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近日有網友提問:一生從無敗績的白起,拒絕率兵參加邯鄲之戰,是性格的原因還是戰略眼光高遠?

1、白起有三條理由

長平之戰後,秦國於次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因病無法領兵。王陵久攻不下,而且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襄王計劃換帥,但被白起拒絕,《史記》載當時白起親口說出三條理由:

理由一:諸侯國救兵隨時可能趕到,它們怨恨秦國很久,不會看著趙國就此被滅。

理由二:秦國雖然在長平大勝趙國,但秦軍陣亡士兵超過半數,後備兵源不足。

理由三:勞師遠遁去攻打別人的國都,容易受到趙軍和諸侯軍內外夾擊,裡應外合之下必敗無疑。

秦昭襄王親自下令後,白起仍不肯赴任,又派應侯范雎請他出山,這回不僅不答應,而且白起從此稱病不起。最終,戰敗後的秦昭襄王賜白起自殺。

2、白起的理由成立嗎

白起的三條理由成立嗎?答案是:成立!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是上黨之爭,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沒有遵從韓桓惠王的命令,拒絕把上黨交給秦國而是交給趙國。趙國經過商議後決定接收。明明已是秦國的囊中物,趙國為何敢虎口奪食?這是因為趙國有實力和底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升,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制式化騎兵部隊,對外作戰勝多負少。趙武靈王還喬裝成使者入秦,繪出山川地形,想攻滅秦國。也就是說,趙國在長平雖被打殘,但戰爭潛力還在。雖然元氣大傷,但是還沒有到最後時刻。

長平之戰前秦國分別與楚、韓、魏、趙打了幾仗,四國戰敗,割地求和,內心積怨已深。而處於秦國遠交近攻戰略下的四國,即使沒有唇亡齒寒的覺悟,但也知道抱團取暖,聯手抗擊秦國是必然選擇。

另外,長平之戰中“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秦昭襄王親到河內,給百姓晉爵一級,徵調15歲以上男丁全部到長平戰場,阻擊趙國救兵和運糧通道。

15歲以上的男丁也到前線了,可想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傾盡了全力。僅隔一年再次興兵,確實勉為其難。更重要的是,邯鄲不同於長平,勞師遠遁攻打一國之都,必定引發強硬抗擊,久攻不下,諸侯援軍趕到就形成夾擊之勢……白起的分析入情入理。

3、還有其他原因嗎

除了白起所說還有其他原因嗎?答案是:有!

對於擅打殲滅戰的白起來說,避免持久戰和消耗戰,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一直是他的用兵特點。針對他的這個特點,平原君趙勝有過一個精彩的分析——

趙勝看過白起面相後說:“白起的頭小、下巴很尖,說明行動果斷;雙眼黑白分明,說明遇事明白、不糊塗;看東西凝神不轉,說明意志堅強、有定力。”為此,趙勝的結論是——可與持久,難與爭鋒。跟他只能打持久戰,不能針鋒相對,要避其鋒芒。

在接收上黨前,趙孝成王曾問趙勝,秦國來爭奪上黨誰能抵擋?趙勝說:“廉頗野戰不如白起,但守城完全可以勝任。”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趙勝在接收上黨的同時,廉頗也率軍駐守長平,嚴陣以待。

也正是因為受困於廉頗的堅守,秦國最初在長平打成了持久戰、消耗戰,不得不使用反間計讓趙國換帥趙括。

料知因為同樣打不起持久戰、消耗戰,趙括會主動出擊,秦國才讓白起這個殲滅戰之王悄悄領兵,最終通過野戰坑殺了趙國40萬大軍。

邯鄲之戰在發生前,白起就已判斷出這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而這正是白起一生領兵中,力求要全力避免的,是與他作戰思想完全背道而馳的。或者還可以說,白起的特點是野戰,並不擅長攻城。所以,這也使白起寧死不願領兵。


指動濟南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後,秦軍捲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並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徵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並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於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慄腹於鄗,敗卿秦、樂乘於代,追北五百餘裡,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後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後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並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範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範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雲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於晉陽板塊附近,對於邯鄲和雲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於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雲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認真研究白起一生的征戰史就可以看出來,白起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神,絕非浪的虛名。他的一生戰例可謂百戰百勝,而他做到這些不僅僅是軍事天賦,更重要的是他一步一步,從士卒開始硬是憑藉實打實的軍功成長為了戰神。

其間他的成長經驗和領悟讓他深刻的洞察了戰爭致勝的訣竅和奧秘。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很多用兵高手看似兵行險招,卻百戰百勝,其實所謂的險是針對一般人而言,他們自己是對對手、形勢、天時地利進行過綜合評估、精確算計的。



白起就是這樣一個人,既能觀形,也能度勢,所以他的每次戰例不盡相同,卻總能屢出奇兵,讓人拍案叫絕。水淹郢都,火燒鄢陵,常平誘敵合圍,既有形、勢的利用,更有心理戰的成份,如果白起要寫兵書,夠得後人研讀,死心塌地佩服。


