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呢?(宣化上人)

怎么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呢?(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83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衹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阿难白佛言:世尊:阿难又对佛讲了,说世尊哪!若此见性,必我非余:假设能看见的这个见性,您一定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不是其他的物。“非余”,就是不是其他的物品、东西。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现在我和如来,您以世尊的神通的力,带着我看见四天王的“胜藏宝殿”,这特别妙好、特别殊胜,用特别的、非常有价值的宝造的宝殿;又到日宫和月宫里边。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这个见,那时候看得可就远,可就宽啰!什么地方都看见了。“周圆”,没有一个地方看不见的;所以这个见,证明是周圆的。“遍娑婆国”,这个地方,有的人说,这个“娑婆国”和前边那个“阎浮提”调换;其实不换也是一样的,这个不关重要,就是我们人在这个地方,明白这个道理就得了。他为什么要换呢?说娑婆国仅仅就是我们这个世界,阎浮提就是很多世界了。那么你拿“娑婆国”当很多世界,也都可以嘛!你何必换它呢?所以我现在讲这部经,决定是不调换的。

退归精舍,衹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可是我现在从四王天、日月宫、娑婆世界回来了,回到什么地方呢?回来到衹桓精舍了,这时我只看见伽蓝,这有护法的地方;我到这个清静的精舍里边,我所看见的,就是前边这房檐这么多。“清心”,这个“心”不是说人心的“心”,而是说房子里边的中间。

你看,他说:“我到天上去,我就看到那么多;到这个房里边,我就看见这么少。究竟我这个见怎么就会小了呢?外边怎么我就看不见了呢?”他又有理由来辩论了,又和佛来辩论,看看他这个理由怎么样。这后边说的更妙了。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你说,收了这么个徒弟多麻烦、多头痛!佛有这么个徒弟,问长问短,问大问小,问方问圆!问这个“见”,怎么他在天上看见那么多,现在在房里看见那么少,是不是这个墙把这个见给夹断了呢?

阿难又称了一声世尊,说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这个“见”像这个样子,我在天上看得就多,到房里看得就少。这个“见”的体,本来周遍这一个虚空世界。我在室外边,它就周遍这一个世界;可是我现在到这房子里边,我这个“见”,只能把房子里头看满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是不是这个见由大的而缩成小的,由这个世界上缩到这房里头来了呢?

那么这个见究竟怎么样缩的?我也不了解这个道理。“缩”就是收缩;“缩大为小”,就把大的东西,缩成小的。那么大的东西怎么样缩小的呢?好像气球里头有气,它很大的;把那个气放了,它就小了、就没有了。这个见,是不是像个气球似的?阿难把这个“见”,又弄成一个东西了!

他总想:我总要想方法用一个比喻,和佛来辩论,一定要把佛胜了,叫您理由不成立,表示我讲这个道理是对的,您给我印证了。阿难的心理是这样的:怎么我说什么,您都说不对?我一定要找一个对的给您看看!阿难这时候大约也是我见,那种“我”很厉害的。于是他就说“缩大为小”,是不是把它由大缩成小了呢?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或者因为我在外边进到房里边来,被这个墙宇把我这个见给夹断了?要不然我以前见那么大,现在怎么见这么小了,就这一个房子这么多?“夹”,就是好像两个东西这么一合,就扁掉了。

讲到这儿,我给你们讲一个笑话。在中国,有个人教一个开蒙的学生;开蒙,就是头一天读书。他父亲、母亲非常非常有钱,就请了一个专门的、有学问的professor(教授),来教他这个小孩子。这有钱的人对这个教授就说了:“你不要太严了,我这个小孩子,你只要一天教他认识一个字;你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甚至于你就教他认识一个字就可以!”这个教授说:“那容易!”好了,就教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很笨的,他就专门教这个“一”字;左写一个、右写一个,就说:“你看看,就这么样,这是一横,就叫‘一’,你记清楚了!”教了几天,学生都不忘了,就记得这个“一”字。

