武门之变、主持修定唐律的“智囊”长孙无忌立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就不足为奇了。

欢迎大家关注斜杠视角(ID:SlashView),给你独特的视角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