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東段,西鄰王羲之故居有一座莊嚴肅穆的古代建築,它就是五賢祠。遠遠的望去,一座高大宏偉的牌坊矗立在路邊。其建築古色古香,雕樑畫棟,上書一匾額:千秋五賢,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兩旁矗立兩個石麒麟,虎視眈眈,煞是威風。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五賢祠正門牌坊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飛簷八角樓

據《臨沂縣誌》,在明朝嘉靖年間,沂州南關一一羅氏大戶仰慕先賢諸葛亮和王祥二人,於是慷慨捐獻其屋舍建祠,祭祀諸葛亮、王祥二人,始稱忠孝祠。嘉靖三十年(1551年),時任沂州府知州何格,敬仰沂州當地的深厚歷史,有感於羅氏的義舉,教化後人,於是把祠堂進行了修繕,並改祠名為景賢祠,增添王覽、顏真卿、顏杲卿,祭祀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五人。距今有400多年了。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乾隆御筆題詩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來到山東,駐蹕濟南,當時的山東巡撫準泰(滿族)奏請乾隆帝為新近修繕竣工的沂州府景賢祠親賜御筆,乾隆欣喜,遂依奏,賜七言詩一首:

“孝能竭力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杲真。

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

準泰將此詩發交沂州府,在祠內勒石建碑。當年,由沂州府下轄蘭山縣知縣王塏主持,將該祠移建於洗硯池東,更名為五賢祠。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五賢祠內諸葛亮雕塑

五賢祠建成後,成為教化當地百姓的勝地,引得無數志士仁人來此憑弔。清拔貢狄建鏊撰書:“由漢而晉而唐前後五百年誕降三朝名喆;曰忠與孝與節輝煌廿八字褒題一邑英賢。”清秀才王寶樞所撰:“瞻拜御碑亭,雖然大漢大晉大唐鼎祚久遷移,猶幸滋補葺簷楹妥已往五賢靈爽;參觀國史傳,不是全忠全孝全節綱常相砥礪,怎博得馨香俎豆許後來三族趨蹌。”清舉人王棨森所撰:“合忠貞孝悌節義為一祠,維繫綱常,願三族雲礽各衍箕裘繩祖武;歷漢晉唐宋元明而千古,芬芳史傳,獨五賢風範統承綸綍煥宸章。”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王祥和王覽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見五賢祠已長久失修,臨沂諸葛、王、顏三族人集資重修五賢祠,並立碑記之。抗日爆發,臨沂被日軍佔領,五賢祠遭破壞。抗戰勝利後,民主政府撥款重修。解放戰爭中又屢遭破壞。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建國以後,1962年,市文管會在五賢祠興建碑廊,將暫存於烈士陵園和散落在各處的50餘塊碑碣石刻集中起來加以保護,供人欣賞,同時對御碑亭亦進行了維修加固。“文革”期間,五賢祠大殿、御詩碑亭和碑廊被全部拆除,乾隆詩碑、集柳碑及其他碑碣石刻均被砸毀後充當房基。1981年始,所填碑刻重新出土,得到部分修復。2003年,市政府對王羲之故居進行大規模修建,五賢祠的恢復亦列入工程規劃之中。

千秋五賢,說說山東臨沂五賢祠的歷史由來

2003年10月16日,在原五賢祠舊址西百餘米處,新建的五賢祠落成,其格局如舊。為便於瞻仰,新刻乾隆詩碑較之原殘碑放大許多,碑高6.6米,重30餘噸。修復後的五賢祠,已成為臨沂市緬懷先賢、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作者 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