常平之戰後,趙軍精壯盡失,已經沒有成建制的軍隊,而且在一次戰役即滅舉國之兵的威勢震懾之下趙國已經是驚弓之鳥,秦軍即便也有巨大損失,就算出動數萬精兵居高臨下,士氣高漲一個俯衝,趙軍也會迎風而降,肝膽俱裂。邯鄲到手其餘諸國都還來不及反應,有白起的威望,秦軍的大勝,趙都的陷落,山東六國根本不敢妄動聯合討伐的念頭。即便有同床異夢的聯合,白起肯定做過算計,也能夠讓他們知難而退。

但是秦王卻聽從了范雎的建議,命令停止進攻,讓趙軍、趙國獲得了喘息,也給合縱連橫創造了反應過來的時機。實際秦國大勝而不乘勝追擊,就讓對手看到了秦國的空虛,反而敢於聯手干預。一旦醒悟過來,集合諸國之力,加上邯鄲的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再去攻打,時機已逝。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錯過時機與士氣,再難有勝算了。

所以,此後無論秦王如何軟硬兼施,白起再不領兵,不是在跟秦王賭氣。而是他本身就是秦國武力的象徵,如果他親自領兵就給了秦國必勝的勇氣,勢必再以傾國之力賭他勝利,而實際上敗局已定也。



倘若邯鄲戰敗,秦國就是趙國的下場,聯軍打敗了秦國柱石白起信心大震必然全力反撲,秦國賭國運一戰而敗,再也難支,滅國之禍真正在眼前了。所以戰神白起不聽從秦王王命領兵實非賭氣,而是老成謀國、以死盡忠而已。


謝金澎

其實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開始建議秦昭王趁長平之戰的勝利,一舉拿下趙國首都邯鄲。只是,趙國派蘇代賄賂了秦國宰相范雎,讓范雎勸說秦昭王不要進攻趙國。當時的秦國損失也不小,就採納了范雎的意見,趙國割地求和,秦國休兵。所以,秦王沒有采納白起的意見,錯失了滅趙的最佳時機。因為這件事情,白起與范雎也因此結怨,與秦昭王之間也產生了隔閡。

秦國和趙國休兵大約9個月後,秦國再次發動對趙國的戰爭,然而這一次白起卻反對進攻趙國邯鄲。這讓秦昭王有點大惑不解,當初是白起執意要進攻趙國,現在卻又反對。所以,秦昭王感覺白起有點不靠譜,認為白起在逃避,不想帶兵打仗,不想為秦國效力。

其實,白起知道,滅掉趙國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雙方休兵9個月。在這9個月當中,趙國的軍隊恢復得差不多了,而此時秦國貿然進攻趙國,把握已經不大。畢竟,秦國在長平之戰時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趙國國內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漲,如果白起再次帶兵進攻趙國,趙國百姓巴不得剝了白起的皮,吃了他的肉。讓白起帶兵,無非是,讓趙國人更加憤怒,這對秦國作戰是不利的。另外,當時其他諸侯也忌憚秦國,趙國也向其他諸侯請求外援,一起抵抗秦國。所以,魏國參戰以後,秦國接連的吃敗仗,也證明了白起說的話是對的。

正因為,秦國吃敗仗,當初秦昭王又不聽白起的勸告,執意進攻趙國。秦昭王心裡很不爽,所以秦昭王強行,啟用白起,讓其帶兵進攻趙國。但是,白起就是不肯,依舊堅持稱病。白起堅持稱病,不應徵,也有他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與秦王之間已經有了矛盾,而且他知道秦國一時滅不掉趙國,畢竟長平之戰已經激怒了趙國人。當時,秦國的士兵也已經疲憊,國內軍備消耗也大,需要休整,貿然進攻只會吃敗仗。當然,白起也有悔過的意思,自己殺了那麼多趙國人,心裡慚愧,這些因素也有。在他自刎的時候,《史記》裡面也有記載。不過,白起斷定秦軍贏不了,就算白起帶兵秦軍攻不下趙國,白起也會被問罪,到時晚節不保不說,下場估計更慘,所以寧願死也不願意帶兵。


孟子說史

因為失去了最佳時機,去了也是打敗仗。畢竟這時候錯過了戰機,六國的救兵已經到了趙國,來援助趙國了。

趙國以一國之兵力,如何能對抗幾國的聯軍呢?

我們詳細說下白起為什麼不出戰的原因?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還是四大名將之首。

之所以說在四大名將之中白起的位置比較靠前,是因為他殺的人比較多。整個戰國時期,七國打仗死亡人數總共不到一百二十萬,而白起一人就殺了九十萬。

長平之戰白起戰勝趙括,趙國四十萬大軍投降了白起。白起把這四十多萬士兵全部給坑殺了。

這時候可以說,一舉拿下趙國是最佳時機,白起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戰機呢?