那么这个东家──就是这个有钱的主人,有一天就请这个教授喝酒、吃饭。吃完饭,就带他这个小孩子到花园里去看花。这个教授觉得很自满的,就说:“你这小孩子很聪明,你说他很笨,我教他,他都可以认字了!”这个主人很高兴地说:“他认识什么字?你考一考他看看!”这个教授就在花园地下,用脚这么一画这个土,画出来一个大的“一”字,问这个小孩子说:“这是个什么啊?”小孩子从这头看到那头儿,那头看到这头儿,看了半天,说:“我不认得!”这个教授说:“我天天教你,这不是个‘一’字吗?”你说这小孩怎么样讲?说:“你教我那个‘一’,没有这么大嘛!”这个阿难也就和这个小孩一个样,说我在外边看见这么大个“见”,怎么我到房里看到这么小个见呢?这奇怪了。是不是这个墙把我这个见给夹断了呢?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我现在不明白了,越讲越糊涂!这怎么搞的,这个见究竟怎么会大会小的啊?我也没有缩它,它怎么就会小呢?它要可以缩小,是要有一个人来缩它,它可以小啊!现在又没有缩,它也小了,是不是这墙把我这个见,给夹断了呢?我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世尊您大发慈悲,解除我这个疑惑,“为我敷演”,“敷”就是分布;把这个道理分析清楚了,这叫“敷演”。分析清楚了,就是我现在不明白,请佛用您的“弘慈”,就是大慈悲心,帮我讲一讲,指示指示我。唉,阿难哪,比我都糊涂!我现在都懂这个道理;阿难当时都不懂,你说是不是比我糊涂?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在前边,阿难说是他这个见,忽然间就大了,忽然间就小了。“忽然间”,就是有一个时候。这什么道理呢?是不是它会伸缩,可以由大缩而为小?或者是这个墙夹着它,遮断了呢?我怎么在外边看见那么多地方,在房里边就看见这么小的地方?我对于这个道理,是实实在在不明白;我愿意佛大发慈悲,来开示我,来教导我!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说:这所有的世间──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或者大、或者小,或者内、或者外,这种种的形象,都是各各属于眼前一种尘相。不应说言,见有舒缩:你不应该说,说什么呢?说这个“见有舒缩”。“舒”就是伸开了,“缩”就是缩小了。前文“诸所事业”的“事业”,就是指前边大、小、内、外这种种的形象而说的。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为什么不应该说这个见有伸缩性呢?我说一个比方,有个四方的器皿;这个器就是一个四方的或者箱子,或者一个什么东西,就叫器皿、器具。因为这个箱子是四方的,所以这箱子里边也就有四方的空,这个空也就变成四方的了。

吾复问汝:我现在再问问你!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个方的器皿里边,所看见的空,这空一定是四方的吗?还是这个空不一定是四方的呢?

这就是说,你若说“见”有伸缩性,有大、有小。那么现在我用一个四方的器皿来做比喻(以见性譬喻空),这四方的器皿里边,这空就是四方的;那么你说这个四方器里边,这空的“性”是不是就变成四方的呢?如果是四方的话,那么等到把这个器皿拿开的话,这个四方的空和一般的空,就不能合到一起了。所以说“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个空一定是四方的吗?还是不是四方的?如果不是四方的,它就是普遍的,这就和你这个见是一样的嘛!你为什么怀疑它有大有小,又有伸缩性呢?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别安”,是另外换一个。假设这个四方的空有一定的话,再另外换一个圆圆的器皿;那么这圆器皿里边的空,就不应该是圆的,应该还是四方的。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假设你说这个空的位置没有一定的,不是一定方的;那么在四方的器皿里头,这个空的位置,就应该不是四方的。怎么它也变成四方的呢?你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佛现在问阿难这个“空”到底是四方的,是圆的呢?这个“空”就比方“见”。你说“这个见,可以伸缩,有大有小”;那么这虚空,你说是四方的、是圆的?佛不说大小,就说是四方的、是圆的;这样来问阿难。你看这个问题,越来越不能解答,阿难越问越糊涂!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阿难!你说: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对于这个道理有所怀疑,不知道这个见到底在什么地方?它怎么又能缩大为小?怎么隔着墙又没有见了,这个见是不是被墙夹断了?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

