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本世纪初,湖北麻城人王圆篆因生活所迫出家当了道士,几经转折来到敦煌,成了莫高窟下寺的住持。别看他身材短小,目光呆滞,却颇有心计,对宗教极为虔诚。当时千佛洞已荒芜百年,有的洞窟被流沙掩埋。他四处募捐,当手头宽余之后,雇人清除了16窟甬道中的积沙,然后又雇了一个姓杨的专门抄写经文。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本地夏季天气炎热。杨某见16窟甬道内清凉爽人,便将桌案放在那里,伏案抄写经文。每当抄写疲惫时,用芨芨草杆点火吸旱烟解乏。经常把燃烧剩下的草杆插入墙缝,以便取用。一天,他吸完旱烟后,又把草杆插入墙缝,谁知越插越深,竟然一直向里插了进去。用手一敲,墙壁发出空声。杨某感到非常奇怪,立即把此事告诉了王道士。王道士急忙来到墙壁前,敲击数次,内空无疑。俩人合力铲去泥皮,显出一个用土块封砌的小门。搬开土块,除去泥皮,竟是座小石窟。里面的经卷、佛幡、铜像和文书不计其数,堆满石窟。这天,正好是1900年5月26日。一个被埋没了长达950年之久的神秘的洞窟发现了!王道士根本不知道,他用枯瘦、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一个轰动世界、震惊中外的小石室——藏经洞!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第17窟。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为什么要永远保守这个秘密呢?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由于藏经洞封闭了近千年,这个谜便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钻进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资料中仔细地查阅,从未找到解谜的文字记载,只好另辟途径,根据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多种假说,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主要说法有这样几种:

一、避难说。认为这么多经卷和遗书被藏于石室中被封闭,是莫高窟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使经卷遗书免于战火而存放的。这种说法最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在具体封闭时间上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较普遍的说法是,宋初西夏人占领敦煌之前,千佛洞下寺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临走前便把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入洞内封闭。待战乱过后再回来启用。谁知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此洞便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

又有一种说法把封闭时间定为宋绍圣年间(1094~1098),认为藏经洞的封闭与伊斯兰教的东传有关。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向宋朝要求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赞同。这一消息传到敦煌,佛教徒们惊慌失措,恐惧万分,便采取保护措施,将千佛洞的经卷、佛像、文书全部集中堆放进石室封闭,免受其害。

还有宋皇佑之后(1049年)说,曹氏封闭说,元初说,元明之际说等,均为逃避战乱说。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二、废弃说。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因佛经众多,为尊重佛法佛典,这些用过的经品既不能丢弃,也不能烧毁,只好用这个石室封存起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逃避战乱的说法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这是因为藏经洞内没有整部大藏经和其他珍贵物品,大多是残卷断篇,夹有不少疑伪经,甚至还有不少错抄的废卷和涂鸦之杂写,乃至作废的文书与过时的契约等等。在藏经洞封闭时,即曹宗寿当政时期~1014),敦煌僧侣已向内地请求配齐了大藏经。并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银字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如果是避难,那么这些珍贵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珍藏于石室中。为什么整部大藏经没有被收藏反而收藏的是残经破卷?因此,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避难,而是这些东西在当时实在没有实用价值被废弃了。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三、书库改造说。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阅读、携带方便,受到僧侣们的青睐。因此,将藏书室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以及许多杂物一并置于石室封闭。

以上有关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挖掘旁证资料,解开藏经洞封闭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