白起向秦昭襄王請命,要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順勢把趙國給滅了。

秦昭襄王把宰相范雎給叫了過來,他想聽聽范雎怎麼說?

范雎說這時候秦國剛打了勝仗,已經比較疲憊了,所以,不易急於出兵去滅掉趙國。

范雎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私心的。

因為若是白起這時候前去滅趙,可謂是勢如破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趙國必將抵抗不住,會亡國的。

白起把趙國給滅了,那白起的功勞就太大了。可以說那時候就連周公,姜尚的功勞都比不過白起了。

要是白起的功勞真的能蓋過古人,他在秦國的地位,肯定會高於宰相范雎的。

為了不至於讓白起蓋過自己的地位,范雎阻止了這場滅國的軍事行動。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又想滅趙國了。

他想派白起去,白起不去,因為白起知道時機已過,是滅不了趙國的了。

秦昭襄王只能派其他將領去,可惜的是,秦國果然打了敗仗,因為魏國的信陵君偷了兵符,前來援助趙國了。

秦軍在趙國連連吃敗仗,秦昭襄王把這些憤怒都怪在了白起的身上。

他把白起給貶為了平民,白起被趕出了都城。

可是,白起還沒有出都城,就被小人給誣告了。

不得已秦昭襄王賜給白起一把劍,讓白起自裁了。

其實白起也沒想到自己拒絕去打趙國就會被殺,畢竟他的功勞很大。

功勞如此大的人怎麼可能隨隨便便被殺呢?

其實秦國一致都有殺功勞大的人的風氣。

商鞅功勞大不大,被車裂了。白起功勞大不大被賜死,范雎功勞大不大,被滅族。


史學達人

白起一生經歷的戰爭很多,幾乎都能取得勝利。白起能夠取的這樣的戰績,不光是依靠其自身的勇猛,更多的更主要的是必勝的決心,也可以說白起對秦國的忠心;在戰前能夠審時度勢,對關於本次戰爭的諸多因素比如政治,軍事能夠做到很好的預測,從而進行戰略的調整;最後就是白起的計謀。有此三者白起才可百戰百勝。


來到長平之戰的戰場,白起心中也無太多勝算,但此戰是秦國的生死戰,一旦敗了,秦國再也沒了東出的可能。白起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勘探完戰場,白起便有了圍殲趙軍的計謀,之後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趙軍統帥趙括無大謀,紙上談兵致使趙軍陷入秦軍包圍。最後趙括戰死,趙軍投降。

白起面對二十萬的趙軍殘兵,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殺。這樣做不但能有效的殲滅敵國的有生力量,還能給自己軍隊的士兵帶來軍功。就在殺降後,白起就立即制定了攻佔邯鄲的計劃。但此時的秦國丞相范雎為了自己的私利,勸說昭襄王與趙和談,錯失了滅趙的大好時機。這一點讓白起開始記恨范雎。



再一點就是當昭襄王想請白起為帥再次攻打邯鄲時,讓范雎先去試探白起。讓白起陷入不忠的地步,這一步,讓白起對秦國的忠心受到了懷疑,讓白起對秦王感到失望。但是秦王知道白起的忠心,但是秦王更想要的是白起對自己的忠心。就這樣兩人間的嫌隙加大了。白起也沒了為國打勝仗的強大決心了。再加上那時的白起也老了,不想再打了。有人說因為白起的妻子是趙國人,所以白起才不帶兵打趙。這個說法也可能存在,畢竟白起還是疼愛自己妻子的。



長平已去,白起已去。再偉大的功業也無過於世界和平,但願和平永存,再無戰爭。


菠蘿菠蘿蜜215

因為白起被趙國打怕了。長平之戰,如果不是30萬的秦國後備軍趕到,長平之戰就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即使有了30萬的增援,秦軍也是慘勝,在戰場上,不到20萬的趙軍拼掉了20多萬的秦軍。


紅塵築夢

和范雎賭氣,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白起長平之戰後,想趁勝拿下趙國,范雎不願意了,後來和解之後,也是范雎向秦王進言,讓白起上,這樣白起會上嗎?不會,白起很顯然不願做秦王的狗,說白了,他和范雎置氣,不願做范雎的狗。


漫花散盡

1.坑殺降卒,已經激起趙國舉國的憤怒,此時的趙國男女老幼舉國皆兵,此時攻打會讓秦國陷入戰爭的深淵,無法自拔!耗費國力,也會徒增無辜貧民的傷亡!

2.其餘之國,危機環繞,若與趙國陷入拉鋸戰,會讓別的國家有機可乘,趁虛而入!


雨後的晴空20

一切都是贏稷小人,不相信白起的忠誠,故意讓白起遺臭萬年!可惜我不是秦王,不然肯定放心讓白起自主的去幹,趙國早就滅了,其它國更不堪一擊,統一六國早完成了!所以我最替白起感到可惜,忠臣良將遇不到明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