义性如是,云何为在:其实,这个“见”和“空”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说这“空”究竟是方、是圆的?若你说一定是方的,那么放到圆的器皿里,它就应该不圆。你若说是圆的,它放到四方的器皿里,又不应该是四方的。我现在所说“空”的这个义性、这种道理,就像这样子。而你所问“见”的那个义性、那个道理,也就像这“空”一样;你说它究竟是缩大为小啊?还是隔着墙,被墙夹断了呢?那么,这个道理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云何为在”,你现在懂得这空的道理了,怎么可以问这个见在什么地方呢?见是遍一切处的,你怎么可以立一个言说,反问我这个“见”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什么道理呢?阿难哪!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假设你再想要令这个虚空到方器和圆器里头,不随这个方圆的器而有方圆;你只要把这个器皿除去就可以了。这虚空的体性,是没有方的、圆的。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所以阿难,你不要乱讲,不应该这样讲。怎么样讲呢?你不能说我在这个虚空里,再把“方”的这个形象除出去。根本虚空就没有方,也没有圆;方圆是随着那个器而有的。这个器外边的虚空,也并不是和器里边的虚空断了,它还是接连着的。你因为看有个器在这儿隔着、障碍着,就觉得器里边这个虚空是方、是圆的。实际上虚空怎么会有方、有圆呢?也就是:你那个“见”,怎么又会有缩大为小,或被墙宇夹断呢?没有这个道理!你怎么立这一种的言说呢?不应该这么讲嘛!这是呵斥阿难。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假设像你所问的这个道理,进到房子里边,就把这个“见性”由大把它收缩回来,叫它变成小的了。就好像那个相机(长镜头)似的,那么一撑,撑开来了;那么一放,它收缩回来了,这叫“收缩”。

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你这个见可以把它缩小了,也就可以把它放大。现在你仰面看见太阳这个时候,你是不是用手拿着你这个“见”,送到太阳那个地方去呢?“挽”,就是用手来提。“齐于日面”,就是你看见太阳,这就叫日面了;并不是说,这个日头有了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要是造房子的时候,这个墙能把“见”夹断了。那么既然能夹断,又可以把它续起来,穿为小窦,宁无续迹:“穿”就是穿凿,“小窦”就是小窟窿、小洞。若把这个墙穿出一个小窦,从里边穿到外边去,可以看见它通了。那么把这个小洞通了的时候,你怎么接上你这个见呢?“宁无续迹”,譬如有一条绳断了,你再接的时候,那个地方要打一个结,中国人叫“疙瘩”;要有一个疙瘩,这条绳才能接上了。那么你这个“见”和“见”已经断了,你又把它接到一起,怎么一点痕迹都没有呢?因为你再把它接到一起,一定会有一个形象的。

是义不然:所以你所说这个道理,完全完全是不对的,完全是错误的!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这所有一切的众生,包括胎、卵、湿、化、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从无始那个时候以来,把自己迷住了。怎么迷住了呢?以为自己就是物,不知道那个物本来是在自己真心里边的东西。自己去随物转了,而不能转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所以这个本心,本来不是丢了,就像丢了似的,不知道自己还有个本心。本来这个常住真心,就被物所转了。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所以在这个里边就“观大、观小”。你看,你就说这个见是大了,又说这个见是小了。这真是颠倒到极点,阿难你太可怜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若”,是假设。“能”,是能够。“转”,是转动。“物”,是一切外边的境界、物象。你如果能转变外边的境界,就和如来是一样的。

怎么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呢?因为我们这一切的人,都是被物所转,而没能转物。怎么叫“被物所转”呢?就是见着什么境界,就着住到什么境界上。因为你一着住,就跟着这个物跑了;你这个自性就失去了主宰,跟着外边境界跑(follow outside things),越跑就越远、越远就越跑。好像一个迷路的人找不着路,越找不着路,他越着急;越着急,他就越走;越走,就越走到错的路上去。跟着物转,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这叫被物所转。

“转物”,就是不跟着物跑,而叫物来跟着你跑。这个物是个死物,它怎么会跟着你跑呢?活物可以跟着跑──我们人为什么跟着物跑?因为会动,所以会跑;物,它自己不会跑,怎么会跟着我们跑呢?你不要太死板了!怎么叫太死板了呢?所谓“转物”,你不跟着物跑,物就随你转了!物随你转,你就明白自己的真心,这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现,都是你自己心里所现出来的一种东西。既然是在你自己心里,你为什么要跟它去跑呢?就不跟它去跑了。这个物和你,本来也没有什么离开的;你若明白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现这种境界,那就是转物了。

为物转,就是“背觉合尘”;背,就是背弃了,违背这个觉悟的道理了;合尘,和外边那个物去合伙了,也可以说合股。合股,就好像做生意,说是一股一股的股票(stock),买股票、卖股票,好像纽约市场很多卖股票的;譬如有钢铁的股票、电灯股票,很多种股票。这合股,就是大家合作到一起,你也去参加一份;譬如你做生意,一个人没有这么多钱,说我也帮你,两个一起做啦!

你背觉合尘,就好像和那个物象去合作了,合到一起,这就叫“为物所转”;你若转物,就是“背尘合觉”。“背尘”,违背这个物象;物,就是现在看见的这些个things(东西)。“合觉”,和觉悟这个觉又合股了,合到一起了(together)。你和那个物离开了,和这个觉(enlightenment)合起来了,所以这就叫“背尘合觉”。

譬如这“反掌之易”,这样子(上人以手表示),就是背觉合尘;这么样子(上人翻掌),这就背尘合觉;只要你翻过来!翻过来,这就叫“转物”。你若能反过来,这就和如来是一样的。如来为什么他成如来呢?也就因为他回过头来了,所谓“明白过来了”,就是他真明白了,所以就是如来。我们若明白自己的真心,也和如来是一样的!所以说“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你身和心都圆明了,这个时候,你随处都是道场,随处也都是法身。身心怎么圆明呢?因为你得到一种觉悟,和如来是一样的,所以你也就有光明,而特别圆满。什么叫“道场”呢?就是修道的地方。好像佛坐在菩提树下修行开悟,这就叫“菩提道场”;我们现在在这个佛教讲堂,这就是佛教讲堂的道场。你要是能转物了,随处都是法身,随处都是如如不动,到什么地方都是没有困难的,在什么地方都是“不动道场”。不动,就是有一种定力;这个定力道场。为什么会转物?就因为有定力。有什么定力?有这个楞严的定力──楞严大定。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十方国土读国“度”,不读“土”字。“于一毛端”,这“毛”不是头毛,就一根汗毛;汗毛的尖端上。“遍”,是普遍。“能”,是能够。“含”,是包含。“受”,就是在这个地方。什么地方?就在那一根汗毛的尖端,都能够完全容纳十方的国土。

你看!这个汗毛的地方很小不是吗?可是在那个小的地方,就能包藏十方一切国土;你说十方国土这个地方多大啊?说:“这个道理我不信,我这一根汗毛,不要说十方国土,连一个人都没有地方摆;不要说连一个人,就甚至于一个最小的微生物,它都禁不住!怎么能遍含十方国土呢?”

佛法就是这样的妙,你不懂佛法,也就在这个地方。汗毛尖上虽然小,但是在这个小的里边,可以现出十方国土那个境界。这个境界,你要是开佛眼了,你就看得清清楚楚的,可以有这种神通妙用,这叫“小中现大”;也可以“大中现小”。所以在后边就说:“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去讲经说法,转法轮教化众生。

这个道理是特别微妙,你若学佛法学得时间久了,才能领会到这种的妙义!现在我讲,就是怎么样比喻,你还是都不能接受这个道理的。所以现在就只是在这个字义上讲一讲,就是在这一根汗毛的顶梢上,也可以变现十方的诸佛国土。它地方虽然小,可是能现出来大的境界,就是这么妙法!为什么?你同如来嘛!如来就是能在小中现大,现无量无边这种的国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